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李建學心理諮詢

    親密關係為什麼使你心生畏懼?為什麼會有恐懼呢?

    恐懼是察覺到自身可能受到的威脅的一種情緒的反應,它是人響應具體刺激(例如危險)的一個基本的生存機制。

    大部分時候,恐懼可能是對當下危險情境的立即反應,但值得注意的是,恐懼幾乎總是與不能接受的未來即將發生的情況(例如某個情況)的惡化有關聯。

    那在親密關注中我們到底是在恐懼什麼呢?

    01 對被拋棄的恐懼

    這種恐懼告訴我們,若是不想被拋棄的話,我們就得想辦法來控制我們的環境及看緊我們的伴侶,透過操控伴侶的行為、過度擔憂大小事物、極端的保護周遭的關係等等來避免去面對被拋棄的恐懼

    恐懼到我們在關係中壓力很大,有的時候,關係剛開始,很多人就因為過度的憂慮而選擇了放棄。

    02 對親密的恐懼

    特別是當親密關係將要進入更深的轉折點時,我們會恐懼因與伴侶過於親密而失去自我——一個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特性。

    我們渴望能在關係中不失自己獨立的個性及喜好、優點甚至於缺點,以真實的自己來與另一半共處,但恐懼會告訴我們,在關係裡如果只想著自己的需求和舒適,讓對方無條件的接納與付出,是自私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滿足對方的需求,放棄自己的需求,又害怕自我會逐漸被侵蝕,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

    03 對關係中的改變感到恐懼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間的差異,首先是心理評價機制的差異。

    無論是好的改變,還是壞的改變,改變熟悉的習性和慣例,往往會引起心神的不安、不確定及焦慮。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渴望浪漫,渴望和諧,對關係中的一丁點兒改變會患得患失,很擔心“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是不是對我不滿了”、“我們的關係是不是變冷淡了”等等。

    對親密關係的恐懼,不僅反映在與伴侶的關係上,有了孩子之後,也會體現在親子關係中

    而這種恐懼更早是源於幼年期間與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婚姻狀態

    人們在幼年時,在與照料者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和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在我們成年之後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它也被稱為依戀模式。

    若是幼年時期與照料者(更多的是指跟母親)的關係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模式,即非安全性依戀(迴避型依戀、恐懼型依戀),那麼,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愛他人,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與伴侶的距離要麼太緊,要麼太疏遠,而且常常會害怕被拋棄。

    若父母的婚姻中存在危機,長期存在衝突、矛盾、冷戰或暴力,父母不幸的婚姻讓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我們,內心深處對於自己的婚戀也是很擔憂、很恐懼、很無力,既擔心在親密關係中對方會不喜歡真實的自己,又擔心自己無力解決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複製父母的婚姻模式,進而可能會壓抑或者掩飾自己真實的需求,不僅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帶著假面具,也讓伴侶感到不舒服、無法呈現真實的自己,結果雙方的關係中存在很多恐懼、不安、壓抑、誤解。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新蘭:

    在定義親密關係之前,我們先需要對關係加以定義。心理學家Kelly(1983)認為,關係是指二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並且互相依賴。

    也就是說,只有當兩個人之間互相影響與依賴的時候,我們才能認定他們之間存在著關係。

    而在共同關係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大時,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親密關係(Close relationship),親密關係的特點有三個:一是兩人有長時間頻繁互動;二是在這種關係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很大。現實意義中的親密關係更多的是指伴侶或夫妻關係。

    對於每個人來說,想要擁有一段理想的親密關係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即需要緣分的恰到好處,也需要勇氣熱情的推行。為什麼有些人一直懼怕和TA人建立親密關係?還有一些人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首先,親密關係的建立必然是需要彼此捲入度非常高的,個人已經習慣的自我空間和界限會隨著親密關係的建立而被打破,會造成一種被侵犯感和失控感。

    其次,有些人害怕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擔心對方在相處的過程中瞭解自己更多的缺點,因而缺乏安全感。

    最後,也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成長期由於和父母的情感缺乏交流,成年後情感比較冷漠,而造成不會建立和經營親密關係。

    其實,在建立親密關係中,能守好邊界,既能彼此相互依靠支援,又能安全自信的做自己,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卻步和恐懼。但是,要做到這些,也不是一朝就能達到之事,慢慢學習,慢慢體驗,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和對關係的處理能力,只要有想要擁有的心,終會得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調理身體喜歡選中藥,中藥究竟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