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田劍影

    慣用繁體字的港臺澳人肯定不識大陸的簡體字,尤其是第二次文字改革的更加簡寫的字,唯一的辦法就是溜句子,順語意。一篇文章一句話有三五字是簡體字剩餘的是繁體字,把這句話完整地讀下來,就能知道簡體字了。相反一篇繁體字的文章,把一句話順讀下來也能識別繁體字。如果港臺澳人從手機軟體下載簡繁體字對照表,相信很輕鬆地識別簡體字,同樣,想學繁體字也可參照簡繁體字對照表了,就能學會繁體字了。

  • 2 # 吳季玄

    文獻專業,經常做文獻整理工作。

    同時也寫舊體詩,圈子內文字交流也多用正字。算是慣用繁體字的人吧。

    怎麼看待繁體字,分幾個範疇。

    一、古代文學、古典文獻、中國古代史等領域的原典書籍,應該優先使用繁體字,至少保證繁簡併行。否則,不僅不能保證文獻的準確性,還造成閱讀干擾。

    有人肯定會疑惑,簡體字好認,繁體字難認這是現代人普遍情況,古籍使用簡體字怎麼還會有閱讀干擾?這就涉及到簡體字的合併問題。

    比如蘇詩「青山一髮是中原」,簡體字這麼寫出來,你就要考慮這個「發」是「出發」的發,還是「頭髪」的髪。

    再比如還是這個「發」字,在蘇詞《念奴嬌》中,「雄姿英發」和「早生華髮」,兩個「發」都在韻腳,而古詩詞大多是不允許一個字重複押韻的。所以就造成了某些問答網站上,有人質疑東坡押韻問題,還當成他「不講音律」的佐證。實際上「發」和「髪」是再清晰不過的兩字。

    二、篆刻、書法行業,繁體字也有優勢。因為大量的書帖,字形結構,都是以繁體字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書法家,篆刻家的成長不可能全無對古人的模擬。不過相對文史研究領域的追求嚴謹,藝術領域更加個人。所以只能說繁體字有優勢,而不能說「應該」使用繁體字。

    三、公共領域,必須使用簡體字。無論簡化字是否符合中華文化的承續,繁體字是否有恢復的必要,現在(絕大多數)華人的基礎教育都是建立在簡體字的基礎上。如果為了復古、雅化或是文化裝點,在公共領域使用繁體字,無疑會造成資訊傳輸成本增加,效率底下,人為地設定門檻,弊遠大於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攝照片時習慣於連拍模式或者多按幾下快門,這是好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