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是名n
-
2 # 囧囧無聲
階級是以是否佔有生產資料區分的。農業文明時期,主要指土地,古代政治,一向是內法外儒,法家核心一點,就是皇帝及其朝廷控制土地。秦漢一統,改變的是權力層內部的格局,即天子與諸侯共同所有土地,演變成了皇帝及其朝廷所有,民眾耕種皇帝的土地,然後交稅,這個稅,就好比租子。
-
3 # 社會心理解讀
對這個問題有過思考,所以可以簡略回答一下。
中國自秦漢之後再無階級,只有階層。
試論:何為階級,何為階層?
所謂階級,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是身份的象徵,這個身份不是個體的身份,而是從血統中來的身份。所以階級重視血統,沒有血統,單靠自身努力很難成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因此,西方社會會搞長期的階級內通婚,而極力反對階級間的通婚,因為混血的孩子會打破階級間的歧視生態。所以歐洲的貴族寧願敵國之間互相通婚,也不願意下嫁——這點在春秋戰國時候也是一樣。這也是為啥當今英女王的老公明明連國家的王位都丟了,還能娶到英女王做老婆。這也是為什麼拿破崙在法國革命後會被歐洲列強聯合絞殺,因為他顛覆了階級的秩序,較低的階級克了較高的階級。這也是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的原因,因為這對於下層的將軍、大名、武士而言都是一種榜樣,讓人瞭解到即使你權勢滔天,可依然不具有貴族身份,依然可以隨時被剝奪一切。
所謂階層,是某一時期內的經濟政治地位上的分層,強調個人努力和個人地位,跟血統無關。即使是皇帝后裔,如果貧窮落魄也不在上等階層中。最重要,最重要,最最重要的是,階層流動是雙向的,下階層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成為上一階層的人——只要肯努力。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正是因為階層是流動的,因此高階層的人並不敢對所有低階層的人傲慢無禮,因為不知道何時就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富人和窮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平等(你對我嗤之以鼻,我也可以對你嗤之以鼻而不覺得有何不可)。
階級和階層的區別還表現在:①歐洲貴族都是幾百年,而中國大部分人富不過三代。因為從機率學上來講,任何人家都不可能連續出人才而不出敗家子。歐洲重血統,所以敗家子也能維持地位和財富;而中國則決不允許敗家子還憑藉血統霸佔財富。②歐美富人和窮人多是分片居住,以示其壁壘森嚴,而中國窮人和富人多是混居。因為歐美流動性極小,如果失敗了就被階級趕出去了。而中國的階層流動太快,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會很快兌換位置,因此徹底地區分居住環境也變成極為不可能。
當然,中國的階級雖然早在秦朝崩潰的時候就崩塌了,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反覆,總有人試圖永久地建立萬世基業,讓自己的子孫一勞永逸。最嚴重的反覆出現在漢晉時期,大士族的崛起曾經把控了政府,架空了皇帝,幾乎可以建立自己的貴族體系了——中間曹操、孫權、劉備都試圖反抗過,結果讓士族代表司馬懿摘了桃子,但司馬家族也因此不得不將權力分出去。
但是,中國自秦漢之後由於某些關鍵因素,大趨勢是日漸平等,因此民間的力量始終對於大士族有所反抗。同時,皇權對於大士族的分權也日益不滿。
直到隋朝,科舉制度興起。皇權與平民的力量合流,開始逐步驅逐大士族的力量。但這一過程要到宋朝,甚至明朝才算完全成功。
另外,中國也曾多次遭遇少數民族統治,但總的趨勢仍然是要求有足夠的上升通道——這對於少數民族內部其實也是有利的,畢竟很多少數民族很多原本是奴隸制或接近奴隸制,要求平等和有上升機會的願望也是有的——否則就推翻其統治。這也是為何用漢人多的少數民族政權更能長久的原因,因為至少滿足了相當程度的平等和階層流動。
所以說,中國自秦漢之後再無階級。
如果有機會,可以再論述一下,中國大一統、階級崩塌的文化秘密,其實都是有內在關聯的。
-
4 # 噬魂37555443
錢穆這個話固然是對的,但是他沒有說出另一個秘密就是,中國雖然自秦漢以後,從客觀上沒有了國王和貴族這樣的階級,但是填補社會秩序的卻是偽王和偽貴族,並未帶來真正的平等,因此社會的痛苦更深刻了。
-
5 # 靈秀青陽
這個話有點 絕對了,當然也就不準確了。在先秦時期,以法家的軍功授爵改革就開展打破血緣的貴族制度。秦統一後更是推廣到全國。但任何一個重大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還有反覆,特別是在晉朝時九品中正達到反覆的頂點。直到隋唐時的科舉制度建立,才真正實現打破血緣貴族的局面。
-
6 # 黃河口巽客
中國自秦漢以來不存在階級對立。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時常易位,沒有形成在政治上對立的兩個階級。中國的官吏和貴族不同,他們來自民間,透過宗親朋友鄉里等關係和農工商保持著聯絡。官吏沒有和君主結成一個固定的統治階級。梁漱溟認為中國古代也存在有階級,但是士人從貴族演化出來以後,貴族就逐漸趨於融解。階級區分消融以後,代替它來維持社會的就是“倫理名分”。
回覆列表
“種姓制度”是階級判分的主要特徵,也是由封建社會的文明水平、組織形式、生產方式等所決定的,必須依賴的一種治世手段。隨著封建制的淡出和郡縣制的確立,中原帝國在一統之初,就完成了破除“種姓制度”的壯舉。
一、西秦是撼動“種姓制度”的先鋒。秦國崛起所憑藉的軍功制度,賞罰論功不論人,雖然執行上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公平正義”,但卻從實際效果上,動搖了先秦時代一直維繫的血統有貴賤的思想。
二、秦末顛覆了“種姓制度”。在西秦一統天下,並持續讓貴賤分野思想鬆動的大背景下,秦末,先由陳勝吳廣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後有楚漢相爭中,劉邦勝出,布衣稱帝,就徹底顛覆了整個中原社會對“種姓制度”的信仰。
三、漢初徹底消除了“種姓制度”賴以生存的土壤。漢代建立之初,因為劉邦系出布衣,天子無姓,所以搞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冠姓”運動,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賤奴,人人取了一到兩個字做“姓”,同時摒棄了“氏”,並且古姓也沒幾個人敢用了。於是,一個空前壯大、結構扁平的民族:“漢族”,就這樣短時間的融合並誕生了,這樣,就從根本上抹去了中原大地原有“種姓制度”的依存憑藉,開啟了新的起點。
四、中原雖然很早就消滅了“種姓制度”,周邊蠻夷中,卻還一直存在著這種落後思想。比如後世的“五胡”、“遼、金、蒙”、“建州野滿”、“前後藏”,都不同程度的持續著“種姓制度”,甚至把這種制度屢屢帶入中原,侵蝕漢地,所以“王中化夷”,是一個反覆而持久的過程。
五、“種姓制度”雖然可以消滅,但“階級”她種姓更具隱蔽性,而且它是“社會穩定”的派生產物。也就是說:社會穩定、階級必生、平衡失守、動盪再起、結構重組、再趨穩定。這是一個閉合系統的發展輪迴,“外來力量”可以干擾一下,中斷一下當前程序,但並不能徹底打破它。“徹底打破”是一種妄想,這牛可以吹,這路可以走,但這事,卻完不成。
六、疏通和維繫“上升通道”,是緩和階級矛盾的正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