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老倪DIY
人類如果有一天離開太陽系,去尋找地外文明或實現時空旅行和穿越的角度來看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畢竟現在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可能在幾百年後來看都是非常落後的。
設想如果人類能利用反重力用很輕量化的裝置和驅動方式,實現更高的驅動效率和載荷,空間貨運取代傳統的公路和水路運輸就是必然的,甚至我們要走的更遠,擺脫初級文明我們還要不斷進化去直接利用恆星、黑洞甚至整個星系的能源,現在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人類沒有滅亡這將成為必然。
-
3 # 老鷹航空
1、飛機運載能力有上限而且貴;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機或者說運載能力最強的飛機就是蘇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搞出來的安-225超級運輸機,配置了六臺渦扇發動機作為動力,不過就是這樣的巨無霸飛機其最大起飛重量也就是600多噸,機身貨艙能夠搭載的貨物最多不超過300噸。這樣的指標應該超越了所有的貨運汽車,但是和貨艙、輪船相比又太小了。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第一就是材料,飛機機翼是全身最主要的受力體,飛行過程中需要承受全部的重量,從結構上看就是一個懸臂樑結構,按目前的材料來設計,不可能無限制的加長和加重;第二個就是發動機,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渦扇發動機就是美國GE9X,最大推力達到50噸,其直徑比波音737的機身還要大一圈。如果大膽的設計一款飛機,配上四臺這樣的發動機,最大推力就可以達到200噸,按4倍的升阻比來計算,至少能飛起來800噸的飛機,不過就是這樣商載能力也不過接近400噸而已。
此外,飛機運輸同等重量的成本費用遠高於火車、輪船和汽車,整個社會都用飛機進行運輸,那物流成本很高了,大多數企業根本無法接受。
2、航空網路覆蓋無法毛細化;
飛機起降對於機場跑道是有要求的,一般集中在長度和寬度兩個方面,前者用數字表示, 後者用字母表示,4F級別是目前最長最寬的跑道,其長度達到1800米以上,寬度超過65米,可以起降目前所有的機型。4F級別跑道目前國內沒有多少,多數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少數重要的省會城市,所以,發展超大型飛機它的配套網路就成問題,無法像火車、汽車那樣覆蓋到各個角落。
3、飛機使用也有侷限性;
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其實也是有很多限制條件的,大霧、沙塵、風雪、風暴、冰雹等各種惡劣天氣條件下都是無法使用的,很多時候也需要為了規避一些潛在風險因素而備降其他機場。相比之下,火車的適應性更好一些。
所以,航空運輸的主要因素就是快,但是貴;因此需要和其他運輸工具同時配套使用,這樣各種工具揚長避短,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構建出一張現代化的物流網路。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
4 # 史海淘金客
淘金客說:題主提了個好問題!超大型飛行器代替鐵路、公路並不現實,因為平方——立方定律。但是後面淘金客的觀點可能讓很多人覺得不高興:飛機在中長距離的客運上代替高鐵是完全可能的。
中、長距離的客運優勢中長距離上,航空客運其實優勢比高鐵大,特別是客流量不大、距離卻很長的中西部地區。執行時間上,速度在800公里的客機優勢非常明顯;造價上,高鐵每公里造價驚人,在崎嶇地形上還要架橋打洞,而機場的建設成本相對低得多。執行的靈活性上,航班可以根據客流靈活調整,高鐵卻比較麻煩,一旦調整會涉及前後很多個車次的變更,靈活性並不好,某些車次空置率非常高,而且,高鐵執行對時間要求很嚴格,不能象普通列車一樣超載。
比如武漢到蘭州、大同,甚至到天津,淘金客經常跑,高鐵要8小時,票價近700,估計還要賠錢,因為並不滿座。而航班經常打折到200-600,飛行時間不到3小時,航空公司還不見得賠錢。高鐵的優勢在於4小時執行時間以內的區域,比起飛機划算。
平方——立方定律這是因為除了客運以外,還有貨運。如題主所說的,飛行器造到貨輪一樣大,其實是很難的,因為有平方——立方定律。假如,飛行器長度、寬度等尺寸增加到2倍,機翼面積、升力增加是按平方數,就是增加4倍,可重量是按體積也就是立方數來增加的,也就是增加8倍!這個定律,加上材料效能的限制,使得飛行器在達到一定的尺寸以後,再增加就沒有優勢了!
飛行器速度更快,燃油經濟性也比不過車輛和輪船。因此,想造一個比貨輪還大的飛行器,即使造出來,也不如貨輪的經濟性好!
結論淘金客認為未來較為合理的物流體系應該根據時間敏感的客運、流動密度的客運、時間敏感的貨運、低價值貨運……等等來進行綜合規劃,簡單地說:4小時以內的客運,用高鐵;4小時以內的貨運,飛機和高鐵並存;4小時以上的客貨運,用飛機;4小時以上非時間敏感、低價值的貨運,用鐵路;高速公路網作為靈活的補充。
回覆列表
成本問題。
實際上,早在40年前,確切點說是八幾年的時候,就有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家們設想過核燃料飛機以解決燃料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則是維護成本問題。
對維護成本提出異議的,是日本原全日航的維修主任海原,這個人是號稱“比製造波音747的人還了解波音747的人”,以將波音747完全用於貨運為構想,進行了一下成本核算。
結果是,就算燃料不花錢,飛行航線永遠暢通,由於貨運飛機要達到運輸目的,起落次數將很多,將極大幅度增加維護難度。以每次絕對完美的情況進行起飛來說,每年最多飛行2000小時,再加上維修、維護、地勤設施、裝置、人員的開支,每年的最低花費約為0.9億美元(80年代時)。而且,這樣拼命使用747,將大大縮減飛機壽命,總的使用時間大約只有2萬小時。再加上飛機本身的造價,就會高達幾億美元。
0.9億美元,在80年代,可以裝備一個至少25架各型別飛機的航空聯隊,而且綽綽有餘。
所以海原給出的結論是,不需要搞什麼飛行器運輸,如果科學家們願意,只需要每年花0.9億美元組建一個新的航空聯隊,然後到處去搶劫,比搞貨運賺頭大多了。
於是科學家們集體閉嘴。至今為止,除非迫不得已,再無人向這方面動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