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不知
-
2 # 十三哥喂
關於楊貴妃沒死,而是逃到了日本一說,有也是傳說,也有附會的,但是都說不上研究。而楊貴妃和唐明皇之間也算不上愛情,最多是用著順手罷了,要不怎麼會有“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詩句呢?若是愛的要死要活,應該孔雀東南飛才對啊。
所以楊貴妃的死,恰恰證明了帝王所謂愛情的虛偽性,這就夠了,即便是楊貴妃逃到了日本,這一段天寶年間的軼事也是到了頭了。
不過類似的傳說到也不單單是楊貴妃逃到了日本,也有傳說徐福也是到了日本,最離譜的是武大郎其實也沒死,而是逃到了日本,還做了天皇,日本國旗就是燒餅模子印的,而且因為武大郎的緣故,日本人都長不高……
這些傳說您信嗎?聽過看過,呵呵一笑也就過去了。
不過在歷史上,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在國內犯了事的,闖下滔天大禍的人,日本確實是個很好的避禍處,逃過去的人到也不少,逃過去後就地生根,開枝散葉的人也是有的,可能這些就是某些人的“研究依據吧。
-
3 # 探尋歷史者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倖免於難,她最終又去翻開史料,有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傳奇女子楊玉環。在大唐悠長的歷史程序中,楊玉環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她的父親是楊玄琰,她容貌絕色,通音律,擅歌舞。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妻子,楊貴妃出生的時候唐玄宗就已經35歲了,楊玉環和李瑁成親時也才不過16歲過了三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非常傷心,沒有找到可以陪伴自己的女子。
這時,就有人給唐玄宗出主意了,有人就對唐玄宗說有個女子實在是貌美,可惜是您的兒媳婦,玄宗可不管這麼多,他正愁找不到滿意的人陪伴自己呢,於是他就召楊玉環進宮,此時楊玉環僅僅19歲,見面以後唐玄宗果真驚歎於楊玉環的美貌,於是唐玄宗就把自己的感情全放在楊玉環身上了,也不管兒子的感受,反正自己是心滿意足了。
唐玄宗如此寵愛楊玉環,後來還荒廢朝政,這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大臣們都說楊玉環是紅顏禍水。當唐玄宗帶楊玉環外出時,底下人的怨氣就爆發出來了,大家都說如果想要繼續前進就要唐玄宗把楊玉環處死,楊玉環深知眾人是容不下自己,於是也就死了一條心,同意自縊,楊玉環死後唐玄宗確實悲痛不已,日後天天思念陪伴自己的楊玉環。於是白居易寫出了《長恨歌》歌頌兩人的感情。
楊貴妃的生死之謎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
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楊貴妃真的沒有死,而是逃到日本了嗎?其實,楊貴妃的墳墓真的出現在遙遠的日本,這裡面還有個相當耐人尋味的傳說。
位於日本山口縣油谷町的二尊院,院內有楊貴妃的墳墓,並藏有兩本古文書記載著當地關於楊貴妃的傳說,內容是這樣的:
唐天寶15年7月,一艘空艫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島西側的唐渡口,這艘船似乎漂流了很久,而船上有位氣質出眾的美女躺著,隨侍在側的侍女表示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愛妃楊貴妃。原本因為安祿山之亂而要被處死,但皇帝不忍心而命令近衛隊長秘密地做了手腳,讓楊貴妃坐船逃走,因而漂流到這裡。
之後,救了楊貴妃的當地居民細心照料楊貴妃,但還是回天乏術。當地人將她葬在可看見海的久津丘上,而這個墳墓就是位於當今二尊院內的五輪塔。由於當地相傳參拜楊貴妃墓可“心想事成”,因此相當多的信眾就此聚集。另一方面,唐玄宗在某一天晚上夢到楊貴妃,告訴他:“我漂流到了日本。”
玄宗相信了這個夢,立刻派遣白馬將軍陳安前往日本,為了憑弔楊貴妃的靈,還帶了兩尊佛像,即阿彌陀佛與釋迦如來。但是日本這麼大,陳安也不知道到哪去找楊貴妃,因此將兩尊佛像留在京都的清涼寺就回國了。不久之後,日本朝廷得到了楊貴妃墓在長門(今山口縣)久津天請寺的訊息,就立即將兩尊佛像移到天請寺,日本朝廷賜名該寺叫做“二尊院”,這就是今天二尊院的由來。
目前日本的二尊院內,除了有楊貴妃的墳墓以外,還有一尊白色的楊貴妃像,院內還種植著30株原產於中國山東省、楊貴妃最愛吃的肥城桃。二尊院所在的油谷町也被稱為“楊貴妃之裡”,如果傳說屬實,相信這是楊貴妃為細心看護她的人們,所留下最後的謝禮吧?
結語說楊玉環沒死實在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日本很推崇白居易,不少人讀過《長恨歌》,他們不接受楊玉環的死,於是就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去美化罷了。
-
4 # 日日悅讀
在中國古代,男子在社會當中佔據主導地位,很多的女子都是下場悲慘,但是也有不少女子在中國古代名流百世,比如楊貴妃,武則天等等。楊貴妃作為古代四美之一,其一生可以說非常傳奇,這個女子到底有多美呢?連當時的大詩人李白都是毫不吝嗇的誇讚她的容貌天下無雙,可見這個女人真的十分的漂亮。
而在華人普遍的認知當中,楊貴妃也是一個禍水,讓李隆基不務正業,最終葬送了唐朝江山。所以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貴妃也在馬嵬坡被人強行賜死,結束了其精彩的一生。但是關於楊貴妃的死亡真相卻一直是個爭議的話題,因為楊貴妃死後,她的屍首完全找不到,所以有很多人就猜測楊貴妃當時並沒有死在馬嵬坡。
在日本山口縣坐落著一座“楊貴妃墓地”,石碑上刻著楊貴妃字樣,看起來好像的確是其墓地無疑,而日本學者渡邊龍策曾寫過一本名叫《楊玉環復活秘史》的書,他指出,楊貴妃其實當時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東渡到了日本,不僅如此,楊貴妃在這裡還成了家,並且生了孩子,這一說法頓時引發各大爭議。
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贊成的一方則言,當時楊貴妃死的太過蹊蹺,為何屍體沒有被找到就是因為楊貴妃根本沒有死。那麼若是這個說法成立,楊貴妃是如何逃出生天去了日本的呢?此人也給出瞭解釋:當時死去的人其實是穿著楊貴妃衣服的侍女,而當時楊貴妃死時並沒有任何人在場,之後為了防止事情敗露 ,於是將侍女的屍體藏了起來。
而反對的一方則言,如果楊貴妃沒有死,並且去了日本,還生了孩子最終葬到了日本,那麼楊貴妃的墓地中肯定有蛛絲馬跡,但是對於開啟墓地這件事情,日本方面卻嚴詞拒絕,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推測是有問題的。但是仔細想一想,楊貴妃就算逃出生天,去了日本,那個時候的楊貴妃已經是年紀不小了,誰會看上一個落難的中年婦女,並且生下孩子?更不用說楊貴妃在唐多年,一直都沒有孩子,去了日本之後就懷孕,且生下了孩子,這是說不通的。
而對於這個推測,很多人都是抱著新奇的態度去對待,畢竟沒有絕對的鐵證,證明楊貴妃到底是死在了馬嵬坡,還是沒有死僥倖存活了下來。對此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回覆列表
打破零回覆,歷史記載,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兵鋒直指長安。次年(756年),楊貴妃隨唐玄宗逃亡蜀中,途經馬嵬驛,以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隨後,譁變禁軍士兵認為楊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皆因楊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於是包圍唐玄宗住處,要求處死楊貴妃;為求自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說,不得已,含恨賜死楊貴妃。
不管《新唐書》,《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記載的大致相同,再者當時情況危急,加之參與譁變的禁軍很多都是唐玄宗的親隨,想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放走楊貴妃或假死不太可能,足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至於逃到日本,多半是有些人希望楊貴妃有個好結局或故事情節的需要吧。
要說有爭議的話,楊貴妃被賜死的方式倒是有爭議,主流記載是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一些唐詩中描述是死於亂軍之中,還有說法她是吞金而死的。
一切紛爭早已化成塵埃埋入地下,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已成經典,讓後人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