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味百科園
-
2 # 巴山夜雨涮鍋
高希希版三國中,做了許多自以為是的改動。事實證明,大部分的改動,都是垃圾,充分暴露一個對三國和中國歷史瞭解不夠的編導,憑藉著盲目自信胡編亂造,會造成多麼奇葩的結果。(當然,不排除也有部分成功的改動)
歷史上,龐統之死,是在入川戰役中,長期圍攻雒城過程中,誤中冷箭而死。重要參謀這種死法有點無奈,有點可惜,但也算是身先士卒的代價吧。順便說說,當時張任已經被劉備俘虜斬首了,守雒城的是劉璋的兒子劉循。
演義中,龐統之死,是因為輕敵冒進,且對諸葛亮的好心勸諫,誤認為是諸葛亮怕他立功,帶著這樣一種狹隘的心情突擊,從而中了張任的埋伏。這樣塑造的龐統是一個有些性格缺陷的人,不過,也算很合理的一種描述。
至於劉備翻臉攻打劉璋的藉口,歷史上和演義上都說的很清楚:劉備向劉璋索要士兵和糧草,以回援荊州。而劉璋這時候已經對劉備產生懷疑,故而只給了一半。劉備趁機拿這件事給全軍將士說,激怒大眾。劉璋得知此事,派高沛、楊懷二將加強戒備(按演義,這二人更準備刺殺劉備),劉備趁機先下手擒殺二將,就此起兵。
平心而論,劉備在取西川一事上,確實對不起劉璋。這個起兵的藉口,站在現在人角度看,確實也有點沒事找事。然而,歷史上就確實如此,而且劉備拿這個作為藉口後,他手下的將士都信了。存在即合理嘛。
如果高希希覺得劉備這個藉口無理取鬧,想要換一個更好的藉口,不是不可以,問題是,你的新藉口要控制成本啊!龐統何許人也,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劉備智囊團三駕馬車之一。歷史上,龐統之死是劉備集團的重要損失,可以說他的死直接導致諸葛亮孤掌難鳴,無法兼顧荊州和益州兩處。最終關羽敗亡,荊州喪失,都可以認為是龐統之死引起的蝴蝶效應。這麼一個重要人物,高希希居然要他只為了找個藉口就送死?這和現在那些說“劉備借刀殺關羽”的腦殘言論有何區別?
-
3 # 愛尚吃吃
鳳雛之死,其實跟當時所處位置有關係!主要原因是跟諸葛亮的較量,想盡快攻下川蜀。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劉備優容寡斷,其實另外一個說法,劉備的老謀深算,需要找個合適的藉口進攻川蜀罷了!所以,在鳳雛明知道有被埋伏的可能,還一馬當先,涉險進攻,只是被逼無奈!在古代,為了戰功,不怯犧牲自己的謀士很多。所以龐統落鳳坡之死,不是無計可施,而是必須死,不然劉備找不到入川蜀的藉口!
-
4 # 大道一一至簡
我能說這是龐統的金蟬脫殼之計麼,我覺得能跟諸葛亮齊名,豈是庸才!當年水鏡先生還跟諸葛亮說了,士元不死,不能出山。我個人懷疑整個三國時期,都是一個陰謀!水鏡先生又名司馬徽,他為什麼要把弟子分別岀現在不同陣營,吳有徐庶,蜀有諸葛亮,魏有諸葛瑾?多岀來一個就弄死嗎?剛好三個國家拼成三敗俱傷。最後的果子是晉朝的!晉朝姓司馬,水鏡先生也姓司馬!我還懷疑司馬懿就是龐統,應該說龐統只是個替身!
-
5 # 劉一千五
這似乎又是一個陰謀論,說劉備故意要送死龐統。
其實,這是劉備好心辦錯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劉備不會要他的軍師去死,相反,是要盡力保護好自己的軍師的。只是一時考慮不周,才讓龐統成了自己的替代。
劉備在荊州被舅子孫權追著要荊州,劉備是不勝其煩,才把荊州交給諸葛亮和關羽。他自己帶了龐統去“支援”劉璋。同時另外找個落腳的地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備是非常依賴龐統的。
劉備去西川,除了劉璋覺得可以之外,十一八九認為主子劉璋是引狼入室。所以,對劉備的到來激烈的反對。他們認為劉備是奪取西川的大害,比漢中的張魯陰險了十倍不止。
蜀中武將張任,是個厲害角色,不僅武藝超群,而且,見識出眾。作為一個保家衛國的大臣,張任的作為是無可非議的。他為自己負責,所以,在落鳳坡設下埋伏。專門等待劉備的到來,如果不出意外,劉備這回事必死無疑了。
劉備和龐統計劃各帶一隻軍隊前進。劉備在出發時,看到龐統騎的馬非常疲憊,在行軍路上不堪驅使。所以,劉備起了憐憫之心,把自己的白馬與龐統交換了。這樣,龐統就騎了劉備的馬。
蜀中的大將幾乎都認識劉備,因為劉備平時就是騎一匹白馬。所以,白馬成了劉備的標誌。因此,張任就命令士兵們說,騎白馬的是劉備,你們只管朝騎白馬的射箭。
當騎白馬的龐統一出現在箭程之內,張任一聲令下,可憐龐統馬上就成了刺蝟。落下馬來,立即就死了。
從這些敘述看來,這確實讓人懷疑其中有一些問題,為什麼這麼趕巧?
-
6 # 泊圖泊途
龐統落鳳坡求死是新《三國》的橋段,新《三國》中,龐統對劉備獻計有三,和《三國志、龐統傳》類似,上計就是晝夜兼程,奇襲成都,中計是假裝荊州被進攻,佯裝撤軍,劉璋的將領楊懷,高沛如果聽到此事會感到高興,又因為喜歡劉備而會帶兵來見(個人認為是送行),趁機控制住此二人加上軍隊,倒戈成都。下計是退回白帝城。還於荊州,在做打算。
(《三國》中龐統形象,劇中他為了報恩,甘心赴死)
劉備認為上計太快、下計太慢,選擇中計。龐統為了報答劉備的伯樂之恩,給劉備以正義的旗幟,讓劉璋揹著背信棄義的罵名。騎著劉備的馬一人衝往山谷深處,被埋伏的張任軍射死。
之後劉備大喊“還我軍師來”,並以此為由攻打劉璋。
《三國演義》中是龐統冒進,諸葛亮勸他不要輕舉妄動,龐統以為諸葛亮怕他立功,因此更心切。導致落鳳坡死亡。
史書中則記載他是進攻雒縣,被流矢所殺。後葬於落鳳坡。
《三國》中依我看並非無計可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還是敵對雙方。之所以安排這樣的劇情也是突出龐統的形象,再者也讓劉備為他的表面仁義付出代價,至於後來劉備入蜀後,嚴刑峻法,要大仁拋去以前他自認為的小仁,或許龐統的離去刺激到了他。
-
7 # 蜉蝣在塵埃
這個問題,原來我來看的話,肯定感覺是無厘頭。現在看了一部電視劇新《三國》,才知道這是裡面所描述的。但蜉蝣君按照讀三國的感受,這個改編就是扯淡!
首先,龐統是劉備的一個謀士,如果他為了讓劉備心安理得取益州,為了劉備師出有名,在落鳳坡自己選擇了自殺。那麼,龐統為什麼要走落鳳坡?是為了進攻雒城,而且楊懷高沛已經被劉備斬殺,劉備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龐統都已經出兵進攻雒城了,還要找出兵的正當藉口,這個理由簡直可笑至極。
第二,歷史上沒有這麼玩的。龐統是劉備最為重要的謀主之一,是劉備的左膀右臂,犧牲龐統拿一個名聲,智商高的人會這麼做?這可是劉邦的張良、曹操的郭嘉級別的人物。師出有名固然重要,但沒人傻到用如此重量級人物去換。根據正史,龐統是圍攻雒城的時候,被流矢所中而死,也就是被戰場上飛竄的箭射死的。雖然蜉蝣君覺得這個死法很令人意外,但總比電視劇裡那個無厘頭死法,讓人更能接受。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
鹿頭山,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載。悽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合。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回覆列表
話說電視劇裡的跟小說都有很大的差距,而如果事實呢?電視劇有時候是表達某位作者的思想或見地吧!而且事實並非就是眼見,要是龐統沒死呢?現在也許跟諸葛亮平起平坐呢?也有可能就沒諸葛亮什麼事了呢?誰又能明白龐統呢?從很多細節可以觀察到龐統很重名利,電視劇中他有過的鏡頭也能看出來些,所以他死只是意外吧,因為書中是劉備把白馬給他坐的,最後誤以為是劉備射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