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並不是所有英國參與的戰爭一方都會勝利。我們僅從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來算的話,百年戰爭以英國被趕出歐洲大陸告終,北美獨立戰爭以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告終,兩次阿富汗戰爭(指英國與阿富汗進行的兩次戰爭)以失敗告終,布林戰爭雖然英國勉強壓服南非布林人,但卻陷入空前孤立地步……這樣看來,英國參加的戰爭,失敗的也不少,並不能說只要英國參加了戰爭,英國一方都會勝利,這是不正確的。
其次,關於歷史上英國參與的,英國參與的一方能夠獲勝的戰爭,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即聯盟戰爭。而在聯盟戰爭中,英國參與的一方之所以能夠獲勝,這與英國戰爭方式有著密切聯絡,或者說與英國戰略傳統與戰略思維方式有關。從伊麗莎白時代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中,雖然略有爭議,但英國一直是國際體系中最為突出的國家。可以說,這兩個多世紀都是英國的世紀。作為處於世界強國家行列最前沿的英國,這兩個多世紀以來,逐漸地形成了其獨特的戰略行為方式,即爭取儘可能多的同盟國共同對抗大陸上對其霸權地位——無論是政治、戰略、還是經濟上的,威脅最大的敵人,同時對威脅相對較小的對手實行“綏靖”,爭取其中立或加入英國為首的同盟,以防止過多樹敵;在進行同盟戰爭時,英國主要以其海上優勢對敵人實行封鎖,打擊敵人的海上對外交通與貿易與保障本國的海上支配地位和貿易優勢,同時,派遣一定數量的陸軍在歐洲大陸與同盟國共同對抗敵人;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英國對盟友的支援,最要的並非來自軍事或政治上的,而是來自於財政上的,即以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對盟友進行財政和經濟上的補貼與支援。這種戰略行為方式從伊麗莎白時代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以其最為成熟的形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是一種使經濟、政治、外交和海陸軍事等各個方面相互牽制而又相互制衡的方式,透過這種方式,英國能夠使用她的所有資源來達到她自己獨特的各專案的。首先,英國的戰略目標是明確的,即保證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基礎上,保證其海外優勢和殖民地的發展;同時,維持與恢復歐洲大陸均勢,防止出現對其海外優勢有著巨大威脅的歐洲大陸強國的出現。在這種目標下,英國透過“綏靖”,讓渡一部分非根本性利益,以保證不多方樹敵,同時也防止過多承擔大陸義務。而在戰時,英國主要採取的是一種聯盟戰略,透過這種戰略,英國可以克服其全球戰略地位上力量相對不足的缺陷,利用同盟的力量對抗對其全球霸權威脅最大的大陸霸權國。在具體戰爭中,英國主要依靠制海權,對海上交通線的控制和對敵國的海上封鎖在保證財富流入的同時打擊了敵人;而大陸軍事存在使得英國可以綜合利用“非對稱戰略”與“對稱戰略”等多種手段打擊敵人。同時,英國憑藉其優良的財政體制,既保證了自身作戰的經濟基礎,又以財政援助支援盟國。英國的這種戰略行為方式使得英國所參加的戰爭更多的是一種外圍作戰,這使得戰爭更為持久,更傾向於消耗戰。同時,在戰後安排方面,英國更傾向於不過分削弱戰敗國。這樣,在英國的戰略傳統中,皇家海軍的制海權保證並扼制住敵人,使得英國即使在戰爭期間都能夠享受這種增長。同時,經濟的增長,又使得英國的財政源源不斷地支援英國及其盟國的戰爭。而陸上存在又牽制了敵國,使敵國不能集中精力應對英國的海上封鎖。這樣,英國的政治、外交、海陸軍事力量與英國的經濟和財政就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使得英國能夠支援更為長期的消耗戰,甚至在很多時候英國在戰後具有更為突出的經濟與軍事優勢,進一步加強英國戰略地位。另一方面,相對溫和的戰後安排又使得歐洲大陸強國均勢得以重新構建,更進一步地保證了英國的優勢地位。總而言之,這種戰略按照英國的人力和資源而言,是節省的、適度的和有節制的。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的形成,既是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是英國國務家們有意或無意之作。這種戰略傳統一經形成,就成為了幾乎從西班牙繼承戰爭以來,兩百多年英國對外行為的準則。無論是威廉和馬爾波羅、或者小皮特,抑或迪士累利和格萊斯頓,以致帕麥斯頓,雖然具體的政策主張不同,但其對英國根本利益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英國的戰略目標的認定,以及其對外戰略方式,無不明顯地依照這一方式行事。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或者說戰爭方式,某種意義上,可能更好的像我們展示了英國為什麼能夠在伊麗莎白女王以來,在其參加的主要戰爭中,英國參與的一方基本上都能夠獲勝的原因。
首先,並不是所有英國參與的戰爭一方都會勝利。我們僅從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來算的話,百年戰爭以英國被趕出歐洲大陸告終,北美獨立戰爭以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告終,兩次阿富汗戰爭(指英國與阿富汗進行的兩次戰爭)以失敗告終,布林戰爭雖然英國勉強壓服南非布林人,但卻陷入空前孤立地步……這樣看來,英國參加的戰爭,失敗的也不少,並不能說只要英國參加了戰爭,英國一方都會勝利,這是不正確的。
其次,關於歷史上英國參與的,英國參與的一方能夠獲勝的戰爭,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即聯盟戰爭。而在聯盟戰爭中,英國參與的一方之所以能夠獲勝,這與英國戰爭方式有著密切聯絡,或者說與英國戰略傳統與戰略思維方式有關。從伊麗莎白時代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中,雖然略有爭議,但英國一直是國際體系中最為突出的國家。可以說,這兩個多世紀都是英國的世紀。作為處於世界強國家行列最前沿的英國,這兩個多世紀以來,逐漸地形成了其獨特的戰略行為方式,即爭取儘可能多的同盟國共同對抗大陸上對其霸權地位——無論是政治、戰略、還是經濟上的,威脅最大的敵人,同時對威脅相對較小的對手實行“綏靖”,爭取其中立或加入英國為首的同盟,以防止過多樹敵;在進行同盟戰爭時,英國主要以其海上優勢對敵人實行封鎖,打擊敵人的海上對外交通與貿易與保障本國的海上支配地位和貿易優勢,同時,派遣一定數量的陸軍在歐洲大陸與同盟國共同對抗敵人;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英國對盟友的支援,最要的並非來自軍事或政治上的,而是來自於財政上的,即以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對盟友進行財政和經濟上的補貼與支援。這種戰略行為方式從伊麗莎白時代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以其最為成熟的形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是一種使經濟、政治、外交和海陸軍事等各個方面相互牽制而又相互制衡的方式,透過這種方式,英國能夠使用她的所有資源來達到她自己獨特的各專案的。首先,英國的戰略目標是明確的,即保證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基礎上,保證其海外優勢和殖民地的發展;同時,維持與恢復歐洲大陸均勢,防止出現對其海外優勢有著巨大威脅的歐洲大陸強國的出現。在這種目標下,英國透過“綏靖”,讓渡一部分非根本性利益,以保證不多方樹敵,同時也防止過多承擔大陸義務。而在戰時,英國主要採取的是一種聯盟戰略,透過這種戰略,英國可以克服其全球戰略地位上力量相對不足的缺陷,利用同盟的力量對抗對其全球霸權威脅最大的大陸霸權國。在具體戰爭中,英國主要依靠制海權,對海上交通線的控制和對敵國的海上封鎖在保證財富流入的同時打擊了敵人;而大陸軍事存在使得英國可以綜合利用“非對稱戰略”與“對稱戰略”等多種手段打擊敵人。同時,英國憑藉其優良的財政體制,既保證了自身作戰的經濟基礎,又以財政援助支援盟國。英國的這種戰略行為方式使得英國所參加的戰爭更多的是一種外圍作戰,這使得戰爭更為持久,更傾向於消耗戰。同時,在戰後安排方面,英國更傾向於不過分削弱戰敗國。這樣,在英國的戰略傳統中,皇家海軍的制海權保證並扼制住敵人,使得英國即使在戰爭期間都能夠享受這種增長。同時,經濟的增長,又使得英國的財政源源不斷地支援英國及其盟國的戰爭。而陸上存在又牽制了敵國,使敵國不能集中精力應對英國的海上封鎖。這樣,英國的政治、外交、海陸軍事力量與英國的經濟和財政就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使得英國能夠支援更為長期的消耗戰,甚至在很多時候英國在戰後具有更為突出的經濟與軍事優勢,進一步加強英國戰略地位。另一方面,相對溫和的戰後安排又使得歐洲大陸強國均勢得以重新構建,更進一步地保證了英國的優勢地位。總而言之,這種戰略按照英國的人力和資源而言,是節省的、適度的和有節制的。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的形成,既是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是英國國務家們有意或無意之作。這種戰略傳統一經形成,就成為了幾乎從西班牙繼承戰爭以來,兩百多年英國對外行為的準則。無論是威廉和馬爾波羅、或者小皮特,抑或迪士累利和格萊斯頓,以致帕麥斯頓,雖然具體的政策主張不同,但其對英國根本利益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英國的戰略目標的認定,以及其對外戰略方式,無不明顯地依照這一方式行事。
英國的這種戰略傳統或者說戰爭方式,某種意義上,可能更好的像我們展示了英國為什麼能夠在伊麗莎白女王以來,在其參加的主要戰爭中,英國參與的一方基本上都能夠獲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