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宋紅人談古今
-
2 # 經史子集
誰說劉伯溫善終的,明朝的開國功臣也就徐達,常遇春善終。劉伯溫,被胡惟庸和李善長用毒酒毒死,朱元璋又藉此事搞出胡惟庸案,基本把功臣血洗乾淨
-
3 # 尹禾
眾所周知的是,朱元璋是一位對權利掌控欲極強的皇帝,皇權不容任何人染指,因此他嚴謹後宮和宦官干政,極力打壓功臣,限制藩王權利,為了防止不爭氣的子孫後代被外臣欺負,還冒險罷黜了幾千年的相權。當然他這些手段在後世的成效我們不去討論,但說一點,在朱元璋面前,是絕對不允許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利的。
真正得以善終的功臣簡直是鳳毛麟角,比如湯和告老還鄉,70歲壽終正寢;比如耿炳文和郭英,算是朱元璋留給繼任者的守臣,得以活過洪武;比如徐達、李文忠、沐英、鄧愈,都是病死,不過其中不乏有些爭議。劉伯溫算是第三種,因為他的死也很蹊蹺,病是真病,但是不一定是死因。
帝王師劉伯溫少年好學,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23歲中進士,開始了仕途,然而在元朝為官,漢人本身就得不到重視,又因為剛正不阿得罪權貴,幾經排擠,雖然期間有貴人賞識提攜,但是依舊坎坷,最後不得已辭官歸隱。
劉伯溫不僅經史子集樣樣精通,同時還深通奇門遁甲、黃老之術、天文地理和軍事兵法,這在古代就是帝王之術,時人常將其比作諸葛亮。只是,一身本領的劉伯溫並沒有施展才華的平臺,在他徹底對元朝失望之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天下各路諸侯。值此亂世,對於他這般經世之才,正是施展抱負的時候。
此時天下,群雄並起。強大的有張士誠、陳友諒,小範圍的有方國珍、陳友定等人。朱元璋也算其中一支,此時勢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十萬人馬、虎將如雲、江浙半隅,然而發展遇到瓶頸,難有寸進。於是在宋濂、朱深等人的大力幫促之下,劉伯溫來到了朱元璋的陣營。真可謂是久旱逢甘露、老鼠愛大米、王八看綠豆,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創業。
內部鬥爭然而,一股力量的興起,必然伴隨著另一股力量的削弱,而被削弱的這個人,叫做李善長。如果漢初三傑在朱元璋這裡得以對應的話,那麼徐達就是韓信、劉伯溫就是張良,而李善長就是蕭何。此人絕對有蕭何般整頓軍務內政的能力,但是偏偏氣量不是很大,人也沒有蕭何聰明,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內部鬥爭,一直持續到二人落幕,這也是後來兩人都不得以善終的原因之一。
在外部矛盾及其激烈的時期,二人並沒有太多的摩擦,畢竟兩人都是聰明人,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不平定天下,就算爭個你死我活也沒有用。但是當外部矛盾全部解決之後,兩人就開始了激烈的權利之爭。
什麼是大智慧?飛鳥盡、良弓藏。類似於此種淺顯的道理其實就蘊含著大智慧,作為走在歷史前言的各路英雄,對這句話更是再熟悉不過。然而能夠明白這一道理,又學會適可而止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范蠡、張良、湯和都是擁有大智慧的人,知道皇權是不容染指的,尤其像他們這種功高蓋主之人,即使功勞沒有蓋過開國皇帝,但是隻要他們活的比開國皇帝久,他們和他們的家族就將成為皇帝的心腹大患。
李善長和劉伯溫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開國功臣死的死、殘的殘、躲的躲,但是他們兩人竟然還醉心於爭權奪利。李善長時任左丞,總覽軍政大權,劉伯溫雖然沒有這麼高的職務,但是權利卻很大,官至御史中丞,總領言官,監督百官品行,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紀檢監察。這很明顯是朱元璋制衡二人的手段,如果說劉伯溫活到告老還鄉就算善終的話,那麼這一定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皇帝需要劉伯溫來制衡李善長集團。
劉伯溫的結果耐人尋味,回鄉後偶遇風寒,朱元璋卻派胡惟庸去探看,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親信,兩人的爭鬥更是盡人皆知,胡惟庸探望之後,劉伯溫就顯露出中毒的跡象,雖然並未因此殞命,但是當劉伯溫向朱元璋說明此事時,朱元璋卻輕描淡寫的將此事揭過不提。劉伯溫不就便鬱鬱而終了。
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劉伯溫並非善終。他雖然得以告老還鄉,但是皇帝對他並不放心,否則不會因為傷寒感冒就派胡惟庸親自去探望。劉伯溫為朱家天下做了太多的貢獻,他的才華驚世駭俗,但是這也是朱元璋所忌憚的,他在開國之後仍然展現出老當益壯的鬥爭姿態,更不是朱元璋願意看到的,所以李善長和胡惟庸集團覆滅之後,劉伯溫也註定失去了作用。
如果善終,風光大葬免不了,更應該殷福子孫。但是劉伯溫僅僅是告老還鄉而已,劉氏從此不入朝堂。
回覆列表
首先明確一點,劉伯溫本是可以善終的,但他的忠心卻讓他難以善終。
1371年劉伯溫辭別朱元璋,回到青田老家。朱元璋賞賜很多,並特別下令青田不加稅糧。劉伯溫功成身退,縱情山水,很是愜意。但是他越想與世無爭,煩惱卻越是找上門來。 事情是這樣的,在劉伯溫老家附近有個地方叫淡洋,這裡水路兩便,易守難功,常有土匪出沒。方國珍就是在這裡起事,擁兵自強,對抗朝廷的。自從劉伯溫歸隱不久,他的對頭胡惟庸便當上中書省參知政事,他忌恨劉伯溫以前說過他的壞話,便尋機報復劉伯溫,劉伯溫回家隱居後恰碰上淡洋逃軍叛亂,危及朝廷安全。但是地方官企圖隱瞞此事,不讓皇帝知道。劉伯溫就讓兒子直接向皇帝上奏。胡惟庸聞訊欣喜若狂,認為報復劉伯溫的機會來了。他指使黨羽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伯溫,誣陷他與百姓爭奪淡洋,因為淡洋風水極佳,有帝王之氣,想圖謀不軌,百姓不肯讓他,他就找人驅趕百姓,以致激起民變。胡惟庸公報私仇,請求皇帝重罰。朱元璋聞奏,覺得劉伯溫太過分了,若按常規,肯定是滿門抄斬,誅滅九族。只是念劉伯溫開國功勳,不忍重罰,只是削其俸祿,並移文傳達給劉伯溫。 劉伯溫 接文後,如五雷轟頂,驚奇萬分。他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當今之計,唯有面見皇帝,說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禍。於是他立即進京。到了南京,發現朝廷內外全是胡惟庸的人,沒人會替自己說話。於是他改變主意,以退為進,主動向皇帝請罪。朱元璋見其態度誠懇,也未深究,此事遂了。 劉伯溫受此打擊,也不可能隱居了,為了避免再受誣陷,他乾脆住在南京,連家也不敢回了。不久便病倒了。 這時胡惟庸官升宰相。他決心再找機會加害劉伯溫。劉伯溫的死與胡惟庸有直接的關係。史料記載,劉伯溫病重時,胡惟庸曾派人給他診治,開了一些藥,服後,腹中就有拳頭大小的石頭似的積物。1375年3月,朱元璋見劉基病情惡化,甚為憐惜,派人護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個月,劉伯溫就帶著無限的憂愴、滿腔怨恨離開了人間,終年65歲,一代謀略大師就這樣淒涼的去了。 他死於胡惟庸的陷害,也死於皇帝的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