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地人

    即使在上一張專輯裡,劉惜君已經給了我們足夠、或者說太多的驚喜,《如我》這首單曲,依然出乎預料之外。

    因為《如我》這首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技術的升級,以及技巧層面的Plus,它更像是讓現在的劉惜君,達到了另一個高度,進入一個全新的時空。這個時空,不僅是此前的劉惜君本人,也沒有去過的,甚至可以說是市場層面競品型別的歌手,同樣從來沒有去過的領域。

    《如我》的詞曲、編曲及製作人郭頂,可以說是劉惜君音樂生涯最重要的幕後音樂人。換在一年多前,可能還需要重點推薦一下郭頂,但隨著他的專輯《飛行器的執行週期》入圍今年臺灣金曲獎,他作為唱作人的身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肯定。

    雖然在幾個重要獎項上,郭頂的專輯都以微弱的劣弱惜敗,但作為一個音樂人,能夠做出這張專輯,足以無憾。有的專輯即使得再多的獎,也註定被人遺忘;有的專輯即使沒有在當時得到更多的肯定,也會因為音樂被人銘記。郭頂顯然屬於後者。

    郭頂與劉惜君音樂生涯的同步性,不僅讓劉惜君在演唱郭頂的作品時,彼此能夠保證足夠音樂的默契。而這種默契,也讓劉惜君成為郭頂實現另一種音樂方向的支點,最終反向創作出自己的人聲,所不能到達之處的作品。這不僅僅是單純的量身定造,從藝術的角度來講,這就是交換靈魂啊!

    和《飛行器的執行週期》裡,大量復古七十年代的R&B –Rock不同,《如我》的文字首先已經決定了它是一首非常東方、非常禪意的作品。你以為在這裡一定可以聽到笛、簫和古琴這種典型的東方樂器?那你就完全錯了。

    事實上,在《如我》這首作品裡,郭頂用的技術邏輯,竟然是Alternative R&B的氛圍營造,後一段甚至還引入了一些Trap的倍速Hi-Hats,完全是用當代最頂尖和潮流的技術,來解構“如我”這樣的東方哲學。

    和郭頂用實實在在的西洋技術,來解構東方禪意近似,劉惜君在《如我》這首歌曲中的處理,同樣不像有些音樂人玩東方音樂時,喜歡故弄玄虛,那其實是另一種層面的做作,具體就不點名了。

    最明顯的就是劉惜君在演唱“雨”、“樹”、“我”、“樂”這些尾字時,並沒有借用一些鼻音、甩音的技巧,慣例性的進行裝飾虛化,以營造出一種Teana的效果。即使在這樣的尾音處,劉惜君依然是有力度、有細節、有延伸的。這樣的演繹,也讓人聲始終成為音樂的一個重要支點,無論何處都能立得足。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劉惜君在這首歌曲裡,也打破了傳統三段式歌曲那種遞進式的層次,起起落落的起承轉合,虛虛實實、變幻莫測,對於音色輕重緩急的拿捏,精準到讓人感受不到精準的細節,因為整體的行雲流水和一氣呵成,早已經讓人忘了切分這樣的細節。

    有人在玩國際化,郭頂和劉惜君在《如我》這首歌曲裡,其實也有大量的國際化元素,但無論是創作和演唱,這首歌曲都稱得上無人替代化。它就是《如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 2 # 樹娃

    一直以為在《嗜睡症》中大膽玩轉的劉惜君已經是她新專輯風格的最高點,沒想到第二波主打《如我》的風格表現力比《嗜睡症》更甚之,歌曲的意境感,意味性顯得更為強烈,尤其是歌詞,16個如字在的貫穿,代表了一種境界,三言兩語根本無法一一說清楚。

    事實上,對於這種佛理濃郁的歌詞也不需要做太多旁註,本來在理解上就是因人而異,解釋多了反而顯得做作,“如我”也就變得不在自然。但是,也要佩服郭頂的創作力,那是要對《金剛經》有多透徹地理解與認識才能將這些佛偈變成自己的字句。

    同時也很佩服劉惜君在嘗試上的大膽,且不說《如我》的歌詞不好理解,就這種迷幻性的另類曲風,還真是不是誰能駕馭起來。聽劉惜君的表達,別有一番風味,她很注重聲音細節的呈現,特別是對於尾音的收放,有一種恰到好處的自然與深遠,如此一來在編曲的烘托下,她的聲音就新的格外的空靈,猶如Teana一般的美妙。配合這韻味十足的歌詞,她的演唱更是顯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而要說到《如果》與《嗜睡症》的關係,在表象上來感受,兩首歌各自獨立,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我》,也是夢的虛與實的交替,是夜和夢的延伸。甚至可以說在內容與意境上很好地承接了《嗜睡症》。這兩首歌到底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暫不得而知,但是把《嗜睡症》與《如我》放在一起聆聽就是一種承接與延續。這是讓人更期待劉惜君即將發表的全新專輯。

  • 3 # 三石一聲

    萬萬沒想到,劉惜君的新歌會令人聽後,留下如癔症般的後遺症。

    先是鄭楠製作的《嗜睡症》在立冬時釋出。

    在《嗜睡症》引出劉惜君2017新專輯的影子之後,郭頂詞曲創作的《如我》又來,卻像是未必要叫醒聽者耳朵的初衷,繼續令人在昏昏沉沉的音樂氛圍中走進更深層的夢境。

    以目前曝光的《嗜睡症》和《如我》來推斷,會不會劉惜君的完整專輯會是一張仍舊唱情歌、但已把情歌的功效性劃分成為多層夢境的概念專輯?

    有人說經歷一場愛情,就像是做一場夢,越深眠,越深愛,毫無防備狀態的睡眠,和毫無防備狀態的心理,都容易被外界侵入。

    如是愛情,或者傷害,所以情感的結束方式也是變得難以捉摸,只是過程都是愉快的,令人如嗜睡一般貪戀著。

    郭頂創作的《如我》在《嗜睡症》之後釋出,一邊用16個“如”字開頭的句式,在文字層面整齊劃一地催眠聽者的意念感官,一邊還在禪意十足的編曲襯底中,加入過電處理的人聲吟唱,與劉惜君的演唱語態交響,真真假假之間的vocal氣場,非常令人著迷。

    在大範疇內,《如我》充滿了實驗電子的意味,編曲中虛擬樂器佔據了極大比例,節拍合成器的擊打不具侵略性,而是更似舒服地在給耳朵做催眠般的進擊。

    你或在音樂中強打精神思考自我,或在劉惜君綿軟的歌唱中睡意朦朧意識昏沉,《如我》的Dream-Pop氣場都強大到令人難以抗拒,再三聽罷,喻為一件音樂藝術品亦不為過。

    音樂做到如此高度,或許忽略掉劉惜君的外形優勢,未免遺憾。

    劉惜君自出道以來,就一直很難令人忽視她楚楚動人的外形部分。

    但今年她除了在音樂上以《嗜睡症》和《如我》徹頭徹尾地改變了風格之外,在視覺上,也完全不見了她的樣子。

    兩首單曲封面都用黑白色系的畫作呈現,令人更能在她的容貌之外,關注到音樂本身,劉惜君可塑性極高演唱能力得到了更純粹的一次展示。

    但其實,三石一直以為劉惜君一雙會帶著惺忪睡意的雙眼,才是這次和音樂內容及概念最貼合的一次。

    劉惜君眼睛很大,卻沒有侵略性和距離感,使得見到她的人,會很容易因為她的外形而想更多瞭解她,或是她的音樂。

    《嗜睡症》和《如我》都構築起了一個龐大的音樂夢境入口,是以音樂內容最為接近劉惜君外形特色的一次,在#人設#成為行走樂壇關鍵字的年代,劉惜君2017的新專輯不打算站著唱著與人對話,而是編織情感夢境,躺下夢囈發聲,也是玩出了新一派的音樂人設。

    那現在或許就先期待,接下來會曝光的作品,可以延續這樣絕美的音樂夢境,是最正經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生二胎了,怎麼安撫想要弟弟妹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