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宇劇場版
-
2 # 子由拍案驚奇
元代的汪大淵算不上是一位職業Nautilus,但是,他還這算得上是一位旅行家。
在中國的宋元時期,海上貿易進行的風生水起,最初之時,從中國前往印度,是使用中國船隻,可是,再往西方諸國,就需要換乘大食人的船隻了,及至到了元代,已經不用再換乘阿拉伯人的船隻,中國船隻直接就可以開往西方國家。
那麼,“元代的汪大淵真的到過澳洲和剛果盆地嗎?”
學過世界地理的我們知道,世界之上,五大洲緊密相連,南極洲不在其列,而大洋洲呢?更是單獨在南半球。
在大洋洲,最大的國家就是澳洲。
就在公元十四世紀三四十年代,具體地說,就是在公元1328年到公元1339年期間,元朝福建泉州人汪大淵隨著中國的商船兩次遠遊列國,到達了北非、東非等12個非洲國家,並且真就到了遙遠的大洋洲,更是直接接觸了這些當地的原住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大淵結束他的航海旅行之後,回到了家鄉泉州,他對於自己兩次遠航外夷的經歷感到十分珍貴,於是,就決定把這些所到之處的各個國家、地區的風土民情、奇聞異事等稽錄成章,寫成《島夷志》一書。
而當時元朝泉州路的長官有感於其所管轄的泉州地區海運發達,又事涉外洋,“諸蕃輻輳,不能無記”,看到汪大淵所撰寫的《島夷志》一書之後,極其欣賞,決定將汪大淵的這本書收錄到官方的《泉州路清源續志》一書當中,足見汪大淵這本書在當時所引起的不小反響。
再後來,汪大淵也曾經對這本書重新進行編纂,書名也改成《島夷志略》,這本書一直流傳到明朝時期,嗣後,就再無痕跡可考。
有些外華人對於汪大淵到過澳洲持否定態度。而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一書當中,對地處大洋洲上的澳洲做了極其細緻的描述,當時的元朝稱呼澳洲為囉嗦斯,福建泉州來往於這一代的水手們則稱呼當時的澳洲為絕島,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地方已經就是地球的最末端。
汪大淵對於絕島之地做了細緻的描述,且對於當地的土著民族做了繪聲繪色詳細的記述,不但如此,還對於當地的一些特色動物一一記載。
等到17世紀,歐洲人到了這裡,開始大篇幅的對此進行描述,他們認為,是他們第一次發現了這塊土地。
無論如何,汪大淵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旅行生涯是奇妙而有意義的,而他的《島夷志略》一書,更是對當時的人們認識世界並最終走向世界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
3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文史知識局# #最暖團圓年#
我是情義無價,回答問題。
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江西南昌市青雲譜施堯村汪家壟人,是元代著名的Nautilus,曾多次遠航,到過西方多個國家,有“ 東方的馬可·波羅”之稱。
一、名字與命運關係,有點玄乎。
宋朝以來,江西人才輩出,湧現出了王安石、朱熹和文天祥等一批大文豪,民間辦學也積極,書院數量幾乎佔到了全國一半。他們在元代以後的教育風氣仍然很火,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他影響很大。
汪大淵,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瞭解未知的東西,父母非常喜歡他,被寄予了家庭厚望。他的名字,“大淵”是大海的意思。
中國自古就有“姓名學”之說,一個人的名字,就代表著他的命運。冥冥之中,一切如汪大淵父母期望。他長大後就跨海過洋,遨遊世界,成了一名Nautilus,還寫了一本關於航海的鉅著《島夷志略》。
二、幼年勤奮讀書,愛好自然地理知識,樹立了遠大理想。
他對《史記》裡的《貨殖列傳》百讀不厭,能夠對文章中表述的中國南北不同的地理、自然、物產、商業等情況熟記於心,經常一個人沉浸於書本上的神遊,而遊歷於江河湖海之中。
他還收集的《嶺外代答》和《諸蕃志》這兩本海外地理遊記,深深地吸引了他,也在他內心種下了藍色的種子。
三、追求夢想,開啟航海之旅,完成航海著作。
1330年,20歲的汪大淵,來到當時中國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福建泉州。
在這裡,港口裡各種膚色語言的人,琳琅滿目的中外商品,及世界各地大小般只吸引著他。特別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講述的世界風土人情,更是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
最終,他忍耐不住自己渴望遨遊世界的心,就搭著泉州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出海了,一直到1334年才返回泉州,整個航程近四年時間。
這次航行,他們從泉州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又橫渡了地中海,來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折向南直到莫三鼻克,再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再到澳洲,從澳洲又到了加里曼丹島,又經過菲律賓群島,最終返回了泉州港。
1337 年,他又第二次從泉州出航,遊歷南洋群島,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莫三鼻克海峽及澳洲各地,兩年後才返回泉州。
在第二次遠航回國後,他就開始了編寫《島夷志略》的工作。他把兩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國社會經濟、奇風異俗記錄成文章,作為資料儲存,並在南昌刊印發行。這本書,為世界的航海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經驗。
總結:
回覆列表
說東南亞人和大洋洲的關係就不得不先說說“海島東南亞”這個概念
像馬來印尼這種地方一般被稱作“海島東南亞”。
首先,在海島東南亞,一個所謂“國家”其實大部分力量集中於某一個重要的港市,比如馬六甲王國的大量人口主要都集中作為王國中心的馬六甲市區裡,裡面的人口主要是為王室以及各種外國貿易服務,剩下的人口才分佈在人煙稀少的腹地,為港市提供生存資源。
也就是說,即使是像滿者伯夷這樣的海島“帝國”,本質上也不過是以一個較強勢的港市為中心,透過對外征服和類似朝貢的體系將其他零星分佈的港市附庸來組成的實體,難以組成統一的力量去進行海外開拓,就這些港市本身來說,也沒有迫切的需要去尋找新的殖民地
其次,這種港市國家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大量依賴於與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以及中國等地的外國商人的貿易。一個地方只有擁有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以及能夠吸引外國商人趨之若鶩的物產,才能因其貿易價值而獲得存在感,比如很靠近澳洲和新幾內亞島的帝汶和班達島,都因分別有各自的名產(檀木和丁香)而被納入周邊統治者的視線範圍。
那麼古代的馬來人到底有沒有對澳洲的北領地進行過探航呢?答案是極有可能。因為已經有這方面的考古證據
2009年來自澳洲不同大學的專家成立的考古研究小組在對澳洲北部的西阿荷姆地一處包含大量壁畫的原住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後,意外發現其中一幅最為古老的壁畫,根據碳同位素的年代測定大概在1517年-1664年間,最有可能的是在1577年左右。這個重大考古發現至少可以揭示兩點點:1. 當地的約隆古部族使用蜜蠟進行壁畫創作的歷史已經可以追溯到至少16世紀早期; 2.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壁畫上所描繪的馬卡薩傳統海船Prau的形象,暗示著東南亞商人在澳洲北部的活動最早也可追溯到16世紀;也就是說,在大航海時代,因為東南亞地區貿易活動的進一步繁榮,已有零星的馬卡薩或布吉斯商人為了尋找海味、檀香木、珍珠以及玳瑁甲等商品而來到澳洲北領地。但應該跟17世紀航行到此的荷蘭人一樣,在當時沒有發現特別值得開闢貿易據點的價值,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有一點必須說的是,這個地方在後來還真的被挖掘出了一個能夠帶來巨大貿易利潤的特產。那就是著名的馬卡薩商人與達爾文的澳洲土著之間的海參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