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不敢挑戰蓋聶是真不敢,因為荊軻武功不高——關於這點我在前篇問答中已有說明。荊軻論劍而不比劍倒也不完全是膽小,而是蓋聶不和他比。高手一般不輕易出手,功夫高低聽言觀行就能判斷個大概。也正是因為蓋聶在論劍時聽出了荊軻的bug,所以才“怒而目之”。高下既分,荊軻也因而離去。從荊軻後來刺秦的笨拙身手,以及魯句踐對他的劍術評論來看,蓋聶當時發怒不是沒來由的。

    至於刺秦,荊軻內心完全排斥,是經歷了4次精神綁架之後才最終成行的,實屬無奈。荊軻武功不高卻有武者的俠氣和士氣,還兼具一些詩人特質,思想容易僵化又容易情緒化,是很矛盾的一個人。而4次綁架又環環相扣,根本沒給他喘息和翻盤的機會。

    荊軻喜歡遍訪名人,由此認識了江湖上只剩傳說的田光。荊軻這樣做也是工作需要,為了混口飯吃,畢竟人在江湖又選擇了擊劍專業。但他真正喜歡和嚮往的則是詩和遠方、音樂和酒,喝美了跟高漸離、狗屠去大街上燃燒激情,搞行為藝術。而當他終於發現自我,想重活一回時,田光又把他拉進了另一個江湖。

    田光受太子禮遇無以為報,很自然地想起不久前拜訪過他的那個懂事的年輕人,於是拿他慷慨擋槍推薦給了太子丹。推薦之後田光沒把握,又做出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表率,以道義綁架荊軻,迫使他去見太子丹。對刺秦毫不知情也毫無興趣的荊軻就這樣被捲了進去。

    即便如此,荊軻一開始也沒答應。太子丹故伎重演,先是講了一通理想和情懷,而後屈己存道,一個頭磕地上,以仁義綁架,荊軻只好答應。之後太子丹又加大藥量,拜荊軻為上卿,美食美女好生伺候,實施人情綁架,讓荊軻陷入兩難:去吧是送死,為這些賠上命不值得;不去吧又虧欠人家,良心上說不過去。荊軻沒辦法只好拖,一直拖到太子丹發話。

    太子丹催了荊軻兩次——或者更多,一次比一次不客氣。先是夾槍帶棒,說秦國要打來了,再想好吃好喝伺候都不行了。完全站在了道義和人情的制高點上,與當初的苦苦哀求天上地下。荊軻無言以對,只好以信物搪塞,用樊於期的人頭做了投名狀。第二次更不客氣,拿秦舞陽揶揄,用曾經的諾言綁架,踐踏荊軻的尊嚴。知道死期臨近,荊軻長久的焦灼迸發,怒斥太子之後滿血復活,高歌離別,終於踏上了不歸路。

  • 2 # 西嶽頑石

    《史記·刺客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荊軻與蓋聶和魯句踐論劍,被蓋聶瞪了一眼,被魯句踐喝斥了幾句,就立馬逃之夭夭了。這段記載是很多人認為荊軻徒有其名,學藝不精的證據,我倒認為,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徑。

    太史公著《史記》,大書特書春秋筆法,深文曲筆頗多,就是不願挑明瞭說,留於後人自己品味琢磨。在這段記載中,我絲毫看不到蓋聶和魯句踐作為一代劍術宗師所具有的學術涵養和氣度,就像現在某些所謂的學者專家,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哪怕放個屁都是香的,一旦有人與他的觀點相左,就拉下黑臉百般刁難攻擊。

    我認為,不是荊軻懼怕蓋聶,不敢挑戰他,而是不屑與他這樣的人坐而論道。尼采說過,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老虎面對狗的吠叫,扭頭就走,不是怕它,而是和他一般計較,實在是自降身份。面對荊軻和魯句踐的挑釁,荊軻敬而遠之,正顯示了他隱忍低調的性格和高尚謙虛的學術涵養,這樣的人,才是刺秦最合適的人選,難怪燕國一代名士田光先生對他推崇備至。

    荊軻刺秦失敗後,曾經對荊軻怒而叱之的魯句踐說道:“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此時的魯句踐,聽聞荊軻刺秦的壯舉之後,對荊軻佩服的五體投地。退一步講,即使荊軻劍術真的不如蓋聶和魯句踐,可他的品質確是二人萬萬比不上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刺秦之前,荊軻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圖窮匕見的整個過程之中,他鎮定自若,雖然失敗了,依然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大罵秦王,慷慨赴死。荊軻如此壯舉,連秦王都為之深深震撼,對荊軻予以厚葬以示欽佩之情。試問,似荊軻這樣一個視死如歸的勇士,會懼怕蓋聶這樣的宵小挑釁?

  • 3 # 走讀歷史

    太多人拿傳說和演義當歷史了,荊軻事蹟的細節,越到漢代及以後補充得越完整,越細緻,到司馬遷時,已經需要仔細甄別了,何況今日。還有一點就是,不能用當代人的心態和視角去理解古人,時移勢易,要儘量理解古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當時的社會思潮,並分析當事者的心態和處境。

    話說回來,荊軻不敢挑戰蓋聶,他大老遠跑去榆次幹什麼?《史記》明確說兩人是話不投機,荊軻就走了,怎麼能理解成荊軻不敢挑戰蓋聶?

    荊軻的確是不願做刺客的,他想做的是更大的事業,率軍出征,建功立業,但衛元君不理他,所以他心灰意冷,四處遊蕩,最後到了燕國。荊軻在浪遊過程中是一種什麼心態呢?《史記·刺客列傳》中有個細節,有助於我們理解,就是荊軻和高漸離在燕市上痛飲狂歌、空空度日,說白了,這就是兩個不得志的異常苦悶的年輕人。荊軻希望做大事,沒有機會。

    最終來的機會是做刺客,刺秦。荊軻本來不想去,但他說服了自己:刺客雖非大事業,刺秦終究是大事業。你看荊軻的個性,如果他不能說服自己,別人說的都沒用。地位、美女、財富,這些讓荊軻動心?他決定西去咸陽,就沒打算回來—-刺秦的難度他不知道?所以做了那麼多周密的安排,要人頭、要地圖、要匕首、要幫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當時的時代,誰都知道荊軻必死,白衣相送就是永訣。

    順便說一下,荊軻祖上在齊國,慶氏,是貴族之後,理解他時,不能與江湖人士等同視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對母親產生隔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