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帝到底有多有錢?漢代百姓才一千多萬,購買力換到現在都沒一個縣有錢,那麼古代皇帝究竟有多少財富?
3
回覆列表
  • 1 # 關東俠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是"家天下",全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是屬於皇帝的。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他根據手下王公大臣貢獻大小等級在把土地分給他們,形成各種利益䧶團。漢以後土地私有化允許自由買賣,各豪強兼併土地,土地高度集中,農民失去土地,紛紛起來反抗,這是中國歷史改朝換代的根源之一。

  • 2 # 羨之說

    問題涉及三個層面:一是皇帝的權力範圍及其所受的限制;二是皇帝個人私產(個人可支配的財產)以及作為國家化身名義上擁有的財產的區別;三是財富的概念,到底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財富”,還是泛指的資源。

    我們首先說第三點,題目既然提到“購買力”而且與現代進行比較,說明應該用經濟學的“財富”概念去理解。經濟學意義上的財富,應該具有以下特徵:

    1、可消費性。你有一大片土地,但如果土地不能給你產出任何產品和服務,那就不是財富,只是資源。只有經過開墾的、可耕作、有產出的土地,或者擁有可狩獵的、可砍伐的森林,並且被實際開發了,才能算是財富。可耕作的土地總量,後代總比前代多,土地開發是在持續進行的,尤其是對南方地區的殖民,帶來了土地大幅擴張。

    2、可交易性。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古諾,對於“財富”的概念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有交換價值的才是財富,財富由交換價值決定。一個國家的財富總量,是可透過市場成交的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有豐富的實物資源,卻沒有交易,那也是一個窮人。你擁有一座鑽石礦山、一座金礦,但如果你不知道其蘊藏,沒有開發,或者挖出來以後沒有交易、不想交易去換來其他商品,那麼也一點價值也沒有。所以坐擁豐富資源的阿富汗酋長是個窮人,而處於商品交易中心的威尼斯是個富國。古代皇帝可能名義上擁有天下的地產資源,但不做開發、或開發了不能交易,也都不能算是財富。

    以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按購買力平價,依據歷史資料和資訊,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古代時期主要國家的經濟產出,雖然可能不太精確。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創造了一種方法,將世界各國曆史時期的GDP進行可比較的量化(按照1990年購買力平價計價的“國際元”),並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時,由此開啟了長期經濟史的定量分析。在他的《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分析,從5世紀到11世紀,中國的人均GDP大概在450國際元上下。這樣與現在比較,現在一個普通華人的購買力相當於古代人的30-40倍,而兩千萬人口的中國古代朝代(比如唐朝前期),GDP總量大概是90億國際元,僅相當於當前一個六七十萬人口普通縣城的總產出。漢朝的生產力水平更低,更不能比。

    所以即便皇帝擁有國家經濟的總產出,就如同名義上那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擁有完全的絕對的支配權,他的財富總量甚至進去不了今天的胡潤首富榜500強名單。當然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有一定的問題,這裡暫且不說。

    再回到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皇帝的權力方面,中國大一統之後秦朝以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皇帝,其權力要比羅馬帝國的皇帝大得多。羅馬帝國的皇帝到後期逐漸神化,而中國的皇帝則是天子,承天之意統治萬民,而能享受萬民供奉。

    但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只是統治合法性的表述,從來不是事實,如果要將天下所有人力物力盡歸己用,結果就是秦二世而亡,或者如隋煬帝的下場——雖然很多工程還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是公共工程,但結果是一樣的。這還沒有說明,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門閥勢力,足以和皇權抗衡,國家統計在冊可以徵收賦稅的人口,甚至可能只有幾百萬。總而言之,沒有那個皇帝可以任意的將他人財富據為己有,即便私人名義徵稅或創收(比如賣官鬻爵,或者開辦個人產業如礦山)都會受到不少限制。

    我們首先明確一個邏輯:皇帝個人可掌握或消費的財富,小於其家庭或家族(包括後宮妃嬪、皇子皇孫等等,從數十人至數千人不等)可消費的財富總量;皇帝家庭及家族的財富,則來源於國家政權機關各種渠道徵收的賦稅(實物、勞役及貨幣等形式),因而也必然小於後者。

    那古代中國國家政權機關征收的賦稅收入,佔全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如何?2016年中國財政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25%(不計入國企利潤),這個比例肯定是比古代高的,因為主要是農業稅,而政府稅收(包括人頭稅)通常也不過10%。就以10%作為政府的全部收入好了,這是龐大國家機構所有部門、所有人員(包括官員、皇室在內)的總收入。

    在政府總收入裡面,皇帝個人可支配的有多少?如果按皇室全部佔政府總收入的十分之一,皇帝個人又按皇室的十分之一計算,那麼皇帝個人可支配的收入或財富就是財政收入的1%,全國國民總收入的千分之一,以2000萬人口90億國際元GDP總量計算,那就是900萬國際元的水平,大概相當於一個當代的千萬富翁。

    比起現在的普通人來說,還算不錯了。畢竟財富還沒有包括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有些荒淫的皇帝甚至可能有數萬人的後宮(宮女),但說實在的,古代人的審美和現代不同,健康狀況、衛生水平不同,有多少美女還不好說。再把財富的概念放大一點,比如福利、效用等概念,構成個人福利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人的健康、人均預期壽命水平。中國古代皇帝平均壽命是39歲左右,健康水平(包括心理健康)普遍低下,而且面臨各種陰謀和危機。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會羨慕古代皇帝的財富嗎——沒有手機、沒有各種休閒娛樂、沒有現代飲食、沒有好的醫療手段、普遍的短命?

  • 3 # 二十歲老叟

    古代皇帝的財富需要從不同的方面來看:

    1、名義上只要是當時的帝國所統治甚至是所控制的疆域、土地上的一切都屬於皇帝一人,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在古代是佔據著大義的,並且古代人的思想中也並不會反對這個說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皇帝的財富是無窮盡的,甚至在開疆拓土時期皇帝的財富還在不斷地暴漲。

    2、而皇帝實際上的財富則是他們的“私帑”中的那些財貨,基本上就是每年帝國稅收的固定比率上交以及臣屬們的上貢,在一些平和年代或是盛世的時期,皇帝的“小金庫”就挺······但是一到年歲不太好的時期,正常的比率上交可能就沒有了,如果遇到一些災年的話,國庫不足就要動用“私帑”了,這時候皇帝的實際財富就會縮水。但是一般皇帝們的“私帑”都不咋充實(大部分不太好伸手),如果遇到一些強勢的帝皇或者說某些奇葩的皇帝,可能沒人敢打皇帝“私帑”的主意,皇帝的實際財富會得到持平,當然想漢靈帝這種“會做生意”的主,“私帑”說不定還會豐厚不少;但是比如像崇禎皇帝就比較慘了,被老天爺坑(小冰川期,明朝末年災害不斷),被下屬各種坑,“私帑”基本上會被一幫子大臣被各種理由用於國家建設(實際上那幫子大臣普遍家裡鉅富,相關史料中都可以查出來),這時候就不用說財富了,崇禎皇帝就剩一件龍袍比較體面了(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崇禎皇帝自縊時的穿著)。

    所以說,皇帝的財富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同時期,不同性格的皇帝,實際財富就不一樣;而他們名義上的財富相同卻有不同,他們擁有的都是天下與萬民,但是每個朝代的“天下”與“萬民”又有不同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指紋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