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初始農人

    白靈菇,還有阿魏菇、阿魏蘑、阿魏側耳等名字,因其長相近似於靈芝,全身潔白無瑕,所以也稱為白靈菇,是食用菌中的仙子。白靈菇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真菌多糖、多種礦物質元素和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具有調節人體生理平衡,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是一種很受歡迎並廣泛種植的食藥用菌。

    瓶裝白靈菇在接種後不萌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的。可能是菌種的問題,也可能是培養料的問題,還可能是滅菌或接種問題,可能所經歷的過程中感染了雜菌,更有可能是養菌管理出現了失誤。

    一,菌種問題。

    菌種在生產過程中受熱,造成菌種死亡或菌種活力極差。菌種菌齡過長,過老,活力差,生長不旺盛。這兩種情況,在接種後,都會出現菌種生長緩慢或根本不吃料,不萌發。

    二,培養料的問題。

    培養料達不到菌種萌發和菌絲生長要求,造成菌種不能萌發生長。

    【1】培養料的含水量。

    在白靈菇正常生長的情況下,要求培養料的料水比為1:1或1:1.3,含水量是65%。如果培養料含水量過大,只是培養料過溼,培養料中就出現缺氧現象。菌種就像被浸泡在水中,不能呼吸到新鮮足夠的氧氣,最後因缺氧,無力萌發和生長,出現接種後不發菌現象。

    ★解決辦法:降低空間相對溼度,加快培養料水分蒸發,使之慢慢失去多餘的水分,使培養料含水量逐漸趨於正常。但水分蒸發過程中,容易出現,菌袋中培養料各部分短時期內,水分含量不均勻,對菌絲的生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是使培養料失水的唯一辦法,要比培養料重新制作稍好。

    【2】培養料的酸鹼度。

    白靈菇菌絲體,喜歡微酸環境,但其在基質PH值5~11的範圍內,均能生長,最適宜的PH是5.5~6.5。PH值低於5或高於11時,生長的極為緩慢,或停止生長。所以接種後不發可能是培養料酸鹼度不適宜,PH值低於3或高於了11。用試紙檢測培養料的PH值,即可判斷出是否是因此造成。

    ★解決辦法:採用酸鹼中和辦法予以解決。袋內噴灑或注入石膏水或生石灰水,進行調節。但不能因此致使培養料含水量過溼,避免顧此失彼,出現其他問題。操作時,需要開袋進行,可能會帶來染菌或給菌種帶來其他負面影響,應做好發菌環境的消毒,操作時儘量小心,不要讓水流直接噴淋到菌種上面,影響菌種正常生長。

    三,滅菌問題。

    滅菌不徹底,使雜菌叢生,抑制了菌種的萌發。但滅菌不徹底,接種後,菌袋的表現是,一部分萌發正常,一部分不萌發。不萌發的菌袋培養料變黃,接種時間短的情況下,開啟菌袋細聞,會有細微。接種時間長,酸味表現較為明顯。

    ⑴重新滅菌接種。

    對接種時間短的菌袋和已發現染菌跡象,應立即移出養菌場所,重新裝入滅菌倉,進行再次滅菌、接種。

    ⑵重新制作培養料。

    對接種時間長的菌袋,一般以10天為期限,PH值下降迅速,已經降至在5.5以下的,要重新新增新料,按培養料標準制作培養料,再進行使用。

    ⑶加強可萌發袋管理。

    對萌發不良的菌袋,要注意供給充足的氧氣,可採用松袋口等辦法,加強管理,一般最後菌絲能長滿菌袋,只是用時較長,會推遲出菇時間。

    四,接種問題。

    接種是白靈菇種植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接種過程中,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菌種萌發遲緩。

    【1】培養料溫度問題。

    白靈菇接種時,需要培養料溫度降至28℃以下,如果料溫過高,就會燙死或燙傷菌種,造燙死的菌種不會再有萌發能力。燙傷的菌種恢復自身需要一定的時間,最後的結果就是,接種後菌種不萌發或萌發遲緩。

    ⑴接種前,一定測量好培養料溫度,一定要在溫度降到28℃以下時,再進行接種。

    ⑵對不萌發的菌袋,移入接種室,進行重新接種。

    ⑶對萌發遲緩的菌袋,加強管理,加強菌袋供養量,開啟袋口過針刺菌袋,強制供養,以促進菌種恢復健壯,正常生長。

    【2】違反接種操作規程,致使菌袋染菌問題。

    接種前,沒做好接種室或接種箱的消毒滅菌,接種工具、接種人員著裝消毒滅菌不徹底,接種人員不遵守規程,手未做好消毒,接種室內,接種室走動頻繁,接種時忘記開啟全程接種保護器,帶菌進入接種室,這些均能辦成雜菌侵染菌袋,初期雜菌表現不明顯,但會對菌種萌發產生抑制作用,造成不發菌。

    嚴格執行接種操作規程,做好接種室消毒滅菌,做好接種人員著裝和使用滅菌消毒,管理好接種人員各種不利於接種行為,真正的做到接種是在無菌環境中進行,降低一切染菌風險。

    五,養菌管理問題。

    白靈菇接種後,是否能正常萌發,管理很重要。白靈菇菌種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溼度、光照、空間氧氣含量環境條件,這些條件需要正確的管理,才能達到。一旦失誤,就會給菌種萌發帶來很大的影響。

    【1】溫度。

    白靈菇菌種萌發最適宜的溫度是22~25℃,5℃以下萌發極為緩慢,35~37℃不萌發,超過37℃的環境下1~2天死亡。

    接種後的菌袋,接種後,如果溫度不達標,甚至是在35~37℃之間,接種後不萌發,是常態。

    【2】空間相對溼度。

    養菌期間,白靈菇所處場所空間相對溼度保持在70左右即可。如果出現溼度過大,長時間內超過80~90%,一旦遇高溫,形成高溫高溼環境,菌袋極易染菌,給菌種萌發和菌絲髮育帶來影響。

    【3】光照。

    白靈菇菌種萌發不需要光照,菌絲黑暗中即可生長。一定的光線照射會抑制菌絲體生長,造成菌種萌發遲緩。

    【4】空間氧氣含量。

    白靈菇是好氣型真菌,菌種萌發和菌絲體生長都需消耗氧氣,養菌期間,要保持場所的通風良好,保證場所內氧氣含量充足,能滿足菌種中菌絲體呼吸需要,如通風不良,場所內氧氣含量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抑制菌絲體生長,至菌絲體呼吸困難,菌種萌發遲緩停止萌發生長。

    由此可以看出,白靈菇菌袋接種後,養菌環境的管理中,如有疏忽或失誤,無論是溫度,還是溼度、光照,通風,任何一項,都會給菌種萌發帶來不良影響。

    就是加強管理,把溫度、溼度、光照、空間氧氣含量均調節至最適於菌絲體生長和菌種萌發的最佳狀態,就能改變因管理失誤造成的菌種不萌發的現象。

    白靈菇接種後不萌發,可能是以上一種原因造成,也可能是多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所造成。出現菌種不萌發現象後,種植者不要著急慌亂,應立足自己的種植實際,細緻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到真正原因,並依據原因進行整改,採取補救措施,避免出現無的放矢,盡最大努力挽回要出現的經濟損失。

  • 2 # 三彩秋水

    白靈菇(Pleurotus ferulae Lanzi)屬於真菌門(Enmycophyta)、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側耳屬(Pleurotus),又名阿魏蘑、阿魏菇、阿魏蘑菇、白阿魏蘑、阿魏側耳,白靈菇為掌狀阿魏菇的商品名,以其形狀近似靈芝,全身為純白色故稱白靈菇,它是一種野生名貴食(藥)用菌[1]。

    白靈菇菇體色澤潔白、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

    生長條件

    營養要求

    白靈菇對營養的要求並不苛刻,所有闊葉樹的木屑、棉籽殼、玉米芯均可栽培,氮肥主要是麥麩、新鮮的玉米粉。白靈菇生產階段碳氮比25∶1至40∶1;生殖階段的碳氮比70∶1至200∶1。礦質元素可加石灰、石膏及磷肥。薊縣地區一般在5至6月份製作生產的母種和原種,7月份製作栽培種,8月份製作出菇菌棒,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菇。一般生物效率為40%至60%。第二潮菇很少,菇形也差。但菌棒覆土栽培生物效率為80%至90%,菇長的大。

    白靈菇栽培產品

    溫度要求

    白靈菇屬低溫型的菇類,菌絲生長溫度為5℃至32℃。最適應溫度22℃至25℃,5℃以下生長緩慢,在35℃至37℃時菌絲停止生長。其菌絲體後熟則需要30至45天達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間,最適宜溫度為7℃至12℃子實體方能分化,出菇生長溫度在3℃至22℃,最適宜溫度在13℃至18℃。從製出菇菌棒到採收為110至130天左右。從菇蕾到採收為8至15天左右,薊縣出菇時間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水分要求

    培養料料水比為1∶1至1∶1.3,培養料的水分為65%,白靈菇菇體生長髮育的空氣相對溼度為85%至90%,相對溼度過高會出現黃菇。在低溫6℃至7℃,空氣溼度過小時常發生菌蓋龜裂。白靈菇含水量小,採摘後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光的要求

    白靈菇在發菌階段暗培養完全可以正常生長。但菇體生長髮育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子實體很難分化,強光下不易形成子實體,一般光線為800至1500拉克斯,光照時間每天為12至14小時。不同品種對光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異。有的需要強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產實踐表明:在光線過弱的情況下,往往出現菇體畸形,菌柄細長,菌蓋過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強光直射對白靈菇的外觀形狀、菇體色澤和品質也影響不大。

    白靈菇的菇蕾

    氧氣的要求

    白靈菇是一種好氣型菌類,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髮育均需新鮮空氣,常通風換氣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4%以上,白靈菇原基很難出現,發育受阻,易產生畸形菇。從栽培經驗看,白靈菇子實體生長階段對氧氣的需求量超過一般菇類。栽培環境通風不良使子實體菇柄增長,影響品質。但無論哪個生產階段其通風換氣必須是溫和的,主要是溫度和風速和諧一致。

    pH值要求

    白靈菇自然生長環境土壤為微鹼性,pH值為7.8,白靈菇菌絲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長,最適宜的pH值為酸性5.5至6.5。原種栽培中考慮由於高壓滅菌時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則配料時pH值應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適合在6.5至7.5之間,各種培養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試紙測定。

    栽培技術

    白靈菇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體色澤潔白、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14.7%,脂肪4.31%,粗纖維15.4%,氨基酸總量為10.6%,並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質,特別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作用。其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一、材料:主料有闊葉樹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等。輔料有麩皮、玉米粉、黃豆粉、石膏粉、酵母粉、糖、碳酸鈣等。

    共10張

    栽培技術書籍

    二、栽培方式:袋栽、覆土牆栽或瓶栽等。

    三、栽培季節:白靈菇子實體形成的溫度為10℃-22℃。

    四、原料配方:

    1.棉籽殼99%、石灰1%。

    2.雜木屑50%、棉籽殼28%、麩皮20%、碳酸鈣1%、過磷酸鈣1%。

    3.棉籽殼78%、麩皮20%、石膏1%、糖1%。

    4.玉米芯60%、棉籽殼20%、麩面板皮18%、石訓1%、糖1%。

    五、菌袋製作:白靈菇可以用生料進行栽培,也可採用熟料栽培。

    1.採用寬17cm-20cm,長35cm-40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膠袋。

    2.將原料按一定配方加入混拌均勻,加水比例通常為1∶1.3。

    3.培養料混拌均勻後,儘快裝袋,每袋裝乾料約重0.3-0.5千克。

    4.裝袋後及時裝鍋滅菌,高壓126℃溫度下維持70-90分鐘,常壓100℃溫度下維持12-16小時。

    5.滅菌後將菌袋冷卻至室溫。在接種箱或接種室按常規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每瓶栽培種接種20袋。

    6.接種後移入培養室培育菌絲。要求室溫22℃-26℃,通風避光、35-40天菌絲可以滿袋。

    白靈菇

    六、菇期管理:

    1.菌絲滿袋後移入出菇場地內,揭開兩端袋口,根據外界溫度擺放5-10層。

    2.增加環境溼度。採取噴霧的方法使菇場環境溼度增至85-95%。

    3.保持菇場通風良好,光照以散射光為主。

    4.在10℃-15℃的條件下,10-20天菌袋兩端可以形成白靈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後,增加通風量,維持環境相對溼度達到90%左右,不宜超過95%。

    七、採菇:在正常溫度下,從幼菇形成到白靈菇成熟約需10天左右,氣溫低白靈菇生長慢,但菇質密,質量好;氣溫高則生長快。白靈菇成熟時,菌褶分化完全,菌蓋平展,菇體開始變黃。應在成熟初期及時採收。八、採菇後的管理:

    1.採完一茬菇後,停水1-2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積累營養,然後再進行噴水管理。

    2.可以將出過一茬菇的菌袋脫去塑膠膜進行覆土,用土壤將菌袋掩埋,但菌袋一端宜露出土層1釐米左右,防止出菇後菇體上沾上土粒。

    3.菌袋內缺水時應採取補水措施。

    4.白靈菇的同一菌袋可採菇2-3茬,生物學效率可達50%-80%。

    栽培技術

    栽培時間

    反季節栽培的接種期在6-7月,經過20-30天發菌,於7-8月越夏,9月底至10月出菇。

    培養料配方

    【配方一】:棉子殼94%,玉米麵2.8%,石膏1%,右灰2%,尿素0.2%。

    【配方二】:棉子殼40%,木屑40%,麩皮10%,玉米麵8%,糖1%,石膏1%。以上配方水分含量保持在60%-65%。

    調配發酵

    將易溶於水的糖、尿素等在水中溶化,其餘原料混合後加水反覆拌勻,堆成寬1-1.5米、高1.2-1.5米、長度不限的梯形堆。堆上每隔30-50釐米打一透氣孔,其孔徑為7-10釐米,每側各打2排透氣孔。堆上面蓋薄膜保溼,堆下部留30-50釐米不蓋薄膜。當堆溫升為65℃-70℃時進行翻堆,發酵7-10天,翻堆3次。

    裝袋

    白靈菇均採用袋栽。栽培袋由厚0.04-0.06釐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製成,寬15-17釐米、長35釐米。裝袋前把發酵好的培養料進行調水,使其水分含量保持在60%,pH值保持在7.5-8.5。裝袋時,先把袋口一端紮好,將培養料均勻裝入袋內,每袋裝培養料0.95-1.05千克。

    滅菌

    裝好的料袋,高壓滅菌2-3小時,常壓滅菌10-18小時。滅菌後,取出料袋放在接種室或乾淨的地方降溫。

    接種

    當袋溫降至30℃時,在接種室或接種箱內開啟袋口,在無菌操作下從兩端或一端接入菌種,接種量為培養料的10%。

    發菌管理

    接過種的菌袋搬入培養室,疊放於床架上。培養室在放入菌袋前噴多菌靈消毒,放入菌袋後,每5-7天噴藥消毒1次。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2℃-27℃,空氣溼度保持在70%左右。避光培養。發菌10-15天,當兩端的菌絲布滿料面時,進行翻堆。培養35-40夭菌絲可發滿袋。

    菌袋越夏

    菌袋放入越夏場所後,應定期檢查溼度並進行通風。待秋季氣溫轉涼時,將菌袋移入菇房進行管理。

    短育栽培

    白靈菇菌袋在發滿菌絲後,不能像平菇那樣可直接出菇,必須要經過一個菌絲後熟期才可能出菇,該後熟期往往成為不少菇農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根據菌絲特性不同,該階段一般約需30~60天不等,個別菌株甚至長達80天左右,生產安排上極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長了生產週期。

    採用短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透過人工調控措施,可大大縮短其後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將溫度調至30℃左右,使其菌絲充分發育,然後降低溫度,如將菌袋移入低溫冷庫就是很現實的做法,在0℃~10℃環境中維持15天左右,令菌絲體在相對不適條件下形成自我保護,從而加速其“生育”過程。

    當菌袋色澤放入冷庫前更加潔白,敲擊時發出空心木的聲響,手感硬度較高且彈性較強時,即可將其移出冷庫,置入塑膠大棚中,儘量提高棚溫,加大溼度,給予適量的強光刺激和較大的通風。約一週左右,接種塊處即出現微黃色菌液,此後應儘量降低溫度,待其現蕾。一般該時段約在11月中旬前後,棚溫保持15℃以下並不費多大力氣,只要覆蓋好草苫,加強早晚及夜間的通風,同時加強地面澆水和空間噴水即可。僅需1~2天短時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個出菇面僅有1~3個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給予疏蕾處理,只保留1個,常規條件下,即可長出個大、均勻、端正、色白的優質菇品。.

    飼養管理

    成菇期

    白靈菇菌蓋直徑達4釐米即進入成菇階段,成菇階段可根據客戶對白靈菇產品形狀要求採取不同管理措施。

    (1)律狀白靈菇管理措施溫度控制在8℃~12℃之間;光照強度在50~200勒克斯;適當通風,保持空氣清新;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80%~90%,空氣相對溼度越低,產量越低,但提高白靈菇的耐貯運性,延長貨架壽命和貯存期(保鮮期);空氣相對溼度越高,產量越高,但縮短貯存期和貨架壽命,耐運性也差。這樣生產出的白靈菇,菌蓋肥厚、菌蓋直徑小、菌柄粗壯。

    (2)傘形白靈菇管理措施溫度控制在 12℃~20℃之間;加強光照,把光照強度控制在200~1500勒克斯;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85%~95%。這樣生長出的白靈菇蓋薄、片大、質量好。

    幼菇期

    當白靈菇原基膨大至直徑2釐米時,可將袋口多餘塑膠剪去或像挽袖口一樣向下挽起,使原基露在空氣中。如栽培袋內側有邊壁菇,應及時在其周圍用刀片將塑膠切成十字形開口,使菇體露出。幼菇階段溫度應儘量低些,控制在12℃~15℃之間;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90%;並且少通風、勤通風,切不可對流通風,防止造成死菇;光照對子實體形狀有較大影響,光線越強,子實體越粗壯,光線越暗,子實體越細長,一般在800勒克斯光照下,子實體形狀正常,經過3~5天即進人成菇期。

    這都是百度來的小知識!

  • 3 # 東昇花卉

        白靈菇的發菌是白靈菇栽培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菌絲 生長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白靈菇的產量。如果菌絲長得不理想,後 邊的出菇管理再完美,白靈菇的產量也不會高。發菌理想的菌袋 (菌棒)標準是:在發菌過程中,菌絲濃密潔白,菌絲前端整齊一致。

       菌絲長滿菌袋後非常堅硬結實。用力在地上摔有時都摔不開。  將 其掰開發現有大量白色菌絲。這種菌棒出菇時不但產量高,出菇 後期也不會有任何雜菌汙染,還可自然度夏,秋季出菇。

      接種後將菌袋單碼擺放在經消毒過的乾燥室內發菌,一般擺 4~6層。發菌溫度控制在22~25°C,溼度70%以下,暗光培養。 棚內空氣的溫度上限為26°C,秋季發菌由於氣溫不穩定,一定要 有防高溫、降溫措施,控制好菇棚溫度,以防造成發菌失敗。

        同時 也要注意菇棚相對溼度不宜超過70%,以防雜菌汙染。接種2周左右進行第一次翻堆檢查,挑出汙染袋。接種後3~ 4周菌絲生長快,呼吸旺盛,此時要適當鬆動一下袋口繩供氧,或 用滅菌牙籤在袋口周圍扎孔增氧;並注意室內通風降溫,袋溫最好 保持在25°C左右,以免造成燒菌。

        5周左右,菌絲基本發滿袋,可 進行第二次翻堆,將菌絲已長滿的和未長滿的分開擺放管理。經 30~40天后菌絲長滿菌袋,進入後熟期管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現任去看《前任3》,看哭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