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安問

    一、日本的霧霾產生階段?標誌性事件是什麼?(主要產生於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近三十年,標誌性事件是“四日市哮喘事件”)二戰後,日本為快速使國家從廢墟中恢復過來,在經濟復興的規劃上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等基礎產業列為優先發展物件,提出以煤炭為主要能源,建設“新產業城市”規劃。這樣的重工業發展模式,註定日本將遭遇空氣汙染浩劫,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主要城市中,以煤塵和硫氧化物為主的大氣汙染物急劇增加。東京雖非重工業區,卻因處於神奈川和千葉兩大工業區的“夾擊”之下,以致經常白天的能見度不過三五十米,汽車在白天行駛仍需要開啟大燈,至於出行戴口罩更是當時日本最常見的街頭風景。1955年8月,厚生省曾向國會提交《生活環境汙染防治基本法》草案,因各大財閥的反對而未獲透過。儘管一些日本企業的燃煤煙囪被迫加裝集氣裝置,使得黑煙滾滾的煤塵排放得到一定控制,但看不到的硫氧化物排放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經濟飛速成長時期,也是汙染問題日益顯著化、社會化的時期,到1965年,日本能源消耗量較1955年增加3倍,其中近60%是石油。加之其時日本主要使用的是高硫石油,使得空氣中的硫氯化物含量有增無減,最終釀成了日本歷史上四大公害事件之一的四日市大氣汙染事件。四日市位於日本三重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日本石化工業的中心,自1955年開始,大量石化企業在四日市設立工廠。到1964年,四日市的二氧化硫濃度是附近其他地區平均值的12倍,在空氣質量檢測時甚至發生儀器“爆表”。但時任市長九鬼喜久男是當地化工企業的利益相關方,他斷然否認有空氣汙染問題,甚至鼓吹“為了日本發展的工業化政策,化工廠是必要的,有一點公害也無所謂。”在這樣的汙染強度下,自1961年開始,四日市及其附近地區陸續出現了大量的哮喘病患者,到1970年前後患者已超過2000多人。由於四日市嚴重的空氣汙染狀況,一些患者無法忍受病痛折磨,相繼自殺。而日本各地因大氣汙染而導致的類似病例則超過了6000人。“四日事件”只是當時日本大氣汙染狀況的縮影。隨著大量高汙染企業迅速建立,產能還在不斷擴大。同時由於環保意識的缺失,對環境汙染危害的認識不足,使得在法律監管上出現漏洞。

    二、日本治理霧霾主要應對措施。(一)政策法規層面,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工廠排汙規制法》,1962年制定了《煙塵排放規制法》等,正式拉開了日本全國性環境保護的序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先後出臺了《公害對策基本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惡臭防治法》和《自然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環保法律,基本形成了環境法規體系,為治理環境問題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礎。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加強環境管理體制,在特定事業所設立了“防治公害專職管理者”。隨著各項相關法令的制定、環境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大規模環保裝置投資等努力,環境治理初見成效。到上世紀70年代後期,公害問題趨於終結。但隨之而來的二次石油危機、以及經濟增長的停滯,又使各個企業面臨了新的挑戰,環境治理也出現了新的課題,資源問題與地球溫室效應成為日本人普遍關心的公共環境問題。1972年,日本出臺了以節省能源為追求的《節能法》。(二)主要階段,日本解決環境汙染問題走過了兩個明顯的階段,即從治理工業汙染入手,逐步向治理生活汙染方面轉變。第一階段,治理工業汙染,日本政府對工業汙染解決措施主要是透過各種法律和經濟措施解決,要求工廠減少排放,否則處以罰款,而對於工廠在環保科研、裝置方面的投入,政府給以一定的補貼,企業根據生產情況提出環保課題,並且由企業自己組織科研人員,包括院校、社會科研單位的人員研究解決。同時,政府在市場上推出綠色環境標誌制度,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而沒有綠色環境保護標誌的產品,在市場上就得不到市民的認可。在日本,一個企業如果對環保無動於衷,消費者就不會滿意,市場就會淘汰其產品。也就是說,環保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場的要求。透過這種“兩頭堵”的辦法,政府與老百姓共同努力,迫使企業向環保方向努力,日本工業汙染從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逐步加以解決,到80年代已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第二階段,即從治理工業汙染入手,逐步向治理生活汙染方面轉變。環境問題解決越深入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援,最主要的汙染則是面廣量大的生活汙染,如汽車尾氣等。日本環保官員認為,與區域性性的工業汙染相比,生活汙染治理的難度更大,並且具有持續性增加的特點。解決生活汙染這一難題,更需要廣大消費者的積極配合與支援,百姓的生活方式要向文明、有利於環保的方向轉變。1993年,日本製定《環境基本法》,提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三、日本30-50年的大氣問題產生和治理過程的啟示:1、環境問題與經濟問題共生共存,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2、公害事件中的民意推動、社會監督是政府和企業改進的原動力;3、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要素:政府立法規範排汙行為、經濟政策引導綠色生產、企業落實主體治理責任、公民環境意識覺醒、生產生活方式改變;4、治理大氣汙染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造成汙染30-50年,解決問題需要20-30年左右,需要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科學的治理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5、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很重要,相關科研機構要積極參與、中立客觀態度引導科學認識和積極改變。

    四、前幾年去日本東京,對日本的機動車管理印象深刻,車輛外觀清潔、道路雖窄但秩序井然、小排量車型居多,城市中心區域私家車較少、司機駕駛習慣較好,這些進步不是一日之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

    五、從國際主要城市大氣汙染改善程序來看,一般需要30年左右時間,日本的大氣汙染與中國的大氣汙染有共同點,更多是不同,中國的燃煤二氧化硫、酸雨汙染在2010年左右已得到很好的控制,燃油(機動車汙染)正逐步成為大中城市的困擾,近年,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和開發,燃煤、燃油等化石燃料汙染、工地揚塵汙染、光化學煙霧汙染形成了複合型大氣汙染,應該說,中國東西南北差異地形地貌、氣象氣候、經濟結構、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相應產生的大氣汙染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現狀差異大,特徵汙染物差異大、聯防聯控難度大,較國外相對分階段出現更難治理,公眾關注度和覺醒度差異明顯,城市規劃的不合理(城市風道不暢)、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導致這些問題集中爆發,中國解決霧霾問題,面臨的困難更大,亦需要更大的決心、耐心和定力。(本文一、二主要內容為網上摘錄,三、四、五主要為原創,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撥4500還有鹹水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