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稱謂的關係,不少人都誤以為臺灣泥鰍來自臺灣,其實,臺灣泥鰍是由長江流域的黃板鰍與臺灣本地泥鰍雜交種選育而來,屬於大鱗副鰍。臺灣泥鰍只是一個行業慣用名(俗稱),有人認為,臺灣泥鰍的稱謂是早期國內一些機構或公司推廣養殖過程中採用的噱頭。
據悉,臺灣泥鰍的商業化養殖起步於2000年左右的連雲港地區,其後逐步在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地進行小規模推廣。2012年,廣東泥鰍養殖在新會的睦洲鎮開始興起,目前主要養殖地集中在睦洲、大鰲、板芙等地,其發展勢頭已超過浙江、湖北等傳統養殖區。
由於泥鰍容易養殖和運輸,養殖成功率高,風險小,養戶收益相對穩定,而且養殖週期與對蝦相近,2~4個月就可以收穫,資金回籠和週轉快,經銷商願意給養殖戶投資,因此臺灣泥鰍成為廣東地區替養白對蝦的主要品種。在珠三角地區,根據飼料銷量計算,2016年泥鰍養殖面積大概4~5萬畝,養殖群體一般為廣東本地散戶,此外有少量的浙江和臺灣人進行大場規模化養殖。
相比於其他養殖品種,臺灣泥鰍的環境耐受力更強,其腸道和面板具有輔助呼氣功能,適合進行高密度養殖,所以市場上的臺灣泥鰍基本上屬於精養。養殖密度根據水源、池塘條件、養殖技術、養殖季節等客觀條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一般而言,每年的4~9月放養密度較低,為4~8萬尾/畝;10~3月份養殖密度較高,達到7~13萬尾/畝。
臺灣泥鰍經過長期馴化和選育,已具備了本地泥鰍無可比擬的養殖優勢,包括個體大(最大可達半斤一條)、生長快(2~4個月即可養一造)、不鑽泥、產量高、適應性強、肉質好、適應人工配合飼料、均勻度高等特點。
據悉,臺灣泥鰍從開花階段長到1000~1500條/斤規格只需要一個月,過塘養殖3個月左右即可長20條/斤左右的規格。由於臺灣泥鰍的規格對價格的影響不大,根據市場的消費習慣,當臺灣泥鰍養殖到8~70條/斤規格均可以上市。
在珠三角臺灣泥鰍養殖興起初期,飼料研發和推廣工作稍顯滯後,剛開始養殖戶選擇羅非魚料、白蝦料、羅蝦料等品種飼料進行投餵。隨著近兩年泥鰍養殖規模的快速擴大,飼料需求量大幅提高,珠三角各大小料企相繼推出泥鰍配合飼料,泥鰍料已成為珠三角料企的關注焦點。
在此之前,曾有飼料企業嘗試推廣膨化泥鰍料,但經過塘頭養殖的實踐,證明膨化浮水料不適合泥鰍投餵。因此,目前市場的泥鰍料基本都屬於沉水顆粒料,其中蛋白含量35%~38%,價格為115~125元/包(20kg)。目前臺灣泥鰍的養殖已經實現了全程飼料投餵。
在臺灣泥鰍的養殖中,一般的養殖成本為7.5元/斤左右,其中飼料成本4~4.5元/斤,其他成本3~3.5元/斤。目前,廣東地區的臺灣泥鰍的塘頭價9.5~11元/斤,養殖戶有2~3.5元/斤的盈利空間,由於泥鰍產量高,平均畝產在2000~3000斤/畝,因而畝利潤達到4000~7000元。相比於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雖然利潤偏少,但養殖風險更小,收益相對穩定,這也是泥鰍養殖能夠在珠三角快速興起的原因。
如今臺灣泥鰍的消費市場正逐漸擴大,尤其在農藥和化肥使用氾濫導致稻田野生泥鰍捕獲量銳減的當下,市場對養殖泥鰍的需求更大。在雲南、四川、重慶、湖北、安徽、上海等區域,泥鰍一直作為其飲食結構裡是的傳統優質水產品種。加上臺灣泥鰍的口感和出肉率比野生泥鰍更具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另外,南韓人和日本人篤信泥鰍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南韓、日本成為泥鰍消費大國,而且基本都依靠從中國進口。
由於泥鰍耐低氧、好運輸,目前泥鰍銷售渠道主要為鮮活流通。隨著產業鏈的延伸,也有少量企業開始探索泥鰍深加工,但是尚處於起步階段。
與對蝦養殖相比,泥鰍養殖的技術門檻較低,經過數年的摸索和實踐,已逐漸形成整套的養殖技術方案,包括養殖規劃、種苗培育、投餵管理、水質調控、病害處理等環節的技術關鍵點。
雖然泥鰍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但在養殖過程中仍然需要重視。如果不注意水質管理,泥鰍會大量暴發脹氣、爛嘴、爛身、腸炎等疾病,嚴重影響產量和售價。
在目前的養殖中,很多養殖戶都存在著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泥鰍耐低氧,從而忽略了水體溶氧度,甚至不必配備增氧機。
泥鰍確實耐受0.1ppm甚至更低的極低溶氧環境,那是因為泥鰍可以用腸道和面板呼吸,但是面板和腸道畢竟只是輔助呼吸,正常情況下還是用鰓呼吸,只有低氧環境才會啟動輔助呼吸器官,如果長時間啟用輔助呼吸會嚴重影響泥鰍的飼料消化率和生長速度,而且會增加脹氣和腸炎的發病率,因此泥鰍養殖池塘應該保持3ppm以上的溶氧量。
在硬體配套設施上,泥鰍的養殖池塘和常規魚塘要求相仿,每3畝配置一臺垂直式增氧機,但不需要配置製造水流的水車如爬機等。目前,越來越多養殖戶配置投餌機養殖泥鰍,因而在料比和大小均勻度得到一定的改善,對於10畝以下的池塘,配置1臺投餌機就可以滿足投料。總體而言,泥鰍養殖池塘硬體配置成本是比較低的,在500元/畝以下。
近年由於泥鰍養殖量快速增長,導致種苗供不應求,在高苗價刺激下呈現無序狀野蠻發展,泥鰍一般需要2冬齡才能性成熟,但是不少苗企急功近利,隨意選擇6、7個月的泥鰍做種鰍生產苗種,導致市場上泥鰍苗品質參差不齊、魚目混珠,劣質泥鰍苗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生長緩慢、發病率高、大小參差、耗損嚴重等問題,種苗制約泥鰍養殖業健康發展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泥鰍苗優劣可參考以下方面來判別:1、瞭解該批種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批次的種苗體質好;2、好的種苗體色鮮嫩,體形均勻、肥滿、大小一致,遊動活潑、精神。3、在白瓷碗中裝盛少量泥鰍苗,用口適度吹動水面,其中頂風、逆水遊動者強,隨水波被吹到盆邊者弱;4、將泥鰍苗放在白瓷碗中,將水瀝去後在白瓷碗中劇烈掙扎、頭尾彎曲厲害的為優質苗,掙扎力度弱或僅以頭尾扭動者為劣質苗。
泥鰍種苗業亟待整頓,其根源還是種質資源持續選育和儲存工作的缺失。當前行業對“臺灣泥鰍”概念尚未有清晰的說法,對其起源還存在著爭議,因此臺灣泥鰍的種質探索與研究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由於稱謂的關係,不少人都誤以為臺灣泥鰍來自臺灣,其實,臺灣泥鰍是由長江流域的黃板鰍與臺灣本地泥鰍雜交種選育而來,屬於大鱗副鰍。臺灣泥鰍只是一個行業慣用名(俗稱),有人認為,臺灣泥鰍的稱謂是早期國內一些機構或公司推廣養殖過程中採用的噱頭。
據悉,臺灣泥鰍的商業化養殖起步於2000年左右的連雲港地區,其後逐步在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地進行小規模推廣。2012年,廣東泥鰍養殖在新會的睦洲鎮開始興起,目前主要養殖地集中在睦洲、大鰲、板芙等地,其發展勢頭已超過浙江、湖北等傳統養殖區。
由於泥鰍容易養殖和運輸,養殖成功率高,風險小,養戶收益相對穩定,而且養殖週期與對蝦相近,2~4個月就可以收穫,資金回籠和週轉快,經銷商願意給養殖戶投資,因此臺灣泥鰍成為廣東地區替養白對蝦的主要品種。在珠三角地區,根據飼料銷量計算,2016年泥鰍養殖面積大概4~5萬畝,養殖群體一般為廣東本地散戶,此外有少量的浙江和臺灣人進行大場規模化養殖。
相比於其他養殖品種,臺灣泥鰍的環境耐受力更強,其腸道和面板具有輔助呼氣功能,適合進行高密度養殖,所以市場上的臺灣泥鰍基本上屬於精養。養殖密度根據水源、池塘條件、養殖技術、養殖季節等客觀條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一般而言,每年的4~9月放養密度較低,為4~8萬尾/畝;10~3月份養殖密度較高,達到7~13萬尾/畝。
臺灣泥鰍經過長期馴化和選育,已具備了本地泥鰍無可比擬的養殖優勢,包括個體大(最大可達半斤一條)、生長快(2~4個月即可養一造)、不鑽泥、產量高、適應性強、肉質好、適應人工配合飼料、均勻度高等特點。
據悉,臺灣泥鰍從開花階段長到1000~1500條/斤規格只需要一個月,過塘養殖3個月左右即可長20條/斤左右的規格。由於臺灣泥鰍的規格對價格的影響不大,根據市場的消費習慣,當臺灣泥鰍養殖到8~70條/斤規格均可以上市。
在珠三角臺灣泥鰍養殖興起初期,飼料研發和推廣工作稍顯滯後,剛開始養殖戶選擇羅非魚料、白蝦料、羅蝦料等品種飼料進行投餵。隨著近兩年泥鰍養殖規模的快速擴大,飼料需求量大幅提高,珠三角各大小料企相繼推出泥鰍配合飼料,泥鰍料已成為珠三角料企的關注焦點。
在此之前,曾有飼料企業嘗試推廣膨化泥鰍料,但經過塘頭養殖的實踐,證明膨化浮水料不適合泥鰍投餵。因此,目前市場的泥鰍料基本都屬於沉水顆粒料,其中蛋白含量35%~38%,價格為115~125元/包(20kg)。目前臺灣泥鰍的養殖已經實現了全程飼料投餵。
在臺灣泥鰍的養殖中,一般的養殖成本為7.5元/斤左右,其中飼料成本4~4.5元/斤,其他成本3~3.5元/斤。目前,廣東地區的臺灣泥鰍的塘頭價9.5~11元/斤,養殖戶有2~3.5元/斤的盈利空間,由於泥鰍產量高,平均畝產在2000~3000斤/畝,因而畝利潤達到4000~7000元。相比於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雖然利潤偏少,但養殖風險更小,收益相對穩定,這也是泥鰍養殖能夠在珠三角快速興起的原因。
如今臺灣泥鰍的消費市場正逐漸擴大,尤其在農藥和化肥使用氾濫導致稻田野生泥鰍捕獲量銳減的當下,市場對養殖泥鰍的需求更大。在雲南、四川、重慶、湖北、安徽、上海等區域,泥鰍一直作為其飲食結構裡是的傳統優質水產品種。加上臺灣泥鰍的口感和出肉率比野生泥鰍更具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另外,南韓人和日本人篤信泥鰍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南韓、日本成為泥鰍消費大國,而且基本都依靠從中國進口。
由於泥鰍耐低氧、好運輸,目前泥鰍銷售渠道主要為鮮活流通。隨著產業鏈的延伸,也有少量企業開始探索泥鰍深加工,但是尚處於起步階段。
與對蝦養殖相比,泥鰍養殖的技術門檻較低,經過數年的摸索和實踐,已逐漸形成整套的養殖技術方案,包括養殖規劃、種苗培育、投餵管理、水質調控、病害處理等環節的技術關鍵點。
雖然泥鰍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但在養殖過程中仍然需要重視。如果不注意水質管理,泥鰍會大量暴發脹氣、爛嘴、爛身、腸炎等疾病,嚴重影響產量和售價。
在目前的養殖中,很多養殖戶都存在著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泥鰍耐低氧,從而忽略了水體溶氧度,甚至不必配備增氧機。
泥鰍確實耐受0.1ppm甚至更低的極低溶氧環境,那是因為泥鰍可以用腸道和面板呼吸,但是面板和腸道畢竟只是輔助呼吸,正常情況下還是用鰓呼吸,只有低氧環境才會啟動輔助呼吸器官,如果長時間啟用輔助呼吸會嚴重影響泥鰍的飼料消化率和生長速度,而且會增加脹氣和腸炎的發病率,因此泥鰍養殖池塘應該保持3ppm以上的溶氧量。
在硬體配套設施上,泥鰍的養殖池塘和常規魚塘要求相仿,每3畝配置一臺垂直式增氧機,但不需要配置製造水流的水車如爬機等。目前,越來越多養殖戶配置投餌機養殖泥鰍,因而在料比和大小均勻度得到一定的改善,對於10畝以下的池塘,配置1臺投餌機就可以滿足投料。總體而言,泥鰍養殖池塘硬體配置成本是比較低的,在500元/畝以下。
近年由於泥鰍養殖量快速增長,導致種苗供不應求,在高苗價刺激下呈現無序狀野蠻發展,泥鰍一般需要2冬齡才能性成熟,但是不少苗企急功近利,隨意選擇6、7個月的泥鰍做種鰍生產苗種,導致市場上泥鰍苗品質參差不齊、魚目混珠,劣質泥鰍苗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生長緩慢、發病率高、大小參差、耗損嚴重等問題,種苗制約泥鰍養殖業健康發展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泥鰍苗優劣可參考以下方面來判別:1、瞭解該批種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批次的種苗體質好;2、好的種苗體色鮮嫩,體形均勻、肥滿、大小一致,遊動活潑、精神。3、在白瓷碗中裝盛少量泥鰍苗,用口適度吹動水面,其中頂風、逆水遊動者強,隨水波被吹到盆邊者弱;4、將泥鰍苗放在白瓷碗中,將水瀝去後在白瓷碗中劇烈掙扎、頭尾彎曲厲害的為優質苗,掙扎力度弱或僅以頭尾扭動者為劣質苗。
泥鰍種苗業亟待整頓,其根源還是種質資源持續選育和儲存工作的缺失。當前行業對“臺灣泥鰍”概念尚未有清晰的說法,對其起源還存在著爭議,因此臺灣泥鰍的種質探索與研究仍然有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