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足,無助,幸福,麻木,寫一下自己的總結。
10
回覆列表
  • 1 # 銳鈞

    大凡是從生活當中走過的人,都懂得苦辣酸甜,是什麼滋味!人生中不吃苦,根本不懂得甜”是啥滋味。

    多看自己的不足處,儘量不看,不挑他人的不足點!多學民間寓言故事,如三不猴”不聞,不看,不聽。還有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到人家黑了!根本沒看到自身黑,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幸福安逸!平時多修身,多修煉自己的性格,就會懂得幸福就是感覺!幸福就在身邊。說的不一定對,望多多點評!

  • 2 # 那個胖姐

    人嘛,既要有追求的目標又要有知足的心態,工作上追求精益求精,人們會覺得你很棒,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生活中知足常樂,悠閒自得,輕鬆愉快。以前工資很低,幾年都沒長一次工資,但凡漲一次工資又有名額限制,幾乎大部分人為之爭得面紅耳赤,就算當面不說背地裡也是勾心鬥角,這些看得多了,我的心態就是無所謂,領導愛給誰給誰,給我我更樂意,不給我也沒關係,不就是十幾元錢嘛,少吃一隻雞就是了,沒必要搞得大家都不開心,所以我覺得生活總是很快樂,不必要斤斤計較過得那麼累。

  • 3 # 城市匯

    車友圈

    寵物圈

    外語圈

      策劃人語

      高考前及高考志願填報前一段時間,一位普通母親在網路上開辦的『兒在高三』個人部落格火得幾乎沸騰,而由這位母親發起建立的『高三家長部落格圈』,其訪問量也在短短幾個月中一路飆昇,超過了150萬。如今高考這一話題的熱度降低,而關於『圈子』這一話題卻不斷昇溫。

      『圈』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一夥人為了混口飯吃而蜷縮在一起。自古至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特殊的封閉期,政治化狀態取代一切,『圈子』是貶義詞,是拉幫結派的代稱,沒有人敢說『我是某某圈子裡的人』。現在,『圈子』成了時尚詞語,特別是近兩年來,不但文化界、演藝界有自己的圈子,就連普通人也都努力尋找著適合自己的社交圈子,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在虛擬世界裡,人們也努力將自己投入某一個或某一些圈子裡,圈子幾乎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加入圈子並不是最終的目的,『選擇圈子』比『進入圈子』更重要。因為,選擇圈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只有清醒地瞭解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及興趣愛好,才能選對圈子,進而才能在圈子中享受社交的快樂。

      如今,生活中很多細節已是一種符號,這些在不經意之中刻意強調的細節,基於收入、職位、文化等因素而表現出來,卻又不是必然結果。而符號背後的潛臺詞便是『圈子』:你屬於哪個圈子,你是什麼樣的社會定位。

      從普遍意義上看,『圈子』是一種富有民間和日常生活特徵的朋友交往的小圈子,其前提是有閑情逸緻,其形式主要是吃喝玩樂交流傾訴,其目的是排除孤獨感,獲得情感溝通。圈子是日常生活的延伸,也是對它的超越。既然形成某個圈子,就會有這個圈子的特定的形式和風格,有他的事件和秘密,最重要的也許在於,圈子會讓人生活更真實徹底,更有性情。

      物質生活的改善使人們對圈子的依賴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加強了,幾乎人人都隸屬於某個或某幾個『圈子』。過去按階層劃分的圈子,今天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大有蓬勃發展之勢。比如富人的圈子、小資的圈子、中產階層的圈子。如果按職業和興趣愛好劃分那就更多了。除了我們熟知的文化圈、藝術圈、演藝圈或者各種中規中矩的行業協會等,還有比如紅學圈、收藏圈、球迷圈、連飆車圈、廚子圈、鞋匠圈、盜版商圈……在網路上甚至有美食圈、北漂圈、超級媽媽圈、某某粉絲圈等等,他們不僅定期聚會溝通情感,而且還相互切磋各自的技藝和交換行業資訊。

      當然,在房地產業的大力推動下,按居住的房產形成的圈子也開始大批湧現,這類圈子本質上屬於過去的『街坊鄰居』的時代全新版本。不過,這一次人們不是按照自願來往的原則形成的,而是由小區會所的管理者或業主委員會半強迫半誘惑地拉扯而成。還有一種圈子不能不說,因為它是今天人們最重視的圈子型別,那就是利益圈子。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團體』;從個人經驗來說,任何一種特徵,比如職業、品位、愛好、特長、個性、收入甚至年齡、性別,都可以成為『圈子』的形成因素,以保持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不斷地組成圈子,也不斷地選擇著圈子,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裡尋找寄託。但圈子不是一個很穩固的社會群落或者單位,它是很脆弱的,因為它的組成分子之間的聯系是很鬆散的。

      有的圈子有著自己的話語系統和一些不成文的行規。舊社會的圈子有行規幫規,現在的圈子也有約定俗成,遊戲規則。

      『圈子』是交朋友的一種範圍和形式。有一本兒書上說,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一輩子能維持的朋友不超過幾十個。其實圈子就是經常在一起交流而維持良好朋友關系的一幫人。

      在圈子的出現和強化過程中,上流社會在有意構建一種圈子的文化或者所謂品位。有一個法國人布林·迪厄寫過一本書,把這種現象稱為『階層的再生產』,比如強調這個圈子的人喜歡什麼、看什麼報紙、住什麼社群、去什麼地方度假,透過這種方式達到維護自身圈子,區分他人圈子和強調差異的目的。

      但是也有人認為,『圈子實際在編織著一個在水底的黑暗空城,人與人之間就像是來回浮游的魚,披著光滑而美麗的鱗片,缺少溫情的感受,打著情感交流的幌子,做著各種利己的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圈子』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圈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人們通常會透過自己的圈子裡夠得上的資源,再去尋找夠不上的資源。然而,這並不等於一個人涉足的圈子越多越好,因為圈子的維持也需要付出,包括資訊、金錢、時間、精力等。過多的圈子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為圈子而圈子,就好像一個頭緒太多的網結,身心都處在一種五馬分屍的狀態。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現在的圈子越來越復雜,一睜眼,花花綠綠的滿地都是,倒讓人忐忑不安,不知道該不該一腳踩進某個圈子。所以還是要小心入圈,以免落入『圈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父母催著相親,催婚是種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