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滾動觀察
-
2 # 我是陽光總在風雨後
謝邀!曾經我在動態裡.面談到過父親,父愛如山!因我從小沒讀過天書,從小到大父親最放不心的就是我,害怕我在外面被人欺負,但天下無有不散好宴席,我爸去逝五年了,在此,想告訴天堂的父親,女兒已長大成人了,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比以前更加的堅強!更加的努力了!女兒希望你在那邊不在有病痛的折磨,女兒.為你祈禱!
-
3 # 春眠不覺曉wj
我是從小被爸爸捧在手心長大的,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爸爸都是給我他所能給的最好的,爸爸斯斯文文,年輕時很帥,家裡上面幾個是哥哥,男孩子有時候對於斯斯文文的爸爸會有所不敬,我就會站出來跟哥哥們對著幹,爸爸在我心目中就像現在的流行詞――男神。找老公也是按這個標準找的。
在人的一生中,父子關係大致可概括為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偶像化”時期。對於一個極其年少的兒子而言,父親就是偶像。父親無所不能,無所不曉。要怎麼才能更像你父親呢?——學他走路,學他說話,在父母不在家時,偷偷地穿上父親的衣服與鞋子。在這個階段時期,你會竭力地取悅父親,試圖從父親那裡獲得認可與接受。
第二個階段是“不和”期。在這一階段,父子之間的相處基調幾乎以衝突為主。十幾歲的你有了自己的青春萌動,在家庭之外接受了更多新的資訊。父親不再是你的偶像與鏡子,你開始反抗父親的權威,反對父親強加的期望與要求。你要麼拒絕父親,要麼害怕父親。你是那個“叛逆”的孩子。這種叛逆,可能會一直持續到你20歲出頭。
當你成長為一個年輕的成年人時,你與父親的關係進入了第三階段:進化期。這個期間,儘管你們的感情上依舊疏離,互不理睬對方。但在不和期的那種反抗,會逐漸淡化,或者變成一種隱匿的競爭。你的話語權在增加,你可能會更多地插足父母或者家庭的事務。一個明顯的轉變是,你的母親會在更多的事情上尋求你的意見。
第四個階段,你已經三四十歲了。這時你很有可能也有了自己的兒女。你慢慢地懂得了做父親的感受與困難。正如一句話所說:“當一個男人意識到自己的父親是對的時候,通常他已經有了一個認為他錯了的兒子”。這個時期的父子關係便是“接受”階段,你逐漸開始原諒、接受、甚至欽佩你的父親。你逐漸老去的父親也是如此。你們開始互相接受彼此的不同,分享彼此的興趣與觀點。
然而,這些階段都只是一種概括性的描述,並不囊括所有的個例情況。你可能和父親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那麼恭喜你,你是幸運者。但在很多例子裡,父親沒有扮演好自己該有的角色,兒子也未曾成功解決父子間的問題。
等到了50歲時,你們的關係可能會進入第五個階段,已經年老的兒子會在精神上變成父親的“遺產”。你會成為“你的父親”,關鍵只是在於這份遺產的優劣。在那些已經和解了的父子關係中,我們能看到愛、包容、敬佩、理解與容納。而在那些終其一生都未能解決的父子關係中,兒子很有可能會將他與父親的關係模式再次傳遞到下一代身上。
最糟糕的是那些夾在兩代人之間的兒子,你一邊要贍養年邁的老父,一邊又要面對一個令你頭疼的兒子。
於生活而言,這幾乎就是一種寓言式的“復仇”。
我為什麼會和父親起衝突?這是很多人的疑問,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既定的答案。
但是,無論你是已經有了答案,還是依舊疑惑著。你都需要認識到:你與父親的分離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歷程,不論是在情感上還是物理距離上。
首先,回想你早年與父親對抗,公然違背命令或者家規時,你會發現,那種反抗恰恰是你自我成長的一部分。儘管這個過程對於雙方都很痛苦,但卻對你的成長極為重要。正如社會學家揚博斯基所言:在這個過程中,你正在建立自己的身份,你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次,無論在哪種社會文化中,男性都是更偏向於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與感受的。他們更自我,也更矜持。不論這種矜持與不善言辭是出於文化的塑造、社會規範的壓制,又或是某種內在的價值判斷,它都成了父子之間無法有效交流的障礙,並將兩者之間的隔閡越拉越深。
當然,父子間衝突的誘因還有很多種:
比如因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價值觀的分歧。無論是整體的價值觀,還是對人對事的具體觀念上,兩代人之間常常都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
更激烈的,是父母離婚、夫妻關係差導致的家庭結構變動或不穩定,從而給兒子的成長造成了諸多影響。這些影響又進一步地惡化了父子間的關係,甚至影響兒子成人後的各種情感模式與人生選擇。
“當我們成為父親的時候,便會意識到父親當年做的有多糟糕。更可怕的是,我們現在也做的很糟糕。”
如前文所述,一個普遍的情況是,當很多男性開始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便開啟了與自己父親的和解之路。即使你沒有孩子,你也會慢慢地意識到:父親是一個人,一個有著喜怒哀樂、有著自身與時代侷限的普通人。
然而,和解終究是困難的。整個年少時期的記憶都會困住你,阻止你向前。你會發現,即使當你開始理解父親的難處時,你仍然在內心裡抵抗這種和解。
又或者,你意識到父親的錯誤更多,他才是在這段糟糕的父子關係中負更多責任的人時,你就更會拒絕和解,拒絕原諒,拒絕與父親重建關係。
明明是他的錯,憑什麼要我來買單?
但沒有人能徹底地撇清在這段關係中的義務與責任。你與你的家庭依舊有聯結,也許你受到“孝道”的限制,也許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感受不到來自祖輩的關愛。
因此,大部分人都沒法逃避,你必須得向前,釐清,甚至重塑你和你父親的關係。
表達出你的感受。記得和你的朋友,你的諮詢師,或者任何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分享在這段父子關係中你的所有感受與經歷。
建立起改變的願望。你需要明確你做出改變的積極態度,並願意花費精力在這上面。
建立起各自的邊界。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需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任,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同時,和父親溝通清楚,你明確地告訴他,哪些權利和義務是他的,哪些責任和權利是你的。
轉換看待事情的視角。改變你看待父親的方式,看到他身上積極的的一面,你很可能會發現,在你心裡的創傷之下,你對父親會有一種天然的、無條件的愛。
但是,對很多人而言,僅僅是這些建議的前兩步都很難做到,或者拒絕去做。你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該在哪個節點時做出要改變父子關係的決定。你甚至會想:我真的需要去改變嗎?僵持著就僵持著唄?
改變會在潛移默化中到來,尋求改變的願望也可能會突然迸發。也許是出於本能的,也許是不想在與自己孩子的關係中,重複你與父親的關係模式。
又或者,你還是愛你的父親的,哪怕是以憎惡的方式呈現出來。你和他的關係,始終是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