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鹿舟楫

    所謂海權(sea power),是指沿海國家依託以海上軍事力量(海軍力量及艦載空中力量)形成的霸權。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英國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向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轉型並迅速發展的歷史時期,而這一時期,恰是英國形成重視或保證對海權的資源投入的關鍵時期。英國被稱為“海權帝國”,既與英倫三島的歷史地理條件密不可分,也與當時政府的重視與投入密不可分。

    在英國遠東殖民海域航行的Centurion“百人隊長號”。該艦是1889年皇家海軍大擴軍計劃的產物,曾入中國長江航行。

    兩次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並協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曾於19世紀中期擔任英國首相的巴麥尊(Lord Palmerston)就說過:

    "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Lord Palmerston

    英格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奉行利益至上準則的英國,在制定安全戰略三原則時,有兩條都需“海權”來保障——

    1. 維持一支比可能聯合起來的敵人更強大的海軍。就是說沒有任何一支海軍,或幾支聯合起來的海軍能從英國手中奪走海權,特別是英倫諸島附近的海權。

    2. 維持低地國家的獨立。即敵對力量不能控制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歐洲海岸線。

    3. 維持歐洲的力量均衡。即不由單一力量控制歐洲大陸。

    英國19世紀殖民地圖

    因此,對於英國而言,“海權”本身既成為絕對霸權的組成部分,也超越其屬性,成為服務其整體國家戰略的重要工具。這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等早期或暫時取得海權的國家,在戰略高度上所不能企及的。

    英國之所以能建立並維持長達兩百多年的“海權帝國”,其原因大致如下:

    A. “海盜黑歷史”的誘惑:從海上劫掠中獲益的歷史慣性,促使英國政府更早地重視海權。從“維京時代”的海盜開始,英格蘭島、蘇格蘭、愛爾蘭島附近海域便是海盜時常出沒的區域。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代,新興貴族、大商人都成為了海盜團伙的“特殊成員”,而政府尤更甚,縱容甚至組織海盜劫掠西北歐地區的航船,而其中的搶得的大部分財產便作為政府收入納入國庫。在英國政府看來,海洋是政府的一大“金庫”,而加強海洋上的軍事力量是政府保障這一財政收入的必要手段。久而久之,一種要求政府加強海洋力量的輿論勢力,成為了政府推行相關政策時的行政自覺和思想前提。

    B.“均勢制衡”的得心應手:應對Continental戰爭威脅和延續“均勢”政策的政治傳統,要求英國必須以海權拓寬生存空間,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靠海吃海的天然習慣除了養成“海盜”傳統以外,也使得英國的資源輸入限於被動。而獲取資源的方式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便是對外部資源的暴力掠奪。一支強有力的海軍是確保島國對外擴張的最為基礎的條件。對海權資源的投入是政府對外掠取財富的必要之支出。從地理上講,英國海岸線曲折而多良港,適宜發展海軍;而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北海構成了島陸之間的自然隔離,與Continental國家的距離使英國避開了歐洲大陸諸多的紛爭。但潛在的戰爭威脅也在海洋上醞釀,法國、德國都是對英國大陸的潛在威脅。海上交通並不發達的近代,海軍對侵略者的反擊往往比陸軍更有效率、更能成功。同時,奉行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更加需要利用強大的海軍和附配而上的陸軍,作為震懾力量來牽制Continental的軍事格局,從而影響政治格局。

    C.殖民拓展的現實需要:加強並控制同海外殖民地的關係,與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資源。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西歐各國紛紛走上海外殖民的道路,英國的海上交通地位優勢更加明顯。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相繼建立發展,英國和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遙遠距離,以及它們之間的分散態勢,要求海軍起到聯絡溝通、傳遞資訊、維護統治的作用。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海軍用來保衛殖民地、貿易交易的海上航線安全首要條件,是維持聯結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生命線所必須的。面對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競爭,海軍的發展也受到了與之利益相關的統治階級的重視。與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都與之進行過角逐海上霸權的戰爭。

    D. 雄厚的財力及技術支援:產業革命和“光榮革命”的完成,確保了先進技術對海軍力量的支援和政府對海軍的持續投入。產業革命的相關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海軍的革新和成長。蒸汽機的發明使得英國帆船作為戰船的歷史打下了一個句號。英國作為首先採取這一軍事技術的國家,海軍的實力開始遠遠超出了歐洲其他強國。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至1689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重商主義”思潮在英國得到了加強和進一步的蔓延,海外殖民、海外淘金已經成為了英國商人的共識,政府無可爭辯地要為他們的支持者——資產階級提供後盾保護。海運發展之下的海軍力量的發展,也是並行不悖的事情。

  • 2 # 史小堂

    海權,就是海上權力。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是“國家主權”概念自然延伸。但這種權力的範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臺,一個新的時代。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海權即憑藉海洋或者透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要知道,英國最初也是陸權國家。在英國七國時代結束、諾曼征服之後,英國(或許應該叫英格蘭)一直都對歐洲大陸有著強大的征服慾望: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就是英國角逐歐洲大陸霸權的第一步,雖然說打了116年最後連在歐洲大陸的據點全丟了(真正的褲衩都不剩),這個時候英格蘭就意識到,對於歐洲大陸他們是沒什麼辦法了,既然如此那麼就轉變發展思路,向著無盡的大洋開拓未來。

    雖然說,在歷史上,開拓海洋的先鋒是西班牙、葡萄牙,但是由於他們並沒有將所得的資本化為生產力進行再生產,很快就被英國、荷蘭、法國所超越,荷蘭在成為“海上馬車伕”之後幾個世紀逐漸衰弱,而法國也因為陷入歐洲大陸的權力角逐而在海權上面力不從心。

    英國透過“大陸均勢”將歐洲各國拖入“動態平衡”當中,而自己依靠工業革命迅速崛起,綜合國力迅速攀升到全歐的第一,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透過對外不公平貿易、剝削殖民地人民、授權海盜打擊敵對國家航行等手段,英國成功將經濟甩開歐洲一大截。而當英國的經濟依靠海外殖民地維持的時候,如何保護這些經濟也成了一個問題,英國自古以來的海軍也藉此迅速發展,英國將海權也牢牢掌握在手裡。

    關於大陸均勢的由來,本人有一篇文章有詳細講到:https://www.toutiao.com/i6804782615971758605/

  • 3 # 蘑菇雅說

    不請自來,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知道曾經的一段時間大不列顛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是指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見不到太陽的落下,但是它又是怎樣成長為海權帝國的呢?

    航海時代成就夢想

    “日不落帝國”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對東方財富已久的覬覦,加上當時已有貿易路線受阻、政局動盪、經濟蕭條、航海技術提高等因素,刺激了歐洲人開拓新航線的渴望,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伴隨著大航海時代而來的是帝國主義的殖民與掠奪,新大陸的發現使領土擴張成為可能。歐洲總共不過跨越了5個時區,美洲的發現,使世界向西拓展了約10個時區的領土。

    1522年9月8日,麥哲倫的航隊中僅存的“維多利亞”號完成環球航行後返抵西班牙,成功地找到了穿過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峽,打開了帝國殖民太平洋之路,從此全球擴張更是變成了可能。

    得海權得世界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終成“日不落”

    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勝利的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取得勝利,威名遠揚,此時的英國已經取得了無可爭辯的霸權,成為了全球警察,開啟了“不列顛治世”時代。經過了多年的殖民與征服,1921年,英國已經擁有約佔當時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4到5億)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的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是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大英帝國的領土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新加坡、香港以及無數島嶼,遍及24個時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老來不死是為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