-
1 # FAN娛
-
2 # 林間小溪
如果是選取孩子適合、感興趣的點進行切入,以輕鬆好玩的氛圍深入,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探討深入,再配上博導的深厚功底對孩子巧引導,做延伸,孩子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水到渠成之事,當然美哉!如果是相對呆板,學術性太強的引導方式估計就不太適合年齡小的孩子。
-
3 # 思並快樂著
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這樣一種教育方式讓我想到了新聞傳播學中的一個理論,叫群體動力論。下邊,我結合一下這個理論的產生以及現實應用評價一下這種教育模式。
美國二戰期間,美國餐桌上肉製品短缺,美國政府委託社會學者進行“說服”實驗,以遊說美國家庭主婦儘量使用以往丟棄的牛羊內臟做實驗。該實驗設計了兩種方式:一種是講授者單純灌輸宣講,學員被動聽講;另一種是講授者提供資訊,並組織聽眾進行課堂參與和積極討論。實驗結果表明被動聽講的主婦只有3%採納,而積極參與和討論的主婦則有32%採納了該做菜方法。
這個實驗驗證了:1.高參與式教學和互動學習的高效性;2.群體動力的作用機制。群體對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有一種動力激勵機制,這種激勵可以有效地提高行為效率。比如,一群人一起吃飯和一個人單獨吃飯,同樣的飯,但感覺和滋味截然不同。中國有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等,其實其中都蘊含著這個道理。當個體匯聚成人群,群體的威力驚人,當然這種威力由於引導方向、引導策略和領導人的差異等,可以導向災難(比如銀行擠兌、踩踏、打砸搶燒等),也可以導向個體難以企及的成就。
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填鴨式教育”,不注重調動孩子的積極主動性,這樣對知識的被動接受大多很低效。所以,就知識接受的成人禮而言,中國學生一般只有到了博士階段,才能夠比較徹底擺脫“填鴨式”被動教育,真正做到自主和主動參與型學習模式。
我覺得這種教育模式值得借鑑,但借鑑不必然是生搬硬套。我覺得借鑑最重要的是把握其核心價值:1.能夠激發孩子的參與主動性,2.為孩子創造並形成良好的群體激勵動力機制。模式可以千姿百態,但價值核心卻是一以貫之,這才是一種有效的借鑑。
回覆列表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教授周慶,38歲,當了4年的博士生導師,現帶著兩個博士生。
近日,他突發奇想,用帶博士生的方式帶著幾個朋友的孩子做了一次培訓。
周慶給孩子們準備了10個和猩猩有關的選題,然後帶著他們一步步查資料、實地調研、做論文、做PPT等等,總共體驗了15種活動,都是模擬博士研究的日常。
最後周慶表示,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孩子們的表現都令人驚豔,比如論文,孩子們的用語或許還是8歲的“風格”,但是邏輯清晰、格式齊全,也算有板有眼。
最值得高興的是,周慶朋友們都反應說,孩子興趣很大,特別投入,一天的培訓結束後都不願意回家,還沉浸在活動的樂趣中。
新聞出來之後,立刻有專家表示,這位教授培養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創意,不妨視為對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差異,對不喜歡這種鍛鍊方式的孩子萬萬不可強求,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在該年齡段的心理訴求和情感訴求,避免造成智力上的拔苗助長;並且,任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都有待時間檢驗,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跟風。

或許專家說的比較宏觀,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吧,大概有這兩層意思:
1、博導素質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
首先,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十分明顯,它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鍛鍊了歸納總結、邏輯梳理、流暢表達等多種技能,學習效率堪稱爆表!
但是!絕大多數家長並不具備博導的學識和經驗,如果僅僅去copy這種“形式”,很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的效果未必同這個博導一樣令人驚豔。
比如,如果家長沒有遵循孩子智力發展規律,挑了一些孩子完不成的“選題”,或者定了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那麼恐怕反而挫傷孩子的自信,激發厭學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
又或者,家長在小組成員(孩子們)的挑選上、人數控制等方面沒有周全的思考,生拼硬湊幾個思維模式、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的孩子,根本形成不了互進互促的良好學習氛圍,也會事倍功半。
2、中國的基礎(中小學)教育模式是既定的,我們要尊重大環境。
中國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是“老師講授—作業習題—考試檢驗”這套流程,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是要按照國家流程讀書進學,來取得不同學歷的“有效”畢業證。
所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學會適應“大環境”,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學無餘力的孩子,更不要貿然用一套並不能實現升學考證的模式來分散他們的精力、增加他們的壓力。

另外,實在想嘗試、且孩子也願意配合的家長,我覺得可以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在整個過程中,擺正自己“輔助者”的位子,不要去做“主導者”、“控制者”,尊重孩子的興趣、學習方法。如果孩子感受到挫折,或者興趣減退想要半途而廢,要適時鼓勵,幫孩子梳理已經得到的“成就”,或者提出一些相關的開放性問題,引發孩子的繼續思考,切莫焦躁和指責。
第二,珍視孩子的“創想”,如果孩子“研究”出了一些與現實不符或者有明顯漏洞的結論,不要急著以對錯來判斷它的價值,家長可以平和的提出自己的質疑,跟孩子探討,但不要居高臨下的做一個審判者。
第三,以“好玩”為目的,學習周慶教授的心態:
“ 周慶說,整個活動,就是他實踐自己奇思妙想的一個行動,自然也沒有收朋友任何費用。這種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體驗,過程和結果都讓他驚豔。我這些年帶過很多學生做研究,看到許多優秀的孩子不能清晰地表達個人的想法或者在交流過程中缺乏自信。”周慶說,他這個活動,帶著孩子們以“博士”的方式玩了一圈,也希望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幫助。”
只要孩子願意就某個話題跟你長時間的深入交流,就是這件事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