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鎮

    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演義寫得很傳神,史上也確有其事,只是沒有那麼精彩罷了。

    所謂十八路諸侯,如果按照《三國志》記載,實際上是十一路: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三國演義》中則增加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再加上這次“眾籌”的發起人曹操,共是十八路諸侯。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問題要澄清:第一,眾籌的發起人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演義中寫曹操,“先發矯詔,馳報各道”。實事上,發矯詔是袁紹想出來的主意,偽造文書的是東郡太守橋瑁,盜用的是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的名義。只有袁紹幹這件事,大家才會相信。比如冀州牧韓馥本來不想造反,而且派人監視袁紹,卻在接到假聖旨後,信以為真,反過來幫助袁紹了。曹操當時,最高只當過校尉,和坐鎮一方的州牧、刺史、太守,不在同一個級別,只能跟著陳留太守張邈效力,不算諸侯。第二,孫堅百分百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行動,他的身份也算是諸侯,只不過他沒有到酸棗與袁紹會合,而是從湖南一路北上,先幹掉荊州刺史王睿,再幹掉南陽太過張諮,然後將南陽交給袁術,自己帶兵直逼洛陽。袁術為了感謝孫堅,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在這個過程中,袁紹故意掣肘,也派了一個叫周昂的人來當豫州刺史,結果被袁術趕走。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三國志》的十一路諸侯中沒有孫堅——他根本和袁紹不是一路人。

    從董卓這個方面而言,他面對各路諸侯聯軍,一開始是有點緊張的,甚至想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全國軍隊來對抗。但是有人勸阻,說他手下的西涼兵本來就是天下最強的兵,何必節外生枝,把一些陌生人召到洛陽來生事?董卓覺得有道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事實上也真是沒有必要,因為袁紹舉兵,並不是真的為了反董卓,而是期望以反董卓為藉口,獲得獨立自主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其他的各路諸侯,想法也和袁紹差不多。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走到一起,各自懷的什麼鬼胎,誰都心知肚明。只有兩個人和他們不一樣,就是前面說到的曹操和孫堅。

    曹操是真有抱負,看到袁紹等人天天“置酒高會”,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小股部隊,再加上張邈贊助的一些兵,以堂吉訶德衝向風車的勇氣,向董卓的部隊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知,慘敗。

    孫堅是真有本事,帶著手下為數不多的部隊從南陽向洛陽進發,一路披荊斬棘,打了好些個硬仗。呂布和胡軫不是他的對手。董卓親自出馬,也被重創,靠了呂布的掩護,才免遭被擒。董卓打不過孫堅,企圖拉攏他,想和他結為兒女親家,又要保薦孫堅的子侄當刺史、太守,被孫堅嚴辭拒絕。孫堅便這樣一路凱歌,進入了洛陽。但是,洛陽已經是一座空城。董卓早將漢獻帝劫持到了長安,而且放火將洛陽燒燬。孫堅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

    綜上所述,十幾路諸侯圍攻董卓,實際上是圍而不打,雙方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鬥,所謂落荒而逃的說法,站不住腳。倒是董卓被孫堅打得落荒而逃,孫堅是那個年代唯一能夠讓董卓感到害怕的人。

  • 2 # 病豬說財經

    歷史上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看似聲勢浩大。但其實各懷鬼胎,沒有一個人能統一領導。最終導致了失敗。

    下面我就來說說十八路諸侯各自為政的故事。

    一、討伐初期

    討董聯軍有三條戰線中,以東線駐紮酸棗的人馬最多,達到10萬之眾。可聯軍眾將卻害怕董卓手下羌胡騎兵的悍勇,沒有人敢首先發起進攻。實在看不下去的曹操對將軍們說:“我等舉義兵, 是為誅除暴亂,大軍集結,諸位還遲疑什麼?”

    可這時的曹操還不是後來權重天下的一代梟雄,他人微言輕,根本沒人聽從他的意見。迫不得已,曹操只好帶著自己的幾千人馬孤軍獨進,同董卓部下的徐榮血戰一天。

    因為寡不敵眾,受傷的的曹操只好趁夜色率軍退走。董卓部下徐榮原本打算進攻聯軍的基地,可一看曹操帶著幾千兵馬都能和自己激戰一整天,聚集了大軍的酸棗恐怕更難攻取,於是率軍向洛陽退走。

    曹操帶領著自己傷亡慘重的軍隊回到酸棗後,發現聯軍裡的諸位將領正沉醉在宴會之中,一個個喝得爛醉如泥,根本沒有做戰爭的準備。失望之極的曹操就帶著隊伍,到聯軍北線的河內郡投奔了袁紹。

    沒過多久,酸棗附近的糧食全被十幾萬大軍吃完,東線聯軍土崩瓦解,各位將軍帶領著兵馬返回了自己的地盤。

    就在曹操敗退的同時,洛陽北線的戰事也已經開始。河內太守王匡帶領著北線主力企圖渡過黃河進攻洛陽。

    董卓為進一步打擊聯軍鬥志,在渡口北岸大破王匡,王匡全軍覆沒。至此,聯軍東線不戰瓦解,北線慘敗,只有南線的孫堅所部還在向洛陽進軍。

    二、南線袁紹獨自進攻

    聯軍盟主袁紹在軍事失利後,開始打算用政治來奪取主動。袁紹以獻帝不知是否還在人世為理由,企圖推舉漢朝宗室劉虞為帝。這是袁紹的私心。想用新朝廷把關東諸將團結在自己周圍。曹操、劉虞等人堅決抵制袁紹的做法,曹操憤慨地說:“你袁紹自己向劉虞稱臣,我自向西尊奉獻帝。”劉虞也不買袁紹的帳,通斥袁紹的做法為謀逆。袁紹不得不放棄了另立皇帝的打算。

    與此同時洛陽南線的孫堅被徐榮打敗。他從小路突圍逃脫。但他並沒有氣餒他收拾殘兵,重振軍容。董卓派胡軫率5000人來攻,遭到孫堅迎頭痛擊。孫堅大破胡軫,擊斬都督華雄,取得討董以來聯軍的首次勝利。

    由於首次勝利在聯軍內部,很多將領開始妒忌孫堅建立的功勞。袁紹的族弟袁術為了不讓孫堅獨得大功,竟然斷絕了對孫堅的糧草供給。忍無可忍的孫堅連夜疾馳百里去見袁術,用刀劃地說:“我孫堅不顧安危, 上為國討賊, 下為將軍報家門血仇。我與董卓並無殺害骨肉的私怨,而將軍卻聽信讒言猜疑孫堅,這是什麼道理!”袁術覺得理虧,這才重新調發了軍糧。

    董卓深知孫堅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了避開這個勁敵,董卓派部將李催向孫堅提親。但孫堅說:我死不瞑目,哪有跟國賊和親的道理!”

    於是孫堅繼續進兵,與董卓展開大戰,大破董卓麾下的悍將呂布,光復了帝都洛陽,取得了聯軍第二次大捷。孫堅步步緊逼,攻勢犀利無比,董卓也為之膽寒,對左右部下說:“聯軍鼠輩,不足為懼,勁敵唯有孫堅,只可惜他追隨袁家小兒,終是個死而已。”於是董卓留部屬把守要道,自己引兵向西開往長安。

    三、戰爭的終結

    孫堅本打算繼續進發,攻克長安,迎接獻帝回洛陽。可這時聯軍後方卻發生了變亂。袁紹、袁術兄弟倆一向不和,袁術任命孫堅為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想拉攏孫堅,可袁紹卻趁孫堅進攻董卓未歸,以周昂為豫州刺史,襲擊孫堅的後路陽城,想讓孫堅不得建功。

    前有勁敵,後有追兵,任孫堅是一代豪雄,也無可奈何,只有回軍撤退。在撤退的路上孫堅憤而長嘆說:“ 大家同舉義兵以救社稷,眼見逆賊就要被消滅,不想一個個都這個樣子,我還能跟誰齊心奮鬥呢?”四月,董卓回到長安。此時討伐聯軍和董卓軍已經脫離接觸,討董戰爭就這樣悄然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蒂卡vps怎麼樣,能評價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