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萊克懷特
-
2 # 每日曆史百科
第一是清政府本身沒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信念,朝中戰和不定刀都架脖子上了有些投降派還主張投降。
第二縱觀整個鴉片戰爭清軍沒有打贏一場仗,一來是天朝大國思想影響,沒有擺正自己位置,總覺得對方弱小,清軍投入防守十萬人,英軍進攻兩萬人,清軍戰線過長,反而沒有起到良好的抵禦效果。二來事裝備差距太大。清軍百分之八十還是裝備的冷兵器,刀矛弓箭。小部分裝備步槍射程一百米一分鐘可發射兩發子彈,火炮都是實心彈殺傷力不大。英軍全是裝備步槍,射程兩到三百米,軍艦上可安炮72尊,還有安炮10尊的輪船。
-
3 # 謝金澎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碎了清朝的天朝上國的美夢。從此以後,昔日天威赫赫的大清一蹶不振,中華民族也陷入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境地。
表面上,大清總兵力約八十萬(偌大清國,這點兵力跟戰國一個強大的諸侯差不多,而戰鬥力已經不堪一擊了)。實際投入戰鬥的十萬人,這10萬人還是先後投入戰爭。而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7000多人,後來增至最高達2萬人,簡單由數字上看,中方佔絕對優勢。但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船堅炮利的優勢使其牢牢的掌握著制海權,也使其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上駐守的部隊也就在4000-10000不等。如此的一字長蛇陣似的佈防,就無法將優勢兵力集中於一點,所以數字上的優勢在真正戰鬥時就成了劣勢。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能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還處於劣勢。而英軍是進攻方,他可以靈活的決定向哪個薄弱環節用兵。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比如道光帝調川軍精英兩千趕赴寧波增援,川軍跋山涉水4000於裡,半年後趕到寧波,英軍已經佔領寧波休整了半年之久以逸待勞等著川軍送死。
軍隊質量也差別巨大,對比中英方雖然都實行募兵制,但英國陸軍以小而精見稱,薪酬優厚,訓練良好,而皇家海軍作為世界海上霸主,更吸引了許多有為之士。英軍軍官出生貴族者甚眾(這也是長期奉行重文輕武的中國官員很難理解的),而且大抵經過軍官學校培訓。士兵的招募、軍官(包括士官)的選拔、退役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軍隊十分缺乏的,清軍士兵缺乏良好的裁補淘汰制度,許多人年事已高還留在軍中,還往往父子相繼,大大降低了軍隊素質。清軍的訓練也很成問題,承平日久,訓練廢弛,而且由於軍餉二百年不變,物價上漲,當兵所得不足以養活一家老小,於是大家紛紛從事第二職業。甚至兵匪一家,走私搶掠、販賣煙土。那些將官又層層剋扣軍餉,更是加重了軍隊的腐敗和鬆散。
武器裝備上差距巨大,英國的艦載炮在近海即可開展對陸攻擊,而我軍的火炮還是明末的裝備,射程400米都不到。單兵裝備除了大刀長矛就是鳥槍。英國的火槍無論射程、殺傷力都不可同日而語。清軍的鳥槍長達兩米多,無法安裝刺刀,遠戰射不到,近戰等著人捅,這仗如何打?
如此巨大的差距決定了戰爭中中方的慘敗,雖然大多數戰鬥清軍都是望風而逃,但是大角,沙角之戰,清軍奮勇抵抗,戰死277人,傷重而死5人,受傷462人,而英軍受傷38人,無人死亡。虎門之戰,清軍250人陣亡(包括關天培),受傷和被俘達千餘人,英軍僅有5人受輕傷。誠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戰爭就是如此殘酷,只遵循規律,不照顧弱者和正義。
-
4 # 瀟湘漠南
很多人抨擊鴉片戰爭時軍隊腐敗,但實際上根據史料,當時大清士兵其實已經蠻拼的了,很多將領都戰死了,所以腐敗只是次要問題。
更重要的原因是鴉片戰爭時雖然敵我武器代差還不算太大,但戰術思想的差距可就大了去了,連英軍的迂迴包抄戰術清軍都沒有看出來,無數次被人家包了餃子,只要英軍一佯攻,清兵就當真,數次判斷錯誤了敵方進攻意圖。
自從乾隆後,清兵就沒打過仗,而英軍天天都在打殖民地戰爭。
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回覆列表
首先,清軍名義上佔據主場優勢,實際上處於客場劣勢。因為清軍當時駐防全國各地。面對沿海的英國軍事進攻,只能調集各地力量,增援沿海各省。大部分軍隊都是遠道而來,根本沒有任何主場優勢可言。而當時中國的交通系統極為落後,道路坎坷、漫長,四川的清軍要到浙江都需要幾個月的行軍。這麼長的時間,路費、伙食費大量消耗在非戰鬥過程中,大大增加了清朝的財政負擔。這個問題總結起來就是,清朝軍事體系效率過低、耗費驚人。
其次,清軍的戰術素養極低。清軍的作戰主力是綠營兵。綠營兵實際上不是野戰軍,而是治安軍,甚至只相當於現在的民警。這些人追捕盜匪尚且吃力,面對訓練有素的英軍更是一觸即潰。舉個例子,英軍在進攻清軍炮臺時,經常在正面炮擊的同時,派登陸部隊從側翼攻擊炮臺。但是清軍將領幾乎沒有防守側翼的意識。另外,清軍幾乎沒有預備隊,在前線部隊被擊潰後,沒有後續部隊支援,造成一觸即潰之勢。
清軍戰術素養低還表現在白刃戰能力極為低下。英軍登陸後與清軍短兵相接,清軍往往一觸即潰。一是清軍缺乏白刃戰的訓練;二是缺乏配合意識;三是紀律性差,受不得任何戰場挫折。這還是對正規的綠營兵和八旗兵而言。事實上,在鴉片戰爭期間,還有大量戰鬥是“募勇”為主。這些新募計程車兵缺乏訓練,空耗糧餉卻沒有任何戰鬥能力。
再次,清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鴉片戰爭時,清軍仍然是冷熱兵器混用的落後軍隊。熱兵器的效能取決於金屬冶煉的技術水平、火藥製造水平。清朝的冶煉水平與英國存在代差,集中體現在火炮的炮管容易炸膛(這會導致炮手重傷乃至犧牲);火炮射程不足(炮管容易爆裂,為了增加射程必須將大炮鑄得極粗、極長,但也會導致過於笨重)。清朝的火藥質量低,特別是成分配比不科學,導致火藥爆炸效果差,殺傷力低。
最後,清軍的戰場資訊傳輸效率極低。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清朝道光皇帝的旨意從發出到抵達前線主官的時間,與英國議會的決定從倫敦傳至侵華英軍頭目的時間差不多。這麼看來,清朝幾乎沒有任何主場優勢。如果考慮到英軍可以從印度殖民地獲得補給和士兵補充,那鴉片戰爭就是英軍的主場作戰,而清朝反而成客場作戰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英軍,有很多都是印度人。這些人由於經過了英華人嚴格的戰術訓練,能夠輕鬆地擊敗清朝的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