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不甘心
-
2 # 鯨奇科技
雖然我主要碼的是科技型別文章,但我對恐怖小說有種莫名的興趣,業餘時間喜好閱讀靈異作品,甚至一度想執筆創作該題材,還為此構思了上百個主題,但因為時間有限,至今仍未開始撰寫。回到正題,史蒂芬·金是當代驚悚大師級的存在,有著當代恐怖小說之王的美譽,創作了《閃靈》、《肖申克的救贖》等多部經典好萊塢式作品,簡直就是高產機器,是我非常欣賞的大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天馬行空卻又切入現實,反映人性最原始的一面——罪惡。
罪惡讓人懼怕,它激發了人的各種雜念,是嫉妒是欺凌是羞辱是利益驅使。猶如惡魔的侵襲,毀滅了僅存的希望,一但靈魂被拋棄,理智喪失,行為將變得不可控制如同行屍走肉般,走向黑暗的深淵。
恐懼是整個文學氛圍的主題,史蒂芬·金非常瞭解讀者所懼怕的事物,善於營造緊張的氣氛,把讀者至於其中,呈現一個令人窒息的密閉空間,很有感染力。史蒂芬·金抓住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弱點,讀者能夠從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說看到自己人性缺陷的一面,把心理學與靈異現象巧妙的融合,這就是史蒂芬·金式恐怖小說的招牌。
在史蒂芬·金絕大多數作品中,其實也寄託著人對“善”的渴望,讓讀者自己體會與恐懼保持對話,對事物充滿敬畏之心,積極樂觀的接受面對現實狀態所帶來的壓力與無助,才能開啟心魔,挖掘衝破束縛的力量,重新找回最真的自我。
當你拜讀史蒂芬·金的作品後,相信你會從中找到那個恐懼的你,把內心深處的焦慮釋放來,讓自己更坦然,更加強大。
-
3 # 韓松落
我不認為斯蒂芬·金只是恐怖小說作家。
相較於那些名正言順的“純文學”作家,斯蒂芬·金甚至更接近“純文學”的標準一點。《它》的中譯本,一共有1010頁,分上下兩集,上集整整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寫“窩囊廢聯盟”(Loser"s club)七個主人公的現狀,他們的職業,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心理活動,他們的性格弱點。而在故事進入正題之後,還在不斷閃回,回溯他們的童年少年往事。
斯蒂芬·金別的故事也一樣。《麗賽的故事》開始的時候,剛從喪夫之痛中緩過勁來的麗賽就在整理丈夫的遺物,直到250頁,她還沒整理完那間儲物室,更不用說充斥各處的意識流、格式上的求奇求新、大量的用典(而且基本來自文學名著)、以及用生造的詞和隱語製造的閱讀障礙。還有《傑拉德遊戲》,從頭到尾,只是一個被困在床上的女人的意識流,《撒冷鎮》裝作吸血鬼故事,其實就在寫一個美國小鎮的沉悶生活,《穹頂之下》則野心勃勃地描繪了一個小鎮的全景圖。
他只是在恐怖小說裡借個味,用一點似有若無的驚懼,喚起閱讀期待,用一種跨界的寫法,模糊了通俗文學和“純文學”的疆界,儘管這個疆界早都被蹂躪得體無完膚了。也是因為這樣,美國全國圖書基金會(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會在2003年授予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章,而以前曾獲得這個獎章的有索爾·貝婁、菲利浦·羅斯、阿瑟·米勒、託尼·莫里森,這是把他當做文學巨匠而不只是恐怖小說巨匠看待。
和別的作家比起來,他的優點還在於,他特別喜歡寫人,用了大量的筆墨,大量的生活細節,去給他筆下的人物賦予血肉。所以,看過別的恐怖小說,可能會記住它的點子,但沒準會忘掉故事,可能會記住故事,但不會對故事有特別的感情。但斯蒂芬·金結結實實地寫了人,寫了人的經歷,就會讓人記住他的故事、人物甚至情感。
讀書寫作這麼多年,我也慢慢明白了,一個故事的獨特性,不只來源於框架,而來源於它的血肉,是血肉,是細節,是人物那些細微的經歷,情感的差異,讓一個故事區別於另一個,讓一些故事被人記住,另一些故事被人忘掉,一些故事打動人,另一些讓人無動於衷。
回覆列表
鄙人接觸史蒂芬金的作品主要是從電影開始,庫布里克電影《閃靈》講述的是一個離奇的故事,本身這個故事比較怪奇,經過電影大師之手一下子變得不容易看懂,到底男主是被亡靈附身還是自己的心理扭曲,一下子變成了雞和蛋問題。
《權利的遊戲》作者馬丁老爺子也是史蒂芬金的忠粉,兩人對話如下。多年蟬聯電影排行榜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也是史蒂芬金的作品,以及抑鬱神作《迷霧》,感人的《綠裡奇蹟》,以及《小丑回魂夜》。題材涉及之廣,作品之高產賽母豬,讓人稱奇。
史蒂芬金來自美國中下階層的出身,但三觀還是很正的,唯有出現人性三觀奇觀的作品,已經很好了。在他早年曾經為了寫作長時間吸毒(個人感覺是被編輯一個月一本催的,當然開玩笑的),寫了很多第一遍看不懂的小說,後來也被讀者奉為經典。大家在閱讀時要仔細讀完,因為你可能想跳過的廢話可能是精心安排的情節點。如果想閱讀他如何創作,推薦《寫作這回事》。就是這本,自己品味吧。這位愛倫坡之後恐怖小說抗靶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