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兩漢時期的儒家都是人手一把劍,劍不離手,每個人都會一些功夫,但到後期的儒家就變成了只文不武,好多人都對發生此變化的朝待一直爭論不休?
13
回覆列表
  • 1 # 我派美女去巡山

    唐代吧。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也是由此開始,漢族的民族性也開始由陽剛向陰柔轉變。宋代崇文抑武,使這種轉變終於完成,到了明代終於走到了極端,當然皇權也達到了最峰。在這種風氣影響下,文弱幾乎成了讀書人標配,跟兩漢時期那種陽剛、進取、豪邁截然相反。

  • 2 # 最是人間留不住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

    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

    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

    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說到兩漢,不得不說董仲舒的,漢武時期

    董仲舒作《天人三冊》,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這是國家體系的推行。

    而道家,陰陽家,甚至縱橫家,多遊俠而任性,思想的融合,讓儒生相容幷蓄。

    兩漢期間,以分封制,國家雖大一統,仍然處於國中國之類。

    門閥,豪族比比皆是,儒生佩劍一是自強,二是見義.

    此時,官員選撥是以舉孝廉,並不是科舉制。

    儒生只為道德義氣,心中追求。

    從隋唐開始科舉制,文武分流,武將練其兵,文臣治天下

    選撥官員的轉變,讓儒家更立體化.

    此時的儒家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首要覺悟。

    唐初之後,朝代更迭,都是集中大一統,而儒家更是配合統治者

    管理天下,後期的儒門漸漸的涵蓋了更多的體系。從此變成完整。

    科舉進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所以,只是時代的變化,主流的更迭,心學的王陽明,以及很多的一代儒將都是文武雙全。

    並沒有什麼只文不武。環境能催生所有變化。

  • 3 # 清楓閣

    其實本人覺得剛開始儒家還是尚武的,春秋戰國,時代混亂,一般名士都會佩劍表示自己身份,二來周遊列國,傍身之用。而且當時儒家弟子都有習武的風氣。至於在哪裡改變了呢?我覺得是宋代,原因如下,首先是大環境,唐末之前,各代對外族防禦與進攻都是積極狀態,沒吃大虧。自從五代十國,漢族幾乎被滅族,宋朝建立,對遼,對金,對西夏,對蒙作戰大都是處於弱勢,通常是委屈求全。國家為了更好的管理,對應科舉入仕,以文化課為主,那麼武學就被放棄,加上程朱理學影響,後期文人,大都被扣上了一個文弱書生的帽子。

  • 4 # 心向青山

    宋朝之前,朝臣可以“出將入相”,文武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比如李靖、李績這些大唐名將同樣也是宰相。

    從宋朝開始,趙匡胤鑑於唐後期藩鎮割據,武將權力太大,遂矯枉過正,以文抑武,用文臣壓制武將。從此中國進入文官社會,文武殊途。軍隊的最高長官都是文臣,明清都是如此。武官品級再高都要受同級甚至下級文臣節制。

  • 5 # 吳山星雲

    應該說儒家一直都是文武合一的,君子六藝裡就有射和御講課,如果說什麼時候重文輕武,應該是宋朝了,宋太祖為了不蹈覆轍,定下了重文輕武的路子,東華唱名的典故更是讓文人放棄了修武的思想。

  • 6 # 狐狸晨曦

    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持續近二百年,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國,數十年兵亂,殺得中原大地星月無光。所經之地雞犬不留,將死屍醃製當軍糧,在各家軍閥都司空見慣,當時情形近乎人間地獄。因此當劫後餘生的人們,在初生的大宋王朝,制定新帝國制度時,便一味矯枉過正。

    宋初從晚唐與五代兵亂汲取的教訓便是,「一千個文官貪汙對國家對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將割據一方,起兵造反。」

    所以與其讓武將擅開邊功,去拓展中樞力所不及的漠北、西域等大片邊地,讓他們有理由不受操控割據一方,倒不如收束內斂,壓制武將,先將中原漢地的基本盤,如當時開發度不足的兩湖、嶺南、福建等地,好好開發完全。這在當時不止是趙宋皇帝的私心,更是整個統治集團的普遍共識。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兄弟,以數十年之功徐徐圖之,終於解決了中唐以後持續數百年、困擾無數明君良臣的藩鎮驕兵難題,並確立了獨步當時世界、影響後世千年的文官政府體制。

    宋太祖:趙匡胤

    歷代帝王身體力行倡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官僚士人主導輿論時評,稱唯有「東華門唱名金明池賜宴」的進士們方才算得上“好男兒”,以百年光陰終實現了以文馭武、士大夫與天子共天下之道。

    文官政府原本無錯,令國家再無武將割據反逆之禍,卻也終究導致了重文輕武的弊端,到了幾百年後的明朝末期,更進一步走向了文貴武賤的極端。

    大明初年,中山王徐達尚可位兼將相,而從宣德時,明宣宗和“三楊”以翦除漢王餘黨為由,大規模清洗軍隊中堅武官;正統初年,三朝元老託孤重臣、英國公張輔,被排斥朝政之外,更遭持續打壓欺凌,甚至被太監喜寧打死家人孕婦都只能忍氣吞聲,武官地位愈發低賤就是不可逆大勢了。

    明朝名將,英國公:張輔

    戚繼光戚大帥驅逐倭寇,鎮守塞北,功冠南北,位極武臣,卻不得不在首輔張居正面前自稱“門下走狗”!如此荒唐世道,於男兒豪情是何等折辱?以戚帥大功一生不得封爵,更彰顯晚明體制的荒謬。

    薊州總兵:戚繼光

    寧錦之戰,明軍頓挫滿清皇太極兵峰,前線主帥不過官升一級,反倒是京師的魏忠賢及其黨羽,人人以此戰之功加官進爵,廕襲子孫,不下百人,九千歲的從孫還在吃奶,竟也因此推恩得了個伯爵。

    東廠提督太監:魏忠賢

    自軒轅黃帝篳路藍縷建我神州,秦皇漢武拓土開疆確立一統,三千年來華夏軍人還從未如這般卑微如斯。豈不知縱然國家何等繁華富庶,為四海獵國仰望,若無堅甲利劍捍衛,又濟得什麼用場?

    帝皇們只為了一家一姓之私,官僚們只為了集團一己之利,便對武人防微杜漸、竭力打壓。而武官們一邊卑躬屈膝逢迎,一邊便反過來欺凌麾下士卒,恨不得喝盡最後一滴兵血。

    華夏英傑的尚武進取之風,漢家男兒的剛健血氣,都因此被摧折得元氣凋喪,壓制得不絕如縷……讓煌煌天朝再無武備,終於赤手空拳淪入異族鐵騎的血海;

    文官視武將如草芥,則武將亦視文官如寇仇,這也是當時大明朝無人能根治的惡疾了,又焉能指望一群承平時節被文臣奴役如僕隸的武臣,國難關頭反而各個都能毫無私念、盡忠報國?

    滿清入關以後,無數武將倒戈易幟,為虎作倀,自然是他們毫無氣節,也未必不是積怨已久,事出有因。而同時這些人確實是其後南明政權所剩無幾的忠臣義士們,直接面對的最兇惡敵人,是為罪無可赦。

    只可惜最終徒然苦了天下百姓,被滿清異族屠城盈野,人口損失數千萬計,更讓我華夏文明就此停滯不前數百年,錯過近代化和工業化的良機,因而被歐美文明後來居上捷足先登,佔據全球主流文化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用了三角架,相機的防抖開關是否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