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平安讀歷史
清朝在早期上朝的時候用的都是滿語,因為那個時候主要的大臣都是滿族人和那些漢族大臣,想要在朝中當官就必須得學好滿文,必須得精通滿語,否則到了朝堂上就成了睜眼瞎。
後來到了康熙雍正時代,因為漢族的大臣漸漸多了起來,所以那個時候在上朝的時候兩種女人都要用,所以對這個皇帝就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不過滿清時代上早朝,並不是像我們電視劇所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站在朝廷裡向皇帝上奏相關的事情,主要的事物事實上在軍機處處理。
事實上到了乾隆後期的時候,即使是很多滿族的大臣,他們也都不會滿語了,在朝堂上都以漢語為主,雖然乾隆皇帝曾經發起過一個運動,強烈要求滿洲大臣學滿語,但是收效不大。
到了滿清末年,滿語事實上成了稀有語種,即使是滿族的一些親貴,他們也都不大會用滿語了。因為末代皇帝溥儀本身都不會滿語,所以那個時候的朝廷基本上都是用漢語來進行交流了。
-
3 # 歷史時燒錄
肯定要用到漢語,因為清朝的大臣中有許多漢人,而皇帝也從小就學習了滿漢蒙等主要語言。
清朝的政治體系主要由滿漢兩族構成。因為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不一樣,那麼語言的差異必然會帶來交流上的障礙。滿人入關後,朝廷官員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官方語言都是滿語,少數進入清廷的漢臣必須學習滿語。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兩族的融合逐漸增強,那麼單方面的學習必定不夠,所以清朝皇族也逐漸學習漢族文化,尤其是皇帝,漢語是必修課。當然學習的表情,估計也和我們今天學習英語差不多。
清朝的皇帝從小就有滿人師傅和漢人師傅。滿族師傅主要教其武功和騎射,而漢族師傅則教文化課程,包括滿族語言和漢族語言,必須讓皇帝會說滿漢兩種話。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就是出了名的熱愛漢族文化者。他們對詩詞歌賦很有研究。
據說順治皇帝起初上學時,在學習滿語還是漢語的問題上,跟他的叔父多爾袞發生過很大的爭執,因為多爾袞一向反對滿人漢化,所以堅決不讓順治學漢語,對他的漢語教育粗暴干涉。為此,順治生氣的說道:“如果我不學漢語,到時漢族大臣跟我說什麼,我都聽不懂,這個皇帝怎麼當?”
到了清朝中後期,漢語佔據了主要地位,而且隨著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滿6語甚至逐漸被漢語所替代,滿人要想長期統治漢族人,從皇帝到普通滿族人都必須普及漢語和學習漢族文化。實際上,自從清朝入關後,經過兩三代皇帝的努力,滿族人大都已經會說漢語了,據說到了雍正時期,漢皇帝只有罵人時才用滿語。
所以,皇帝在上朝時面對不同民族的大臣,就會用不同的語言,即看人說話,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說滿語,如果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說漢語。總之是皇帝所說的語言取決於大臣的身份和所奏的內容,既有使用漢語的情況,也有使用滿語的情況,可謂是“見漢人說漢話,見滿人說滿話”。
-
4 # 笑看風雲在際
清朝的帝王上朝,究竟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這要看時期而定,而且要看召見的官員而定。像是順治,康熙到乾隆,他們上朝說的語言也不是統一的,順治時期應該更多說的是滿語,而到了康熙時期,應該滿語和漢語都會有吧,而且康熙也已經開始宣揚學習漢文化,而到了乾隆時期呢,天知道乾隆是多有喜歡漢文化,所以他在位期間,說漢語會更多一點,幾乎可以說是差點把滿族文化丟了。而在後面的幾位帝王呢,就越來越漢化了,據說到了溥儀,他基本上就不會說滿語,完全就是說的漢語。所以說,究竟是說滿語還是漢語,還是要看哪個帝王。
然後,還有一個問題想說一下,就是我們現在看影視劇,總覺得帝王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但其實不然。他們並不會每天都上朝,而且也不會每天都召見那麼多的官員,有事情召見個別的大臣,這才應該是常態。所以說,至於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呢,這也要看召見的官員。有些官員就是滿族的,那麼自然就用滿語交流會比較方便,而對於漢族的官員呢,那麼用漢語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像是大清的很多的帝王,基本都是精通滿語和漢語的,畢竟到了康熙往後的時期,都在宣傳滿漢一家親。而且漢族的官員還那麼多,不學習漢語的話,也不好交流,所以說對於大清的帝王來說,沒有什麼是做不到。你想說什麼語言,那我們就說什麼語言,反正我都可以。
不過隨著滿漢文化的交融,大部分的官員也是精通滿漢兩種語言的,所以說,在清朝,交流根本就不算什麼事情,根本就不需要現在的我們去操心他們到底是用滿語還是漢語。
-
5 # 快樂時光人人共享
清朝使用滿語是民族傳統,在清朝早期,皇帝釋出決策的時候說的都是滿語,清朝早期機密檔案全是滿語記載的。
另外,皇帝是看人說話的,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用滿語,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用漢語。清朝皇帝一般要精通漢藏蒙三種語言,要求做到會說會寫,但滿文是主流。
漢族大臣學習滿文,滿族大臣也必須學習漢語,為的是更好的交流,鞏固清朝的統治。
從時間跨度上來說,越到後期滿語適用範圍越小,但在很多特定場合是要求必須說滿語的。史書可查,雍正帝的滿文就寫得龍飛鳳舞。到了道光時期,御前奏事還是看人下菜的。而宣統帝還沒長大就退位了,沒有接受傳統的滿文教育,他的滿文是最遭糕,最不著調的。
-
6 # 勇戰王聊歷史
我們先來說下清朝“上朝”是怎麼回事。
清朝的“上朝”,有三種“大朝、常朝和御門聽政”。大朝是禮節性的,只在“三節兩壽”和特殊喜慶時才舉行大朝,此時皇帝親臨太和殿,接受官員上表慶賀的朝會。常朝是每月逢五舉行,(十天一次),也是很有禮儀性的。這兩種朝會不處理政務,也不用官員奏事。
真正處理政務的事“(乾清門)御門聽政”,這就是清代的早朝。順治時,每五天舉行一次“御門聽政”。康熙繼位以後,改為每天都舉行。這個“御門聽政”,就是所謂的“早朝”。
在電視劇中,將早朝給戲劇化了。在電視劇中,文武百官站在一起向皇上奏報事務,請皇上決斷。而皇帝在事先什麼都不知道情況下,臨時接受臣工們突然襲擊式的奏事。皇帝要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臨場發揮,或者求助在場百官幫忙解決。這完全電視劇是虛構的!
真實的早朝,官員要按照部門職責分別輪流覲見,等前面的官員彙報完走了以後,後面的官員才能上前奏事。這也是為了保密,不可能對所有官員“公開國家秘密”。而且,皇帝也不需要所有事都當場決斷,可以交內閣票擬,然後由皇帝批准就行了。
而且,等到康熙以後,真正的軍國大事是在內閣和軍機處處理的。各地官員有要事也不會在早朝上用題本彙報,而是寫成摺子,交給內閣或軍機處。雍正以後,奏摺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早朝也就漸漸的被忽視了,成了禮節性的朝會,不再每日舉行。到了咸豐皇帝時,在位11年間,只舉行聽政48次,平均每年不到4次。“太后垂簾聽政”以後,御門聽政基本上沒有再舉行。
不“御門聽政”,怎麼處理政務呢?雍正、乾隆朝之後,皇帝和皇太后會每天單獨召見軍機大臣、部院堂官輪班值日奏事,檔案中也稱之為“叫起”。這種會議,都是核心官員參加的,人數也不多。晚清時,多在養心殿召見大臣。
迴歸正題,清朝上朝的時候用漢語交流嗎?在清朝早期基本上全是滿語,慢慢的清廷開始重用漢族官員,也開始使用漢語了。但是,也規定以滿語為準。也是因此,早起投靠滿清的漢族官員,都要勤練滿語。例如,雍正時期的漢族大臣年羹堯,滿語也是非常不錯的。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也是精通滿語的。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滿文釋出詔、誥等公文。到康乾時期,開始滿漢文字合璧的方式釋出公文。所以,漢族官員不懂滿語,真不好升官。
而皇帝說什麼話,也是對人。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用滿語,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用漢語。對於清朝皇帝來說,因為漢藏蒙是滿清統治的重要根基,所以,他們必須會漢藏蒙三種語言。例如康熙皇帝,不僅會說漢語,還懂藏語和蒙語。不過,在清朝早期,皇帝當眾百官宣佈決策的時候,肯定是說滿語的。
而漢族大臣如果不會滿語,可以講漢語,反正皇帝聽得懂。但是,如果是新進官員不懂滿語,可能會被淘汰掉。
不過,隨著滿清的漢化,漸漸地漢語(北京話)成了官員交流的主要語言。但是,滿清皇室貴族依然堅持學滿語,寫滿字。
-
7 # 風雲名人志
上朝,大臣到皇宮覲見君主,奏事議政。下面提到的清朝上朝指的是“早朝”!要了解清朝上朝的交流語言,首先需要了解跟上朝的有關事項。
清朝上朝時間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比較勤勉,尤其是對待朝政,在天亮之前就要上朝,大概就是凌晨三四點鐘左右,而大臣們則需要在3點之前到達等候君主。
清朝上朝的頻率清朝的皇帝並不是每天都上朝,具體頻率看國情緊急而定,一般就是十天天左右上一次朝,而且上朝的地點也不像影視劇中那樣每天都在乾清宮,有重大事情宣佈的時候才那樣。雖然皇帝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都要見軍機大臣等重要官員,商討國家大事。
清朝上朝的交流語言皇帝每天見軍機大臣的時候,用的應該是滿語,因為商量國家大事涉及到國家機密,為了保密。
皇帝在乾清宮接見群臣的時候,因為要宣佈大事,而且文武百官中滿人、漢人都有,所以用的是漢語,但書面內容是滿漢兩種文體,而且以滿文為準。
綜上所述:
清朝上朝的語言,商討軍事機密,用滿語,正式宣佈大事件時,用漢語。
不過即使是用漢語,也是滿化了的漢語,畢竟,清朝是滿人統治。
回覆列表
清朝皇帝每次“上朝”時,既用滿語,也用漢語。
這裡的“上朝”打了引號,因為我猜你理解的上朝,是指皇帝接見大臣辦理政務。
清朝語境下的“上朝”,一般都是流於形式的禮儀,因此並非每天進行。皇帝如果想要召見大臣,不需要用上朝這種形式。
具體來講,清朝有引見、召見的制度:
引見,就是由朝廷大臣向皇帝推薦各地方官員,進行接受皇帝的挑選,算是一種用人制度。大部分引見的物件都是漢人,皇帝自然說漢語。
至於召見,那就是朝廷大臣為了辦理政務受皇帝召見,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用滿語。
請看下面這道上諭,就是皇帝本人親口對大臣說的,然後再被整理成文。其中第一句是:
hūwaliyasun tob i jakūci aniya ilan biyai orin ninggun de hese wasimbuhangge.“雍正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奉上諭”。清朝入關之初,從皇帝以下到八旗大臣,其實都不怎麼懂漢語。就算是酷愛漢文化的順治帝,史書記載說他“博覽群書,內院諸臣,翻譯不給”——他是沒辦法流暢閱讀漢文書籍的。
由此可見,翻譯官在清初非常重要。這個職位一般是由啟心郎(mujilen bahabukū)負責,幾乎每個衙門都設定啟心郎。啟心郎就是官方派去協助八旗官員翻譯漢語的翻譯官。
直到入關以後多年,這個職位才失去意義,並淡出歷史舞臺。
由此可見,清朝在上朝時候,其實既有滿語、也有漢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