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保哥講論語
-
2 # 風之哲藝
謝邀。試著勉強混答。中文在演化期變化很大。矢部。射字疑點重重,與理不合。 初期,1弓上之矢,引而待發。象形。周天子式微,天下亂。多國各行其是,文字亦是。2有解為身持弓矢(身與矢同向並立,如何射出?),3有解為手持弓矢(弓與手反向,是自殺嗎?)。4身+寸,更荒唐,變了味,失了形,失敗的演化。寸,解為法度,著實勉強。
矮,低於矢者為矮,初期專用於人。人即使彎曲身體(委),也很難低於矢。所以是會意。既然有了高低長短,何必要矮?大概低短為泛指,矮為特指。然今亦泛指矣。或為對偶駢文之用?矮矬。
-
3 # 漢字谷主
【射】--從甲骨文、金文圖形而言,按照象形會意字,持弓而射。
會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發放。小篆把弓矢形訛變成“身”字,誤。
本義:用弓發箭使中遠處目標
甲骨文
是象形會意,象箭在弓弦上。
金文
從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發放。
古篆
弓弩發矢於身而中於遠也。
小篆
從小篆而言,會意,身正射必依法度。故從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從寸。
會意:這是射的異體字, (䠶) 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謂用弓弩發矢於身而中於遠也。詩、禮記以射為猒斁之斁。從矢。從身。會意。食夜切。古音在五部。
(射) 篆文䠶。射者小篆。則䠶者古文。此亦丄部之例也。何不以射入寸部而以䠶傅見也。為其事重矢也。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說從寸之意。射必依法度。故從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從寸。
漢字的產生過程,是從自然中產生,形成認知之後又回到自然的過程。
漢字是活的歷史,反映當時的自然人文社會行為活動。
具體到“射”,心平體正,身正
射——從自然社會行為產生,而後形成人的認知。
也就是說,射字從最初的象形,變化成為標會意。射不僅僅是射箭,更多的是延伸成一種禮,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禮·射義》射之為言繹也。各繹己之志也,故射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中。〕 謹照原文改: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按現在的話講,射,講求身子正,心平氣和,入定下來,發射,可以說是一種修行的方式。也符合射擊、射箭運動規律,所心這兩項運動是不會吃興奮劑的。
君子射箭的時候,內心態度端正,外表身體站直,拿著弓箭瞄準,這樣以後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透過射箭來觀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是從內心中體現出來的。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射”,“矢志不移”“矢志不渝”
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禮記·射義》
在講解 ”矮”之前,先說下:
短,
有所長短。以矢為正。從矢。按此上當補不長也三字乃合。有所長短、以矢為正。說從矢之意也。榘字下曰。矢者、其中正也。正直為正。必正直如矢而刻識之。而後可裁其長短。故詩曰。其直如矢。韓詩曰。如矢斯朸。豆聲。按考工記曰。豆中縣。謂縣繩正豆之柄也。然則豆聲當作從豆。從豆之意與從矢同也。都管切。
也就是說矢,本身就有短的意思
【矮】-躷
《說文》短人也。《類篇》矬也。《易林》猨墮高木,不矮手足。
委隨也。從女從禾。於詭切〖注〗臣鉉等曰:委,曲也。取其禾穀垂穗。委,曲之皃。故從禾。
不管是【矮】還是【躷】,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短的意思,身子低垂。
這就要講講,委 字,為什麼會有曲、委曲的意思。
委,由禾和女組成。
禾,結穗的禾,本身就是低垂,彎曲的。就有低頭、委曲等意思
由禾組成字,也會帶有禾字的特徵,如:
和諧的和,道歉的歉等。
和,謙 都用了禾低頭,彎曲的特徵。
同樣,女 字
女人跪坐的象形,也有低頭、彎曲的意思
委字,由禾、女組成,表達同一個意思,就有了曲、委曲
【矮】-用了矢、委(禾、女)的特徵造出來,表達短、委曲、低頭等同一意思。
人字學習法,識字快,認字多,忘不掉,一天半小時,掌握小學字,國學基礎牢,詞句詩文樣樣通。
回覆列表
射,金文的樣子就像箭在弦上,拉弓射向遠方,只是現在我們將左邊弓字寫作了身。所以把射字看作左邊是弓,右邊的寸就是右手,所以應該是會意字。
矮字就是從矢從委。形聲字。從左邊的矢有度量標尺的意思,很奇怪的是右邊的“委”又表聲又表意,表聲呢今天已經不太清晰了,但這個委字本身又有“自矮三分”的意思,因其本意是從女從禾,意思是禾苗和女子一樣高,引申為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