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九九趣學堂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韓寒。那個留長髮的英俊少年,他那本自稱可與《圍城》媲美的《三重門》和自稱是垃圾的《零上一度》使他有條件腰纏萬貫東遊西逛,有條件不思慮“未來”。

    要提到的另一個人是一出場就喊“我不是韓寒”的王小平,她攜一本30萬字的《本領恐慌》而來,王小平之所以說自己不是韓寒,是因為她與韓寒確實不同,她是成績好好的卻自願退學。

    還有一個瀋陽的張天天,她14歲就因長篇小說《真心英雄》而成為新聞人物,後因一起傷害心靈的“新聞風波”而輟學在家,當然,這幾年她也沒閒著,最近又有四部新書相繼問世。

    如果說韓寒的退學是迫於不良學習成績,張天天的“退學”來自世俗的壓力,王小平的退學則顯得與眾不同:她的理論支援來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言:培養一個傑出的科學人才的最好辦法就是停止當學生,直接成為研究者。無論他們三人當初是以怎樣的心情離開學校的,他們的行為都是對現行教育的一種反擊。王小平這樣陳述自己離開學校的理由:一是出於對應試教育、應試學習之弊端的深惡痛絕,一是希望對學習方式、創新方式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被媒體曝出“考試不及格”之隱私的“天才文學少女張天天”被迫離開學校,提出的仍然是一個緊迫的教育問題: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傷害,如何使具特殊才能的學生更好地發展?有人將韓寒和《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相比,認為我們今天的學校所灌輸的讀好書、考好試是為讀名牌大學,將來掙大錢、出國,與霍爾頓反抗的“讀書為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賬的凱迪拉克”那種教育幾乎如出一轍。王小平的《本領恐慌》以毛澤東的成長經歷作為例子說明文憑和文化水平不相等,用李嘉誠、吳士宏的成才破譯為什麼很多沒受過多少正規學校教育的人卻擁有高強本領這一命題,整本書中充滿了“大成學”、“軟本領”、“硬本領”、“道勝”、“謀勝”等新名詞,在出版社為《本領恐慌》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我們注意到,專家們對書中提出的理論並不特別感興趣,認為其中雖然有些天才的見解,但大多是把一些古今中外學習的基本方法、基本道理組合起來,重新起了個名字而已。專家們津津有味地探討的是“什麼是真正的成功”、“被擠壓的中國孩子”、“存在成就焦慮的現代人”之類的命題,由一個年輕女孩尚不成熟的成功學著述,不可避免地又引出了一系列與教育相關的話題。

    高中生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這關鍵的時刻必需重拾自信,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併為之不懈努力,我們一樣會走進大學,做國際化職業經理人。

    其次,有目標學習才會有動力。其實在國外有關人生規劃的教育是從小學開始,伴隨著孩子成長持續進行的,包括生活、學習、職業等等。國內目前大多在高校才開始開展人生規劃教育,整個社會缺乏對初中生個人發展的關注,社會的急功近利也讓孩子們理想缺失。所以,不應該把上民辦高中或者職業高中看作是最差的選擇,也不要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應該找準定位併為之努力。對於初中生來說,人生職業規劃更多是一個概念,這一時期應該是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出設想,找準自身定位選擇合適的教育。

    高中階段最直接的目標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那麼高中三年如何為高考做準備,這不單純是知識層面上的準備,應根據未來想從事的行業為大學專業選擇專業做好準備。要提前瞭解各行業發展趨勢。

    具體的做法如下:

    首先,需要儘早瞭解社會需求。不要封閉自己,自己想象外面的世界,對社會不瞭解,沒有企業會給機會。確定正確的人生方向,用科學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才能達到夢想成真。學校是給予知識的地方,企業是用人的地方,企業需要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高中三年要早做人生規劃,認知自己、認知社會,選擇熱愛而且適合自己的專業。

    其次,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我們儘早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認識教育與職業的關係、學會職業決策,從小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目標,從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鍛鍊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美國孩子從6歲就開始有了職業意識的開發,職業生涯發展指導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為自己長大後要從事的職業做知識、技能、綜合素質上的準備,併為提高綜合素質而參加各種各樣的志願者活動、職業體驗、兼職工作。

    然而,中國中學生雖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意識到如何實踐自己人生理想的學生只是極少數,“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仍是唯一出路。一項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70%的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一些大學校園內為此出現了專業“跳槽”現象,還有一些大學生甚至畢業時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

  • 2 # 想念遠方愛人

    中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文學家,社會也不可能只靠你幾本所謂的文學名著而發展……所以,選擇之前必慎重!別人成功的路子不一定適合你,做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才才有可能是我們以後的出路,三思……

  • 3 # 朱鐵平

    特長?這個故事有點長。

    高中同學,都叫他詩人。經常寫一些拽不拉幾的文章,由於文筆辛辣,深受同學們愛戴,很讓老師頭痛。當年以韓寒自詡,總覺得自己是文人。詩人行為狂放,經常一個人出去旅行,號稱遊遍我們那的各種小山包。每當我們談論足球、女生時候,都擺出一副蔑視的表情。其實我們也沒有邀請他來參與,每次都是他主動過來鄙視我們。

    後來,跟韓寒一樣,他高中沒有讀完,就去追尋夢想啦。後來再無音訊。

    題主問的是高中,那我就再說一個大學的故事吧哈哈。

    有個女生,愛好畫畫。但是並沒有每天只畫畫。

    她夢想考入一本(那個時候我們對於好的大學的區分標準為,一本還是二本),學習畫畫相關的專業。因此,她除了苦練專業課,還努力學習文化課。由於基礎差,時間緊,她比別人多付出了很多努力,吃了更多苦。當然,她也取得了應有的收穫。大學裡學了多媒體平面設計,畢業後先回到老家的城市,去年又回到了上海,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自媒體。每天做自己愛做的事,看得出來她很幸福。

    題目中有個“只”字,一下把這個話題圈的很小,也比較極端。其實,沒有人能夠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付出任何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代價。有時候我們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某個夢想,必須也得在那之前承受很多壓力和困苦。

    生活最公平的地方在於,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想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難了。

  • 4 # 粉碎歌聲

    這個想法的直接結果就是要不你可能15.6歲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考上一個差強人意的中專,當然,你也可能因為興趣考上個不錯的大學,但是那種可能性很小,還是要抱著目的性的努力,不論是興趣還是其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年你對孩子有什麼遺憾?2018年,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