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何生1
-
2 # 電影鏡頭讀名著
這個問題其實在很多地方,村上都曾談到過。
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學批評界對村上的小說一向以批評為主。大多數作家都會在意別人的批評,但是村上的小說,大多數都有著傲人的銷量,近些年又推向了國際市場,同樣佔據暢銷書的排行榜。這種商業上成功是村上抵禦批評界對他批評的一種反抗。村上總是說,他跟日本文學界並無太大關係,他的日常工作就是開酒吧、聽爵士樂、跑步,翻譯、旅行和寫作,他在日本文學界活得像個隱士。只有在每年十月,諾獎頒佈時,他才會被像靶子一樣拉出來示眾和嘲笑一番。村上是不是能獲得諾獎,已經是年度最佳的一個梗了。鑑於此,村上在自傳也對文學獎作出了他自己的解答。
如果我們稍加回憶就知道,村上之所以能夠走上寫作之路,是因為他當年寫的第一本書《且聽風吟》獲得了日本《群像》雜誌新人獎,才讓他注意自己可能有寫作方面的天賦。他後來說,他有種直覺,他一定能獲獎。他借用了馬爾克斯式的句子來描寫那種察覺自己身上有某種天賦的感覺:“我還清晰地記得三十多年前的一個春日的午後……對我而言,這樣的記憶意味著相信自己身上必有無疑的某種東西,以及夢想著將它孕育出來的可能性。這種感觸至今仍然留在我身上,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個靠獲獎進入文學圈的作家,要說他根本不在意獎項這種形式的獎勵,多少有點讓人半信半疑。但是我也相信,每年十月份諾獎頒佈前對他的玩笑,已經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困擾。村上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很少獲得文學獎的青睞,這大概也是因為他的作品在商業上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功,而文學獎總是願意獎勵那些小眾和不為人所知的作家作品。所以村上在解釋他並不在意文學獎時,也只能強調,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說,還有比文學獎更重要的東西。
他辯解說,人們總是把目光投向有具體形態的東西,而文學作品的實質卻是一種無形之物,而一旦被授予某種獎項,便留下了具體形態,人們總是對這種獎項形態更加的關注,反而會忽略真正的文學,所以文學獎基本是一種文學性不相干的形式主義。總而言之,“文學獎雖然能讓特定的作品風光一時,卻不能為它注入生命。這是不必一一言明的”。
大多數暢銷書作家都會說他是為自己的讀者寫作,而不是為評論家寫作的。村上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他與其他暢銷書作家不同的地方在於,他還是一名發展中的小說家。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就是對職業小說家的的一個最佳註解。他一直都在寫作,絕不是靠一本書成名的小說家。僅靠一本書佔據暢銷書排行榜,只是偶然。而一旦寫了三十五年之後,還能佔據榜單,至少可以說明這個作家有持續而長久的創作能力,這種驚人的創作力就是對職業作家的最好說明,也是對那些總是批評他作品的人的最好說明。
-
3 # 飲水君
大家好,我是新經典文化的編輯劉恩凡,村上春樹首部自傳性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的責任編輯之一,也有幸責編過村上的另外幾部中文版作品《愛吃沙拉的獅子》《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圖書館奇談》等。舉爪子回答一下這個每年都會被拱上熱搜的問題吧。
首先我想跑題說一句,村上每年被熱議,大概是因為,國內的吃瓜群眾真的不認識幾個純文學作家,村上好歹是張熟臉兒!
不信你問問周圍的人,去年的諾獎得主是誰?前年的諾獎得主是誰?鮑勃·迪倫大家或許還依稀記得,畢竟是個文藝青年就能哼上兩句他的歌,但阿列謝克耶維奇,別說拜讀人家的作品,多少人根本都念不順這個名字!
外面的聲音沸反盈天,畢竟是外面的事兒。村上本人怎麼想的,當以他自己的文字為證。請看村上春樹在首部自傳性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親筆書寫的經歷——
三十多年前,村上曾經憑藉《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兩度入圍芥川獎,這兩部作品都被媒體宣傳成“芥川獎最有力的提名作”。結果,兩度落選。
其實村上並沒有看重得不得獎這件事兒,但落選引發了種種超出他控制的蝴蝶效應。周圍的人紛紛前去安慰他,表情裡透著種種不忍,編輯好意勸慰到:“這下村上兄就算是功德圓滿了,從今往後大概不會再被提名了吧。”what?聽完這句話的村上實在是有點方,怎麼我就功德圓滿了?安慰的人多了,心情也變得複雜兮兮的,要是照實說“得不得獎其實都無所謂啦”,場面會很尷尬呀!
很多年以後,村上走進一家書店,赫然發現裡面堆滿了書名類似《村上春樹為什麼沒能獲得芥川獎》的書。得不得獎這件事原本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暴,甚至連小旋風也算不上,沒想到餘波竟然在時空裡震盪了這麼多年。
“假如我得了芥川獎,伊拉克戰爭就不會爆發——如果事情是這樣,我自然也會感到有責任,但這樣的事絕無可能。”
“但凡名字叫獎的,從奧斯卡金像獎到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評價基準被限定為數值的特殊獎項,價值的客觀佐證根本就不存在。若想吹毛求疵,要多少瑕疵都能找得出來;若想珍重對待,怎樣視若瑰寶都不為過。”
“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學獎、勳章或者善意的書評,都比不上自掏腰包賣我的書的讀者更有實質意義。同樣的回答說了一遍又一遍,連自己都覺得膩煩了,卻幾乎沒有人真心相信我這番說辭。”
“本來不必重新強調這句話: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獎項。假如一部作品果真優秀,經歷了適當的時間磨鍊後,人們就會永遠把它留存在記憶中。”
盛名和財富,村上真的都不缺了,否則一個今年已經67歲的老人(很少有人想起,他已年近古稀),怎麼還會如此勤奮,四十年來一直維持著從不懈怠的創作節奏。他更為看重的,正是這些讀者的記憶。
作為博彩屆預測的大熱門,村上春樹就此正面迴應過一次。在其個人網站“村上家”中,他曾答讀者提問:“說實話,這件事讓我感到為難。因為這不是什麼正式的候補,而是根據民間博彩業的賠率所定。這又不是賽馬。”
假如有一天,村上真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可能性或許連村上本人都會付之一笑),作為他的部分作品的中文版編輯,我想我應該挺高興的,又該加印了!但我相信村上春樹窮畢生之力,追求的一定不是這個獎項,而是比獎項更重要的東西——
“作家最重大的義務就是為讀者不斷寫出更高質量的作品。眼下自己在幹些什麼?今後又該幹些什麼?對於這些,我是一個尚在摸索之中的人,是在文學這個戰場的最前線,以血肉之軀衝鋒陷陣的人。在那裡九死一生,仍舊奮勇前行,這是我被賦予的任務。”
-
4 # 小柒30419722
其實我覺得,村上春樹從不看重諾獎。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真正的優秀作品是靠讀者的口碑,而不是看諾獎的歸屬。
那麼多年入圍,那麼多年陪跑,那麼多年鎩羽而歸。其實,拿不拿又如何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對於小說家來說,讀者的認可遠比諾獎重要。
很多國內外的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人都在看村上春樹的想說,並且為之津津樂道,我想這就足夠了,村上春樹也會滿足了。
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的政治因素,而村上春樹的文章並不符合時代趨勢,不符合諾獎的評判原則。
但又何必為其改變呢?我很開心看到村上春樹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對於真正喜歡的人是無可替代的。
就這樣一直陪跑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入圍至少說明大眾的眼光。至於其它,就無暇顧及太多了。畢竟,故事最好說給懂的人聽。
著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中國十分受歡迎,同時,多年來其都在博彩公司所列關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賠率榜前列,卻年年都與大獎失之交臂,堪稱文學界的“小李子”。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在村上的隨筆作品裡(應該是《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記不太清了)已經有答案了,我記得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能不能拿諾貝爾獎對我而言,其實並不十分重要,那是其中包含的政治色彩太過濃郁。
嗯,大概是這個意思,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讀讀這本書。
PS1:本人近十年的村上迷
PS2:有人說村上總是陪跑諾貝爾,我卻只道他所跑的,永遠是自己的路。半百之後,烈日炎炎,100公里,幾人可為?
PS3:誰幫我艾特一下林少華,趕快翻譯村上新書《刺殺騎士團團長》啊,我就喜歡您翻譯的!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