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稱呼,出洋祖先回鄉蓋的房子被稱為“番仔樓”。
耀眼、包容,她的誕生,是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縮影。
那時,為了謀生,不少人下南洋一帶打工,白手起家後榮歸故里,不忘將當地的文化帶回老家,放進自家的大厝裡。
高高的古典柱、楠木百葉窗、入室小花園,一派中西合璧的架勢,每個細節都能顯現出她的洋身份。
主人們把畢生的存款都寄回家鄉,即使自己不再回來,也要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精緻細膩的番仔樓大厝。
她外表張揚,內心卻是傳統的中國風。每一幢番仔樓,大多數外牆用的是本地的紅磚,房間佈局必定是傳統的以廳為中心,體現中國美學的對稱性。
閩南作為著名的僑鄉,每一座番仔樓的背後,都是一個離鄉背井後榮歸故里的故事。
晉江圍頭村被譽為“海峽第一村”,是著名僑鄉,海外華僑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村裡的常住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何圍頭村裡會有那麼多精美的“番仔樓”。在圍頭村,最知名的有毓秀樓、達屋樓。
達屋樓
達屋樓是以旅菲華僑吳達屋的名字來命名的。上世紀30年代,吳達屋回鄉建造了這座三層的洋樓,每層樓實用面積有九百平方米之多。解放後一直是陸軍某部駐紮所在。“8·23”炮戰時,達屋樓成為海軍某部東線的臨時指揮所。激烈的炮戰,致使達屋樓三層樓房變為二層。現存的整個樓房彈痕累累,殘垣斷壁上雜草叢生。
毓秀樓
毓秀樓是一座小洋樓,為吳天敬1931年建造。1958年8月23日,毓秀樓成了炮戰西線運輸支前的臨時指揮所。這座彈痕累累的毓秀樓,不知曾捱過多少炮彈的衝擊。據說,曾有6顆炮彈穿進了毓秀樓,所幸均未爆炸,炮彈穿過的傷疤和彈孔留存了下來。
毓秀樓於1999 年被晉江市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8·23”炮戰的革命文物景點,也是“紅色”旅遊景觀和泉州、晉江的“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寧東樓
寧東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屹立於觀音亭境內,是永寧旅菲同鄉會第三屆會長陳植魚先生所建。建造過程中,陳植魚先生不僅參照借鑑外國別墅的款式,還特地聘請菲律賓建築設計名師出謀劃策,只為建造出一幢獨具特色的“心中大廈”。
據瞭解,寧東樓曾是永寧鎮的最高樓,站在二樓可鳥瞰永寧鎮、遠眺深滬灣。
坂頭洋樓
泉州市區浮橋坂頭社群有座吳氏古厝“坂頭洋樓”。1924年由在印尼做生意的吳世寄出資,其在家鄉的哥哥吳世喊主持修建。“坂頭洋樓”由兩層主樓和雙側護厝組成,當年吳世喊歷經三年才打造完畢,雕樑木刻處處可見中國傳統的鯉魚、奔馬、竹子等吉祥物身影,而門梁和洋樓外牆的屋頂造型則帶有南洋風情。
修繕後的洋樓外觀
二樓有一個方便吊東西上樓的“天井”
洋樓內的木質樓梯
吳家麵洋樓
吳家麵住宅位於鯉城區浮橋街道新步社群,是當地儲存完好的印尼華僑建築,系兩層小樓房,於1948年奠基。據吳端源老先生介紹,他父親吳家麵在印尼從事咖啡行業,財富日漸豐裕,花費當時的4億元人民幣才得修建此座洋樓。這座二層磚雕洋樓,風格別具,用功精細。
吳家麵住宅集磚雕、石雕、木雕為一身,但它和別的優秀民居不一樣的地方,是正門兩側石柱的浮雕內下方刻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行楷體字,使門庭輝映革命之氣。而據此前專程前往考究建築的專家稱,“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四個字能出現於門柱上,在國內儲存的古建築裡是為數不多的。
曾氏“番仔樓”
漳州角美鎮東美村,有一座佔地5723平方米的曾氏“番仔樓”。曾氏“番仔樓”是昔日新加坡華僑鉅富曾振源先生於1903年起建,歷時14年建造落成,耗費白銀17萬兩。有13幢共99個房間,其中4間在“文革”期間被毀了。
這座曾名噪一時的華僑豪宅,即使已歷經百年滄桑,依舊光彩照人。
高大的樑柱、幽深的長廊、精美的浮雕,甚至連牆上的一小塊瓷磚都充滿了異域風情。配合著閩南特色的紅磚,整棟“番仔樓”散發著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
“番仔樓”內的構建別具一格
番仔樓用迴廊和天橋連線在一起
平潭的“番仔樓”數量並不多,在北厝鎮美樓村,林氏“番仔樓”成為平潭為數不多的中西結合的經典建築,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立人是旅居印尼的華僑林日潤,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平潭第一任僑聯主席。美樓村的林氏“番仔樓”,主體為平潭四扇厝格局,坐南朝北,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樓右側還有近150平方米的花圃。
百年林氏“番仔樓” 見證平潭走番史
具有南洋風格又有平潭石厝風味的林氏“番仔樓”
林氏“番仔樓”,有門窗即有聯
庭院深深,續寫著平潭人的走番史
1926年從印尼運回來的鐵製的浴缸
一樓大廳的“耕雲”“讀雪”木刻
二樓都有迴廊相連線,即可遮雨,也可坐在美人靠上欣賞風景
林厝二樓大廳屋頂上的鎦金木刻畫
“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稱呼,出洋祖先回鄉蓋的房子被稱為“番仔樓”。
耀眼、包容,她的誕生,是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縮影。
那時,為了謀生,不少人下南洋一帶打工,白手起家後榮歸故里,不忘將當地的文化帶回老家,放進自家的大厝裡。
高高的古典柱、楠木百葉窗、入室小花園,一派中西合璧的架勢,每個細節都能顯現出她的洋身份。
主人們把畢生的存款都寄回家鄉,即使自己不再回來,也要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精緻細膩的番仔樓大厝。
她外表張揚,內心卻是傳統的中國風。每一幢番仔樓,大多數外牆用的是本地的紅磚,房間佈局必定是傳統的以廳為中心,體現中國美學的對稱性。
閩南作為著名的僑鄉,每一座番仔樓的背後,都是一個離鄉背井後榮歸故里的故事。
泉州番仔樓晉江圍頭村被譽為“海峽第一村”,是著名僑鄉,海外華僑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村裡的常住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何圍頭村裡會有那麼多精美的“番仔樓”。在圍頭村,最知名的有毓秀樓、達屋樓。
達屋樓
達屋樓是以旅菲華僑吳達屋的名字來命名的。上世紀30年代,吳達屋回鄉建造了這座三層的洋樓,每層樓實用面積有九百平方米之多。解放後一直是陸軍某部駐紮所在。“8·23”炮戰時,達屋樓成為海軍某部東線的臨時指揮所。激烈的炮戰,致使達屋樓三層樓房變為二層。現存的整個樓房彈痕累累,殘垣斷壁上雜草叢生。
達屋樓
毓秀樓
毓秀樓是一座小洋樓,為吳天敬1931年建造。1958年8月23日,毓秀樓成了炮戰西線運輸支前的臨時指揮所。這座彈痕累累的毓秀樓,不知曾捱過多少炮彈的衝擊。據說,曾有6顆炮彈穿進了毓秀樓,所幸均未爆炸,炮彈穿過的傷疤和彈孔留存了下來。
毓秀樓
毓秀樓於1999 年被晉江市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8·23”炮戰的革命文物景點,也是“紅色”旅遊景觀和泉州、晉江的“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寧東樓
寧東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屹立於觀音亭境內,是永寧旅菲同鄉會第三屆會長陳植魚先生所建。建造過程中,陳植魚先生不僅參照借鑑外國別墅的款式,還特地聘請菲律賓建築設計名師出謀劃策,只為建造出一幢獨具特色的“心中大廈”。
寧東樓
據瞭解,寧東樓曾是永寧鎮的最高樓,站在二樓可鳥瞰永寧鎮、遠眺深滬灣。
坂頭洋樓
泉州市區浮橋坂頭社群有座吳氏古厝“坂頭洋樓”。1924年由在印尼做生意的吳世寄出資,其在家鄉的哥哥吳世喊主持修建。“坂頭洋樓”由兩層主樓和雙側護厝組成,當年吳世喊歷經三年才打造完畢,雕樑木刻處處可見中國傳統的鯉魚、奔馬、竹子等吉祥物身影,而門梁和洋樓外牆的屋頂造型則帶有南洋風情。
修繕後的洋樓外觀
二樓有一個方便吊東西上樓的“天井”
洋樓內的木質樓梯
吳家麵洋樓
吳家麵住宅位於鯉城區浮橋街道新步社群,是當地儲存完好的印尼華僑建築,系兩層小樓房,於1948年奠基。據吳端源老先生介紹,他父親吳家麵在印尼從事咖啡行業,財富日漸豐裕,花費當時的4億元人民幣才得修建此座洋樓。這座二層磚雕洋樓,風格別具,用功精細。
吳家麵住宅集磚雕、石雕、木雕為一身,但它和別的優秀民居不一樣的地方,是正門兩側石柱的浮雕內下方刻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行楷體字,使門庭輝映革命之氣。而據此前專程前往考究建築的專家稱,“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四個字能出現於門柱上,在國內儲存的古建築裡是為數不多的。
漳州番仔樓曾氏“番仔樓”
漳州角美鎮東美村,有一座佔地5723平方米的曾氏“番仔樓”。曾氏“番仔樓”是昔日新加坡華僑鉅富曾振源先生於1903年起建,歷時14年建造落成,耗費白銀17萬兩。有13幢共99個房間,其中4間在“文革”期間被毀了。
這座曾名噪一時的華僑豪宅,即使已歷經百年滄桑,依舊光彩照人。
高大的樑柱、幽深的長廊、精美的浮雕,甚至連牆上的一小塊瓷磚都充滿了異域風情。配合著閩南特色的紅磚,整棟“番仔樓”散發著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
“番仔樓”內的構建別具一格
番仔樓用迴廊和天橋連線在一起
相關閱讀平潭的“番仔樓”數量並不多,在北厝鎮美樓村,林氏“番仔樓”成為平潭為數不多的中西結合的經典建築,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立人是旅居印尼的華僑林日潤,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平潭第一任僑聯主席。美樓村的林氏“番仔樓”,主體為平潭四扇厝格局,坐南朝北,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樓右側還有近150平方米的花圃。
百年林氏“番仔樓” 見證平潭走番史
具有南洋風格又有平潭石厝風味的林氏“番仔樓”
林氏“番仔樓”,有門窗即有聯
庭院深深,續寫著平潭人的走番史
1926年從印尼運回來的鐵製的浴缸
一樓大廳的“耕雲”“讀雪”木刻
二樓都有迴廊相連線,即可遮雨,也可坐在美人靠上欣賞風景
林厝二樓大廳屋頂上的鎦金木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