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狐一刀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勢力均衡”的思想。所謂“勢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以及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表現在歐洲史上的國際關係上,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歐洲史上,多次發生過國家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從17世紀的德意志30年戰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止,參戰國家在五個以上,甚至十多個、幾十個的大型國家集團大混戰至少有六七次,在這些戰爭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個國家集團的力量總是差不多相等,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時,通常就會有其他國家加入到較弱的一方。

    還有一些戰爭,本身就是為了制約某個力量過強的國家,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克里木戰爭等。而一旦戰爭分出勝負之後,戰勝國集團中某個有可能撈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又會遭到戰勝國集團其它國家的聯合抵制,這也決定了每一次大型國際戰爭之後的和平會議,都是錯綜複雜的。

    歐洲的小國向來有極強的生命力,這與西方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在一次次戰爭過後,先後有一些夾縫中的小國獲得公認的中立地位,從17世紀的荷蘭、瑞士,到二戰後的芬蘭、奧地利等。所謂公認的“中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之所以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作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德國公然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這直接造就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結局。

    在歐洲,有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等,這些微小的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難以見到的。

    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西北部是一個島國——英國,東部是深不可測的東歐大平原,由一隻雄壯的北極熊——俄國佔據著這個地帶。正是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造成了歐洲不能夠統一。

    英國是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平衡外交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從而使得歐洲大陸不會出現強國威脅到英國。而俄國有著遼闊的大後方,敗了可以不斷後退,可以花費比對手多出數倍的代價來打一場消耗戰。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經扮演過爭霸者的角色,但他們偏於一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但他只是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雜和體,經過打擊終於土崩瓦解了。

    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沉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2 # 萊蒙夫人

    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為什麼歐洲小國林立沒有完成統一,而中國卻很早就完成了統一?

    首先,文明腹地的大小不同。世界最早的文明起源地都在溫帶。這個地區涵蓋中國黃河流域、印度北部、地中海沿岸。中國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於河谷地帶,形成之後主要向東拓展,面對的是一馬平川的沿河沖積平原地帶。歐洲文明的起源地是希臘半島和亞平寧半島,這裡的早期居民要向北發展面臨許多高山丘陵,且氣候越來越冷。所以,早期形成的希臘城邦國家、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首先的擴張方向不是北方,而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特別是北非地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環地中海文明地帶,雖然跨度很大,但是面積很小,也就是文明腹地比較狹窄。這個差異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國古代分久必合,而羅馬帝國一旦崩潰就很難再合起來。雖然後來的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都統一或接近統一過地中海沿岸,但是很難長期維繫,以為他們地理跨度太大,統治成本太高。

    第二,歐洲地理破碎,沒有形成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不利於統一局面的維繫。歐洲河流短、山脈多,且走向多樣,整體地形狹曲,多港灣,將西歐分割成諸多小型地理單元。這樣的地理特徵意味著:第一,四面都容易遭受外敵入侵,很難有長期的自我發展過程;第二,各地區文明發展程度相對平衡,不存在一個超強的力量逐漸蠶食別的地區。而中國傳統的文明中心在黃河流域,其他地區明顯落後。這種單一文明中心的結構,有利於文明的漸進擴散和統一。

    第三,有一個學術界流傳的論點,即中國的大河容易氾濫,為了治理水患,需要建立集權的統一政府,而歐洲的河流泛濫較少,人們沒有相互依賴的需要,所以,容易保持分裂和相互競爭狀態。這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 3 # 白馬非馬1001

    古代歐洲軍事科技,長期落後。一座小小的城堡就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險阻。各歐洲國家君主能召集5千人規模的軍隊,5百人不到的重騎,就可稱實力雄厚。這樣的戰爭規模、烈度,根本不足以實現統一。古代歐洲生產力亦不發達,難以支撐長期大規模戰爭,無力統一。

    拿破崙時代,以上兩個條件均已改變,火炮可以轟塌任何堅固城堡,勞動效率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可以有大量富餘資源支援龐大的軍隊和長期戰爭。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可以支援實現全歐統一了。

    但歐洲統一遇到了新的障礙,這就是猶太利益集團。猶太人出於對白人至上圖沙迫害猶太人黑暗歷史的恐懼,本能的害怕白人民族主義和民族政權。所以他們透過高超的外交和金融手段,利用英法德奧俄等歐洲大國間的矛盾和利益分歧,採取2面下注的方式,控制歐洲的戰爭烈度、雙方實力消耗和最終勝負。

    歷經拿破崙戰爭、一戰、二戰,歐洲列強相互消耗元氣大傷,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民族主義王權基本倒臺或君主虛位化,建立起民主政黨政治制度。

    單瓦解王權引入民主政體,還是不能確保民族主義勢力永不抬頭。所以,歐洲各國還得進一步向美國學習,放寬移民政策,大量接受低端勞動力人口,主要是非洲黑人和中東木絲林(至於高階行業,那是要留給猶太人自己的)。只有徹底改變歐洲各國單一民族人囗結構,實現多民族、多種族共存,無絕對多數主體民族存在,無主體民族意識存在,這樣的國家才是無力的、溫和的、一盤散沙、易於操控的。這也是歐洲政壇多聖母白左的成因。德華人再不願意也得大量接受木絲林,誰叫你軍事殘廢呢。

    在歐洲象美國一樣多民族化之前,猶太利益集團不會允許歐洲統一。歐元剛誕生時,就有了科索沃戰爭,以加強歐洲各國對北約的依存度。近期,英國決定退歐,歐盟面臨分崩離析。

    目前,也看不到此政策失控的徵兆。畢竟,金融、商業、學術、科研都掌握在猶太人手中,政壇亦不乏聖母白左代理人,轉基因技術使文明社會遠離飢餓威脅,軍事也受美國為首的北約制衡。

    歐洲,想說統一不容易......

  • 4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我看歐洲的碎片化與不完全農耕,與文字,貨幣,計量沒有強調統一有關。而中國自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計量,還統一了好多東西后,即使分裂了,這些通用的東西都還是統一的。再加上都是農耕,各個農村自給自足,只要不打仗,生活穩定就好。所以中國大一統有各種基礎。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歐洲版圖上地緣化碎片主要由政治和"民族自決權"所形成的。

    上個世紀,國際格局經歷了3次重大變組,由此引發了3輪世界性的分疆裂土和國家增生的高潮。這在國際政治中成了規律性的現象,這就是地緣性版圖的碎片化趨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解體,中東歐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同時,世界性又在″三民主義″及土耳其的″凱未爾主義″為代表的作用下,亞非拉地區也引成了一批現代版的民族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對殖民化運動又新添了100多個主權國家。

    說到歐洲,在冷戰結束後,蘇東陳營解體後驟然又增加了20多個新成員國。這一批大規模的新成員國幾乎都在民族結構框架下引成了"一族一國"的格局組建了民族性的國家,他們是以民族獨立為認同主體,以民族自決為理論基礎而建國的。然而,以"民族自決″的理論作為口號的民族問題的國家分裂運動且愈演愈烈。

    我們從2008年來看:世界就發生了兩起民族分離相關的重大政治事件:一、科索沃舉行的全民公投,宣佈獨立,且得到了歐美的承認?(科索沃問題的發生與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其中又有些什麼故事......?)使得塞爾維亞再度被肢解。第二件是2008年8月,俄羅斯出兵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並宣佈了這兩個省級民族的自治區域獨立建國。這裡不難看出:這兩個獨立建國的小國家又是在大國的作用下引成的。

    大家都知道:世將近200個國家,然而人口在500萬上下的國家是87個,250萬左右的是58個,50萬以下的是35個。這些小國,90%以是多民族國家,這就預示著很有可能還會發生分裂,國際地緣版圖還將會碎片化下去,假定形成了小國林立化格局,國際局勢是否更得發生動盪?

    "一族一國″的民族獨立,按在一戰二戰後那時而論固然存在一定的進步意義;那麼當代的"民族獨立"運動還時有發生,這就很難分清:倒底是民族主義因素呢?還是國際間的政治因素?但這裡有一個明顯的對比:為什麼民族分離運動總是發生在蘇東國家而讓它們遭受苦難呢?又為什麼這樣的分離運動又往往發生在不發達的國家呢?西方國家又為什麼鮮有這樣的例子呢?

    有學者認為:其理論的源頭有二點:肇始於歐洲的族裔民族理論:典型表現是18世紀美國的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一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4點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民族自決″的原則。這是一。

    二是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為反抗沙皇統治,賦予境內各民族的″民族自決權″,在1914年發表了《淪民族自決權》,列寧系統闡述了民族自決權的原則....

    二戰後,不得不說,有些民族分裂與上述的法則有著必然的關聯。這就是多民族國家最難應對的事件。

  • 6 # 汪淳浩瀚

    第一,文字的易變性加速了歐洲的分化。歐洲普遍使用的字母文字起源於位於今天黎巴嫩地區的腓尼基字母,傳入希臘後加入希臘特有字母成為希臘字母,又從希臘傳入羅馬演變成拉丁文,之後由羅馬人傳給了當今歐洲主體民族的祖先——蠻族。由於字母文字的高度易變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由於生活習慣和口音的變化,使文字的意義和拼寫方式都發生改變,形成了眾多相近但又不同的語言和文字,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又催生出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最終形成以單一民族建立的眾多國家。

    第二,海洋文明的擴張性形成了外放式的民族融合。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希臘城邦還是羅馬帝國,又或者其後的諸多國家,本質上都屬於海洋文明的範疇。海洋文明最主要的特點是具有非常強烈的擴張性,主動透過移民佔領更多的土地,透過主體民族與當地土著的血脈融合控制一個地區,進而形成最廣大的領土範圍。但同時又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弊病,就是主體民族在與其他民族血脈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消失,而與不同民族血脈融合又產生了新的民族,最終把一個國家的民族構成由一個主體民族和數個少數民族變成了數個人口眾多的族群,數個種族彼此之間生活習慣、語言、文字甚至外貌特徵都有較大區別,最終必然在缺乏起到溝通和壓制作用的主體民族情況下走向國家分裂。

    第三,海洋文明的軍事架構無法應對遊牧民族和遊獵民族的軍事挑戰。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應對外敵的挑戰,有效鎮壓國內分裂反對勢力,終將難以實現真正的大一統。歐洲國家軍事架構長期處於海洋文明的建設思路,重正面對決,輕機動打擊,裝備體系和部隊構成具有嚴重缺陷,在海岸線附近作戰時所向披靡,善於攻擊沿海城市和港口,但缺少遠端打擊的弓弩兵種和打擊縱深目標的騎兵,尤其是善於長途奔襲的輕騎兵和弓騎兵,所以我們看到希臘城邦能面對強大的波斯帝國戰而勝之,強大的羅馬軍團卻在西歐叢林中被遊獵的蠻族消滅,在波蘭平原上嚴陣以待的歐洲聯軍被蒙古大軍射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當強大的帝國軍隊消失後,被壓制的地方勢力成功掌權,建立武裝割據政權,彼此之間無法消滅對方,為了生存而相互妥協,互相承認對方既得利益,為了應對共同的威脅和底層的反抗而結盟,最終逐漸演化成為不同的國家。

    第四,一馬平川的歐洲平原缺乏抵禦外敵的天然屏障。整個歐洲除了兩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和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巴爾幹半島邊緣的兩個區域擁有連片的山地外,從法國南海岸一直到莫斯科東方的高加索山脈是一個完整的大平原,除了不太高的幾個土包以外很少有大的地形變化。這也就意味著整個歐洲在冷兵器時代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完全不設防的,廣闊的平原使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肆無忌憚的遊蕩,孤懸於平原上的城堡和城市像無助的孩子漂浮在無垠的大海上,任何的救援和撤離行動都是給遊牧民族的騎兵送上的厚禮。失去了對外的有效防禦也就失去了內部的穩定環境,國家和民族的整合也就無從談起,縱觀歐洲的歷史就是北方的民族不斷南侵的歷史。民族的融合尚未完全進行完畢,外部的打擊就將這種努力完全打碎,分裂也就成了歐洲的主旋律。

    第五,封建等級制的政治架構造成了無法統一的惡果。歐洲歷史上長期實行的是類似於中國周朝分封制的封建等級制政治架構,國王只對自己的領地行使完全權利,貴族的封地由貴族自行打理,貴族和國王之間是透過契約維持彼此關係的,貴族透過向國王效忠和必要的軍事支援換取國王保證其封地自治和武裝保護,當國王無法保證其對貴族的保護或者被認為侵犯貴族的權益時,貴族之間就會彼此聯合反對國王甚至推翻國王的統治。英國的政治制度就是在國王一次又一次侵犯貴族權益並遭到貴族反對的情況下,國王一次又一次妥協並放棄部分權利的過程逐漸演化而成的。由於貴族的權益得到了歐洲普遍的認可,各國貴族、王室與他國貴族、王室彼此之間通婚不斷,任何想要剝奪或吞併貴族權益的行為,都會遭到國內和國外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彼此之間互相牽制也就無法出現一個超強的國家統一歐洲的情況。

    第六,基督教神權大於王權的精神控制阻止了歐洲的統一。自羅馬帝國尊崇基督教為國教開始,歐洲1000多年以來都始終存在著神權大於王權的情況。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崇高地位,對各國國王和高階貴族透過拉攏和分化,有矛盾擴大矛盾,沒有矛盾創造矛盾,使他們互相之間鬥爭不止而又無法奈何對方,被迫透過教皇的認可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果不是蒙古大軍消滅了教廷的騎士團,宗教統治歐洲的歷史可能還會延續幾百年,今天的歐洲可能不止現在這點國家的數量。

    最後,歐洲攪屎棍的神奇岀現阻礙了近代以來歐洲統一的兩次希望。英國作為歐洲攪屎棍是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兩次統一的實際阻礙者,為維護本國的利益有效的維護了歐洲的分裂。英國最早追溯於法國的諾曼底公爵,當跨過並不寬廣的英吉利海峽後,逐步喪失了歐洲大陸的領土,完成了一個陸地國家向島嶼國家的轉變。最初的英國是誰也不願意去的蠻荒之地,但當大航海時代來臨島國的優勢逐漸顯現,尤其是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在海上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反觀在歐洲大陸上英國的地位就相當的尷尬,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身份地位都低人一等,雖然積極參加歐洲大陸事務,但屢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排擠。尤其是英國意識到歐洲大陸有遠超大不列顛島嶼的人口、經濟和海岸線,一旦歐洲大陸完成統一英國將不可避免的被征服。為了防止本國利益不被侵犯,英國開始致力於歐洲的分裂格局不動搖,積極團結歐洲大陸上第二的軍事強國,不斷挑動Continental第一強國與第二強國之間的矛盾衝突,確保英國在歐洲事務上的話語權。為此英國積極推動反法聯盟把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拿破崙轟下了皇位,又拉著法國和美國兩次將德國打的灰頭土臉,如今又退出了歐洲走向和平統一的重要組織歐盟甘當美國分裂歐洲的排頭兵,為了本國利益致力於分裂歐洲事業數百年不動搖。

  • 7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這裡主要是英國的原因!本來按照歐洲大陸上的歷史發展,遲早會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一開始的候選國是西班牙,卡特利亞的君主國最早完成了中央集權化改革,國王的政府可以迅速的摧毀那些自治的市鎮和一些小領主,最終因為英國和荷蘭聯合其他一些歐洲小國的打擊,西班牙帝國財政崩潰,軍隊也被擊敗,西班牙迅速成了英國的手下敗將,喪失了統一歐洲的能力!

    後面是法國,路易十四開始了統一歐洲的嘗試,最後被奧蘭治親王的大聯盟擊敗,法國也出現了跟西班牙類似的情況,被英華人牢牢壓制下去。後面出現了拿破崙的統治,雖然拿破崙橫掃歐洲,但是並沒有長久,被英國擊敗後,最終又恢復了歐洲的小國們,而法國則元氣大傷,最後成了英國的小跟班,再也不敢玩了!

    最後是德國,經過兩次大戰,在美國的幫助下,德國的國家被摧毀,貴族夜被作為一個整體消滅和放逐,但歐洲本身又回到了小國林立的狀態了!

  • 8 #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歐洲版圖上小國林立的碎片化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前邊有高人回答了形成原因,學生就不重複了,換個角度,直接說說具體的“小國”,也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些國家,它們對於碎片化格局的歐洲版圖,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歐洲政區】

    1、波蘭。歷史上的歐洲列強,入侵過莫斯科,不幸的被俄國和德語國家(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後消失,但是,隨著一戰結束,亡國100多年的波蘭奇蹟般的復國,為什麼是奇蹟呢?瓜分波蘭的三大列強德國、奧匈帝國、沙俄都戰敗了,而法國需要一個波蘭國家從東邊牽制德國,並且作為德國和俄國之間的緩衝國,這一想法還得到了英美的支援,波蘭得以復國。同樣的,因為俄國戰敗,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小國獲得獨立。

    【波蘭—立陶宛】

    2、比利時。外部環境,南邊是老牌列強法國,東邊是後起列強德國,西邊隔著海峽是日不落英國。內部環境,北部居民講荷蘭語,南部居民講法語,互不認同的兩大族群。這樣的內外部環境如何構成一個國家?“任何低地國家的邊界變動英國都要干預”,顯然,比利時是一個“人為創造”的國家,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奧匈帝國】

    3、奧地利。奧地利和德國同文同種,為什麼不合併成一個國家呢?這是奧地利作為小國存在的一般疑問。奧地利的前身是奧匈帝國,一戰後帝國戰敗解體,奧地利地區曾有加入德國的想法,二戰期間也短暫併入到德國,最終還是獨立成現在的國家,其實也是英法等列強幹預的結果,明文規定禁止德奧合併,避免出現更強大的德語國家。

    【奧地利】

  • 9 # 瓜瓜十三叔

    首先,我想說的是感謝偉大的漢字吧,秦朝統一中國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做個對比,先說說古代中國,古代華夏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這一點毋庸置疑。啥叫民族?民族是指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

    古稱夏朝有“萬國”,商朝有“千國”,周朝有“百國”。西周時,周王所在的中央王國與各諸侯國不是並列關係,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首長和天下共主,周王對諸侯王有廢立生殺大權,夏商時期也大抵如此。而到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對諸侯國已經開始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僅僅是名義的天下共主而已,各諸侯國混戰不休。周朝時各諸侯國通用周語,稱之為“雅言”,也就是當時的官方語言了。

    春秋末期魯華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周遊列國14年,估計說的就是雅言。商朝以後,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然而到了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事實上的割據,這時的各諸侯國出現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其他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同時統一了貨幣、度量衡、車軌等。從此以後,無論我們的方言多麼複雜,我們的方塊字漢字卻都是一樣的,作為意音文字,漢字與讀音是分開的,所以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我們始終能有效溝通。夏商周時期,政治上是以分封制為特點的,而到了秦朝,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地方的割據,郡縣制為後世歷代沿用。

    古代歐洲,有幾個重要的民族集團,比如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古羅馬人、古希臘人等。其中現在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等都屬於斯拉夫人。現在的荷蘭人、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德意志人、奧地利人、英格蘭人則屬於日耳曼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古羅馬人則融合於歐洲民族中,例如現在的義大利人就是由古羅馬拉丁民族為主體,融合了伊特魯里亞人、拉丁人以及日耳曼各族形成的。現在的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則屬於凱爾特人,現在的法蘭西人是凱爾特人融合了羅馬人以及吸收了後來的日耳曼人後形成的。公元800年,日耳曼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到達了極盛。在查理大帝死後,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三分了查理帝國。

    古代歐洲為啥會形成現在碎片化的局面呢?首先是民族集團眾多,大的民族集團不斷遷徙,也有民族融合現象。他們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雖然拼寫簡單,但是一旦語言出現差異,拼寫就會出現差異,而拼寫的差異又會鞏固語言的差異,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很多小的民族語言集團。

    另外羅馬帝國採用的是中央集權制,而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在歐洲尤其是西歐建立起來的王國採用是分封制。並且古代歐洲的貴族大多數基本都是世襲的,擁有大片莊園,莊園裡的農奴與貴族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貴族勢力強大,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以義大利為例,直到1870年,以撒丁王國為基礎才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

  • 10 # mrlx2531

    很簡單地說:一,多山脈,形成多勢力。二,平原小,平原少,導致可以領頭的絕對勢力發育不了。三,海岸線長,海灣多,導致外逃和回攻都容易。四,語言文字是字母拼寫文字,容易變化,容易分離。

  • 11 # 火蝠

    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樣,我認為主要是英國的因素。歐洲歷史上並非沒有統一過,從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到查理曼帝國,期間數次完成大體上的統一,其中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甚至比中國任何一個統一王朝存在的時間都長。但是,從英國崛起之後,歐洲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統一而又強大的國家。英國奉行的是大陸均勢策略,不讓任何國家在歐洲做大。拿破崙法國強大的時候,英國組織數次反法聯盟,最終擊敗法國。希特勒德國時期,英國聯合美國蘇聯等國擊敗德國。可以想見,如果沒有英國的強力干預,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統一歐洲都是大機率事件。

    亞洲其實也存在這種可能。日本崛起後,如果沒有美國的強力干預,大東亞共榮圈的建成也是大機率事件。如果大東亞共榮圈得以建成,中國一定會被肢解成至少六七個國家,從此亞洲大陸不會再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一定會和歐洲的情況差不多,全是一些中小型國家。

  • 12 # 無所謂213478592

    歐洲碎片化是歷史一直存在的現象,一個民族即為一個國家。羅馬帝國、拿波論法蘭西、希德勒德意志等,多次用武力統一歐洲,均告失敗而終。歐洲各國都是以民族國家形式存在。現在的英、法、荷、西等列強,國內有很多非洲人、阿拉伯人都殖民時期和逃避戰爭的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應採用哪些方法提高母豬採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