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寧愛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是啊,這麼多老百姓為什麼要跟著劉備跑呢?

    一般都認為原因有兩點:一、劉備非常仁義,老百姓不捨,所以跟隨劉備。二、曹操殘暴,可能會屠城,老百姓害怕,所以跟著劉備跑。

    老百姓為什麼跟著劉備跑

    古代時一般都是難以生存百姓才會大規模遷移,比如戰爭動亂或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荊州從初平三年(192年)孫堅被黃祖射殺後,基本上就再無大的戰事。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已經是過去了16年。這16年裡百姓生活安穩,怎麼現在戰亂還沒發生就舉家遷移了呢?

    有人說曹操有屠城的記錄,百姓害怕才跑。曹操是有屠城的記錄,那是攻打徐州陶謙為父報仇的時候。可曹操和荊州無怨無仇,他又怎麼會屠荊州呢。而且當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荊州等於是曹操的地盤,百姓是曹操的子民了,曹操還有什麼理由去屠城。

    三國時一般兩種情況下才會有屠城,一是有仇,二是舉城堅守。荊州和曹操無仇,曹操尚未攻到,也就無堅守,所以,說曹操要屠城的理由是不成立的。而且所謂的屠城,並不是盡殺百姓,殺的其實都是兵卒。

    因為劉備的仁義嗎?仁義不能當飯吃。既然曹操不會屠城了,百姓生活好好的,還跟著你劉備去顛沛流離幹嘛。既然百姓不需要跑,那為什麼又會有這麼多百姓跟著劉備呢?

    老百姓是自願跟著劉備跑嗎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

    這裡注意兩個字“”和“”,這裡的“將”是統率、率領的意思,“眾”就是劉備手下的兵卒和百姓了。在《三國志》裡,這個“將”字經常出現,但都是將兵將卒,只有這裡是將眾。

    《三國志·先主傳》“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同樣是先主傳裡,這些都是將步騎 、將兵、將本兵、將精騎、將步卒。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孔衍漢魏春秋曰:“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

    這裡的將和上面的將其眾去是一樣的,既然想到將荊州吏士,那百姓會不會也是劫將而去的呢?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如果百姓是自願跟隨,以行軍的速度,百姓根本就跟不上。劉備當時需要速行佔據江陵,但因為百姓是他帶出來的,所以他才不忍棄百姓而去。那劉備帶這些百姓走有什麼用呢?劉備也說了,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有了這十萬百姓,無論到了哪一郡哪一城,發展起來都是不得了的。三國當時的人口本來就少,無論是兵源還是糧食供應,都需要大量的百姓。

    《三國志·和洽傳》記載:“太祖克張魯,洽陳便宜以時拔軍徙民,可省置守之費,太祖未納,其後竟徙民棄漢中。”

    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曹操親征而劉備拒險不戰,曹操無奈,盡徙漢中居民,而棄漢中之地。所以,劉備也可能是棄樊城之地而盡徙樊城之民。

    曹操會殺百姓嗎

    如果百姓沒跑,因為劉琮已經投降,所以曹操是不會殺百姓的。但百姓跑在外面了,雖然不是自願,但曹軍也會大肆劫掠。所以,這十萬百姓如果好好的在家待著,是不會有事的。在戰亂時代,受苦的永遠都是百姓。

  • 2 # 華夏說歷史

    劉備"攜民渡江"一起逃跑,老百姓為何一起跟著劉備走,這個在三國演義中間被說成這是劉備仁義的一個具體的表現之一,其實這個和三國的軍戶體制有關係的,為何呢?

    第一,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各地軍閥割據時,他們手下的兵是按照一戶戶算的,就是啥意思呢,一個士兵當兵屬於一個大軍閥,這個士兵的家小都是屬於這個軍閥的,打仗的時候,兵敗了一起走,其實這個裡面有很多就是士兵的家屬,那不一起走,一家就分散了。劉備兵敗後的陣勢確實最大,拖著很多人一起走,終極原因也是因為劉備沒有穩固的革命基地,後來到了蜀國後,就沒有帶著百姓一起渡江的情況了。

    第二,曹操其實也是一樣的,但是他以鄴城為自己的軍事基地,士兵出去打仗,在鄴城留守的就是這些士兵的家屬,這些家屬就在鄴城附近屯田,搞農業建設,支援前線,曹軍大敗時,也是驚慌失措的逃回鄴城,重整旗鼓以後再出徵。

    第三,東吳也是差不多情況,他們軍隊打仗還隨時帶著大量的兵器工人,一旦打輸了,也是帶著這些非軍事人員一起跑路。不然這些資源流失就找不回來了。

  • 3 # 韶華傾夢

    曹軍南下荊州,劉備開始戰略性轉移,百姓自願跟隨劉軍渡江。而曹軍追上劉軍後,看到這些百姓,是不會射殺他們的。原因如下:

    其一,照葫蘆畫瓢。在曹操和袁紹打響官渡之戰之前,曹操還進行了對徐州的攻伐之戰,併成功的佔領徐州,而當時佔領徐州的劉備軍隊被曹軍打的七零八碎。劉備被迫率領殘軍逃跑,最後暫時歸附於袁紹麾下。

    在延津之戰時,曹操率領600人對陣6000多人的袁軍。當時的曹軍中有關羽,袁軍將領為文丑。兩軍對陣,袁軍開始逼近曹軍時,曹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途中丟棄大量的輜重,使得袁軍不得不減緩衝鋒的姿態,而後曹操又開始對決文丑,造就關羽臨陣斬文丑。

    其實造就袁軍失敗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百姓。當時曹操撤退命令下達時,很多百姓和輜重一齊被拋棄在路上,而百姓的混亂,使得袁軍錯過了進攻的機會,當時曹操的所作所為都被隨軍出行的劉備看在眼裡。

    故而,當聽到曹操南下荊州時,劉備就開始照葫蘆畫瓢,攜帶著百姓一起撤退。而後也證明這一策略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虎豹騎衝鋒追擊劉軍時,十多萬百姓一鬨而散,使得場面十分混亂,劉軍也趁機逃走。

    其二,屠城所帶的負面影響。在徐州戰役時,曹操為了報父之仇,下達屠城的命令,而這道命令,使得除曹操治下之外的百姓都十分慌張,一度害怕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曹操攻破。同時,再加上劉備,孫權這些諸侯的暗中宣傳,使得不明真相的百姓,認為曹操就是一個吃人的老虎。

    這樣長期下來,百姓自然心中就不認可曹操。所以曹軍南下的訊息再新野傳開後,這些百姓都十分害怕和恐慌,寧願拖家帶口的死在外邊,也不願被“曹軍所殺”。

    其三,人口就是資源。打戰,打的就是綜合實力,而綜合實力主要靠的就是——人口。在三國時代,每一時,每一秒,都可能爆發戰爭。而諸侯間相互攻伐,就是為了搶奪對方的百姓,從而充實自己的領土。

    因此,當曹軍南下追擊劉備時,看到這十萬多的人口,個人認為他們是不會擊殺的(當然除開那些反抗曹軍,以及在衝鋒路上不慎被殺的百姓)。況且,當時的荊州牧劉琮,以及蔡瑁等荊州世家大族已經投降了曹操。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跟隨劉備逃亡的百姓,在曹操接受荊州的那一刻起,就屬於曹操的了。故而,這時的曹操當然不可能殺掉他們。

    其四,劉備的“仁政”與體恤。劉備能在黃巾之亂中不斷髮展,到佔領新野,他的為人處世是有過人之處的。劉備與其他諸侯不同,他堅定維護他“仁愛”的人設。

    對待百姓,他仁厚有禮,從不會苛求他們;對待士兵,他會體諒他們的困難;對待諸侯間的攻伐,面對同宗同姓的劉璋,他最初也不會忍心去取代他(當然要做好表面功夫)。所以,面對這麼一個仁厚之主,大量百姓都不捨得他離開。當聽到曹操南下時,這些百姓就這樣跟隨他轉移了。

    其五,大漢的餘威猶存。大漢皇朝統治了幾百年,它的威勢深深的烙印在這些百姓的心中。儘管有黃巾之亂,董卓戲漢,以及諸侯並起,但這仍然抹不掉百姓對大漢的尊敬。

    而當時的劉備是以大漢為尊,以劉姓行走天下,又得到漢獻帝所尊稱的“皇叔”代號。所以,當時的百姓為了心中僅存的漢朝餘威,都相信劉備能打敗其他諸侯,恢復漢朝的統治。這樣一來,百姓當然跟隨劉備渡江了。

    總而言之,劉備作為一名諸侯,他的政治才能和個人魅力是不容小覷的。

  • 4 # 梨叔說史

    當時,戰爭紛繁,百姓居無安定。一旦戰爭發起,百姓首先想到是如何保命。在世人眼中,曹操是一個嗜殺成性的人,如果他來了,百姓們肯定會遭殃。曹操在當時的名聲很大,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容易令人相信。在百姓眼中,曹操是一個殘暴的人,已經定形了。而且關於曹操的,還有另外一句話,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百姓生逢亂世,曹操自然是奸雄了。在百姓眼中,奸雄是不會善待百姓的。而且曹操攻打徐州時,為了報父仇,下達了屠城的命令。這就證實了曹操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而劉備素有仁義之名,無論在哪個治所,名聲都頗佳。劉備向來又和曹操對著幹,曹操有什麼缺點,劉備就在哪方面做好,並且做到極致。這讓世人對劉備的印象都非常好。劉備也會向百姓宣傳,曹操是如何的殘暴。這樣一來,百姓自然會跟隨劉備。

    劉備攜帶百姓渡江,看似遲緩了行軍速度,但是百姓的作用非常大。有了這些百姓,曹操最厲害的虎豹騎就不能快速追上劉備。劉備就有機會逃離曹操的魔爪。事實證明,劉備的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 5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民和民是不同的。

    追隨劉備的並不是一般平民,而是他在荊州這些年,苦心攢下的數萬屯田眾。

    很多人被《三國演義》騙了,以為劉備是什麼道德模範。其實並非如此,劉備在投奔劉表前跟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四任老大,朝秦暮楚的名聲不比呂布強。

    劉表肯接納反覆無常的劉備,是因為他需要一個抵禦曹操的肉盾。

    應該說劉備這活幹得不錯,他在新野跟曹軍長期對峙,打得有來有往,甚至還頗佔上風。

    可劉備只有數千常備軍,如何抵擋上萬曹軍?因為他在新野周邊招攬流民屯田,必要時下可以組織屯民從軍。

    所以劉備帶的那一票難民主主體正是新野屯田戶,這些人是劉備苦心孤詣打造的基本盤,是他的統治基礎,當然要千方百計把握在手中。

    為什麼屯田眾肯跟劉備遷徙呢?一方面是心理慣性,劉備的統治不算苛暴,人總是對未知存在恐懼的,追隨老主人比較穩妥。另一方面曹操確實頗有惡名,畏懼不足為奇。

    《後漢書·陶謙傳》: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三國志·武帝紀》也承認: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如果這些人不逃,肯定不會全部被殺,但難免有些人會被殺雞儆猴,這就要賭運氣了。

  • 6 # 葉飄刀

    劉備“攜民渡江”根本就是劉備演的一齣戲,純粹是為了給曹操找麻煩,給自己增添名聲而已,這是劉備高明手段的具體體現。

    下邊我們一一來分析:

    都說“攜民渡江”是劉備的仁義體現,但劉備前半生可以說是失敗無數,敗仗打了一個又一個,根據地丟了一塊又一塊,他怎麼其他時候都不攜民,偏偏這時候想到了要來攜民?攜民對他有什麼好處,對曹操有什麼麻煩?

    我們先看看攜民渡江對於劉備的壞處:

    攜民渡江的壞處是很明顯的,稍微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攜民渡江行動緩慢必然無法擺脫曹操大軍的追擊,也正因為此攜民就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故而很多人將這當做劉備大仁大義的表現。

    劉備向有仁義之名,而這名聲也是劉備的命根子。劉備在初期的時候實力弱小,曾經在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手下都混過,為何這些性格各異的人物都沒有殺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揹著一個仁義之名,殺了他就是不義,攜民渡江顯然可以給劉備帶來好的名聲,但僅僅如此就值得劉備冒險嗎?顯然不是,攜民渡江還可以給劉備帶來眾多的好處,那麼攜民渡江到底能給劉備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或者說會給曹操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呢?

    好處一收民心於荊州

    諸葛亮隆中對提到,劉備若有意天下那麼荊州是必取之地,而欲取荊州便需先取荊州的民心。看看劉備攜民渡江還假假的到蔡瑁他們控制的城門口轉了一圈,要求託庇百姓。要知道在此之前蔡瑁便欲取劉備性命才引出了躍馬檀溪的故事,此時劉備雖攜民而來但同時來的還有劉備的大軍,這百姓之中可有混入劉備的軍隊,欲乘機取城。更何況曹操的大軍正威壓荊州,情況並不明朗。不論於情於理蔡瑁都不可能開城。

    這種情況,劉備不可能想不到,而劉備還是帶著百姓去了襄陽轉悠了一圈。結果是劉備得了民心當時的荊州控制者蔡瑁以及劉琮失了民心。而曹操,只要他派兵追擊,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能不誤傷百姓嗎?一方攜民渡江,一方派兵追擊,你說誰得民心,雖然劉備一早就知道帶著老百姓他們一定是會為曹操追上並被誤傷的,由此可見劉備的心機,攜民渡江一事對民心的收取,是為將來劉備重奪荊州做準備。雖然當時看來重奪荊州並不一定能夠實現,但作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在整個戰略上是需要幾個伏筆的,在必要的時候下上幾步閒棋,當一旦機會來臨才不至於手忙腳亂。

    好處二阻敵之用:

    劉備攜民渡江其實更多的是老百姓跟在劉備的軍隊之後,緩緩前進。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曹操的追兵趕至,那麼首先面對的不是劉備的部隊,而是這些難民,後隊民亂則曹操兵到。可以說後邊的難民就是劉備軍隊的一個預警裝置,而曹操軍隊在衝過難民群后,恐怕也很難保持完好的隊形,曹軍衝散難民的同時,難民也打亂了曹軍。

    若非如此你想象下若是曹軍一字排開,陣容整齊,趙子龍再勇,恐怕也很難來個七進七出,至少當年白門樓呂布在陣容整齊的曹軍前突圍是失敗了的,更遑論進出自若的七進七出了。也就是說難民雖拖延了劉備的速度,但正因為行進緩慢,劉備軍連日來可以說是以逸待勞,而曹操軍輕騎追趕,銳氣雖盛,但卻日夜兼程已成疲兵,長坂坡一戰後還是讓劉備給跑了。若劉備真仁義,長坂坡一戰後怎麼不收攏難民再一起跑,因為那不叫仁義,叫自殺了。

    好處三給曹操添麻煩: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攜民渡江一事為何會給曹操添麻煩。

    曹操大軍南下,是欲一舉蕩平南方的,荊州首當其衝,曹操的目的是佔領荊州,而非跑來荊州劫掠的。而且曹操又非殺人狂魔,如果劉備不攜民渡江,難道曹操會因為新野是劉備曾經駐紮的地方,就縱容手下殺戮報復,若真如此,曹操也不會達到如此的地位和高度。劉備若不攜民,曹操大軍新到又是以徹底佔領荊州變為自己地盤為目的。雖然不敢說曹操的軍隊對於百姓那是秋毫無犯,但為了收整個荊州的民心,曹操必然不會縱容大範圍的縱兵擾民發生,說不得還得派幾個官吏,貼幾張安民告示,再開倉放點口糧什麼的收一下民心,以便日後統治順利,也給荊州其他地方的百姓做個榜樣。

    然而劉備這一攜民,本來幾個官吏,幾張告示,再加上一點口糧就能搞定的事情,瞬間就變得複雜了起來。長坂坡一戰,劉備雖然大敗,但他敗了就敗了,拍拍屁股跑了。這被劉備攜出來的數萬民眾,瞬間就成為了流民四處亂竄。這些人此時的劉備可以不管,但以佔領荊州為目的曹操卻不能不管,畢竟他在荊州是初來乍到,雖然劉琮投降,但畢竟時日還短,還很難完全掌控,民心也未完全歸附。這個節骨眼上,要是不管這數萬流民,自己帶人去追擊劉備或者威壓東吳,放著這麼幾萬流民在身後,若是再有個什麼有心人挑撥一下,頃刻之間便可能是變亂興起,一個不好再來一個類似黃巾之亂也不是沒有可能。流民一直是統治者最為頭疼的事情,此時劉備拍拍屁股是走了,但頭疼的便是曹操了。

    從上邊三點可以看出,攜民渡江實際上是劉備佈下的一個大局,讓本來呆在家裡便可以避刀兵之災的百姓跟著受了苦,還念著他的好,把罵名給了曹操,同時把一個大包袱也甩給了曹操。

    有人說即便如此,劉備也是在冒險,但意在天下誰不冒險,何況劉備也是有準備的,只是這個和攜民渡江關係不大,這裡也就不細說了。

  • 7 # 散澹人

    劉備虛偽的事很多。是不是真的是劉備用武力綁架老百姓了?劉備不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嗎?他自已會不會是挾百姓以令諸侯呢?

  • 8 # 寧白首

    老百姓為什麼會跟著他們?有三個原因:

    1.他們無家可歸,只能跟著劉備。

    2.聽說了曹操屠徐州的惡名。

    3.劉備在那的時候跟百姓的關係很好。

    至於曹軍會不會殺百姓,那我想不會,曹操不會下令屠殺百姓了,不過兵荒馬亂的,難保有的百姓被曹軍殺害了。

    那些百姓為什麼會無家可歸呢?就是因為,當時曹仁曹洪帥大軍而來,進了新野城,結果中了諸葛亮的計謀,火燒新野,百姓的房子都燒完了,哪還有家呢?

    按道理來講,那麼多百姓肯定有不願意跟劉備一起走的,可是你一把火燒了人家房子,人家不走也不行了。當然這都是我的臆想哈。

    還有曹操屠徐州的惡名傳出去了,又聽說曹操率領了百萬軍隊奪荊州,這數字就夠嚇人了。

    又聽說劉備是漢室宗親,有仁義之風。百姓心裡一對比,心想反正家也沒了,跟著劉備好一點,畢竟劉備不會殘害我們。

    就這樣聽說來聽說去,劉備就攜民渡江了。其實這一段都是羅貫中為了美化劉備而寫的,就是為了說明劉備是個好人,很得民心,跟曹操屠城的殘暴相對比。

  • 9 # 小裡故史

    三國志·武帝紀》:初討譚時,民亡椎冰,【臣松之以為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憚役而亡。】令不得降。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

    相比之下,劉備絕對不會把百姓當人對待,劉備甚至可以冒險保住百姓的命——

    《三國志·先主傳》: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曹、劉對待百姓的態度,決定了老百姓會跟誰走

    當年曹操跟各位大佬混戰,戰區糧食漲到天文數字,大家互相搞破壞,搶,拉壯丁,人肉乾糧,用水灌城,徵民夫幹活,強徵婦女勞軍。好不容易打出個結果,完了還被曹操拉去屯田當農奴,交不完的稅,幹不完的活。換你你不跑?

    你以為只有新野百姓用腳投票?

    在白馬,曹丞相自己說的,民不得走,賊不敢鈔。

    在江淮,一夜之間十幾萬人投向長江,找孫大帝去了。

    在新野跟著劉備走太正常了。在長板被屠殺,你不譴責劊子手曹軍上下,反而笑話新野百姓是個怎麼個心態?

    劉備軍在廣陵,糧食斷絕,士兵們自相啖食,窮餓侵逼,劫掠百姓了嗎?把人做成乾糧了嗎?四處搶劫了嗎?

    新野百姓們才不傻,留下來大機率嗝屁,不嗝屁也沒好日子過,跟著劉備走,小機率嗝屁,撐下去還是有好日子過的。

    雷緒的四萬部曲,轉戰千里,來投奔劉備圖的是什麼?

    新野的鄧艾,又是怎麼從當地的大姓混成了項城典農中郎將的屯田戶?

    老曹在徐州屠城人盡皆知,荊州就有不少人是從徐州逃來的。你如果作為一個平民,你怎麼知道曹丞相這次南下,會不會順手補上當年你逃過的那刀。

  • 10 # 瘋言MAX

    曹操會不會殺並不重要。劉備只要告訴百姓,曹操有可能會這麼做,那就夠了。畢竟,曹操可是有前科的。

    個人傾向於,曹操沒理由要對荊州百姓下殺手:

    一、人口是重要的資源

    東漢的人口峰值超過5000萬,從黃巾之亂算起,到三國後期人口已經只剩下730萬了。

    當然如此大的人口降幅,除了戰爭、瘟疫、饑荒的影響,世家大族藏匿人口和百姓脫籍逃亡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口減少,對於統治者來說都是一樣的:可以獲取賦稅、徭役和兵員的基數,已經萎縮到了一個危險的地步。

    只要還想在亂世有所作為,那如何獲取大量人口就是他的重點課題。

    漢中之戰,曹操遷徙漢中人口入關中;街亭戰敗,諸葛亮遷天水之民到漢中……包括劉備攜民渡江,也說得清清楚楚,便是要“以人為本”。

    以上的例子,即使戰況不利也要擄掠人口、遷徙發展。更何況在劉琮投降之後,荊州百姓已經算是曹操治下的民眾,更沒有隨意殺戮的道理了。

    遷徙發展的成本,要遠大於讓百姓在原地發展。只要安撫住這10萬百姓,意味著可以得到至少2萬戶的賦稅以及數千的兵員。只要腦子沒問題,便不會做出屠城的決定。

    二、曹操嗜殺,但也絕非無的放矢

    從初平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193-219年),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曹操屠城的記錄比比皆是:

    193年,攻陶謙屠徐州;195年,破張邈屠雍城;198年,徵呂布屠彭城;200年,戰官渡坑降卒;204年,徵袁尚屠鄴城;207年,徵烏丸屠柳城;211年,斬商曜屠太原(夏侯淵下令);219年,破侯音屠宛城(曹仁下令)……

    長長的屠殺名單,確實令人觸目驚心,但也有如下的規律可供辨識:

    1.大部分的屠殺,都發生在惡戰之後。士卒的情緒需要發洩、戰後的犒賞需要“不封刀”來掠取,畢竟前期曹操的荷包並不寬裕;

    2.後期的屠殺,主要出於震懾目的,商曜叛亂導致幷州不安定,侯音叛亂響應關羽北伐。如果不下重手的話,難保不會出現更大的波折;

    3.隨著曹操走向成熟,後期的屠殺頻率顯著降低。該在什麼時候展開屠殺,手下人已經心領神會,不需要曹老闆親自操刀了。

    軍隊是“兇器”,屠城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屠城可以有效緩解軍隊負面情緒,以及掠奪大量財富作為軍隊的犒賞,在古代環境下,是提升士氣的不二良方。

    屠城造成的人口損失,會導致世家大族勞動力缺乏。因此曹操的屠城之舉,在士族階層也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對。

    故而,前期曹操弱小的時候,屠城事件高發;強大之後需要和世族豪強展開合作,屠殺事件自然少發了。

    一到荊州劉琮便獻降,荊南四郡傳檄而定。這種情況下,再要大肆屠殺的話,那簡直是和自己家的“財產”過不去了,還會明顯得罪荊襄豪族,畢竟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利益。

    三、曹操走向強大,軍紀執行力也會隨之提高

    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古代的軍隊。提著腦袋玩命,為的無非是升官發財,破城之後的燒殺搶掠,無疑是發財的最快途徑。

    屠城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而要軍隊做到不去屠城,那就需要相當強大的軍紀去約束了。

    曹操起家的實力,主要是宗族弟子和收編的黃巾軍。強行要求這些人不去燒殺掠奪,顯然是不現實的。三天不讓搶,就敢給你玩消極怠工;五天不讓搶,直接就敢給你玩背刺了。

    隨著曹操勢力的強大、地位的提高;即便是為了自己形象問題,也得逐漸收斂軍隊的這種風氣。已經貴為大漢丞相的曹操,有實力做到這一點了。

    荊州作為東漢王朝人口最多、地盤最大的兩個州之一,而且還是最終一統天下的橋頭堡。一旦因為屠城而產生變數的話,那後果是得不償失的。

    不論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所謂千秋功業,曹操也不能冒屠城的風險。

    寫在最後:

    劉備攜民渡江,是多方面的力量促使形成的。

    劉備有英雄之志,地盤、人口、優秀的輔佐,都是成王霸業的必要條件。他有誘導百姓跟隨他出走的動機;

    曹操有前科在先,即使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小道訊息也不缺乏傳播的途徑。畢竟命只有一條,百姓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賭曹操的仁慈吧。有人願意帶隊出走,自然樂意跟隨。

    曹操屠荊州的可能性不高,但這並不影響百姓的逃亡,躲避戰火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必然導致百姓紛紛背井離鄉。

    劉備的存在,只是把百姓們漫無目的地四散逃亡,變成了有組織地向東南方向轉移。這是古代戰爭的常態,並不以人的意志所轉移。實在沒必要因此事給曹操、劉備貼上濃重的個人標籤。

  • 11 # 深藍妖火

    老百姓之所以要跟著劉備一起跑,主要是因為劉備宣傳得好,讓老百姓誤以為曹操會屠城,如果留下就是必死。但實際上,就算這些百姓真的留下,曹操也根本不會殺他們。

    要想說清楚這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公元208年,已經徹底平定北方的曹操,將目光投向了南方。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東漢十三州當中,只有西邊的涼州,西南的益州,以及南邊的荊州、揚州還沒有平定。而涼州當時表面上已經臣服,益州又太遠了。如此一來,曹操可選擇的物件,就只有荊、揚兩州了。

    最終,曹操決定,先取荊州。

    曹操選擇荊州的理由,倒也並不複雜。因為荊州地處益州和揚州之間,只要拿下了荊州,益州和揚州就再沒有聯手的機會,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只要拿下了荊州,曹操統一天下便再無懸念了。

    不過,想要拿下荊州,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曹操此時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在兵力上佔據絕對的優勢。但曹操麾下的軍隊,大多是陸戰軍隊,缺乏水軍。而江南又多水道,所以曹操只能臨時訓練水軍,為接下來的戰鬥備戰。

    正是這個缺點,後來導致了曹操的大敗。

    短暫訓練士兵適應水戰之後,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兵鋒直指荊州。此時曹操的運氣倒是極好,就在他剛剛南下的同時,南方傳來訊息:荊州牧劉表死了。

    還沒開戰,對方的老大就掛了,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而且在劉表死後,荊州內部更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陷入了內亂,這無疑又是一個好訊息。

    當時荊州內部的情況,極為複雜。

    首先,劉表有好幾個兒子。按照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劉表去世之後,他的位置應該由他的長子劉琦繼任。不過問題就在於,劉表做荊州牧之前,他的正妻陳氏就死了,劉表後來又娶了一個蔡氏做正妻。這個蔡氏嫁給劉表之後,雖然一直沒給劉表生過孩子,但是蔡氏的侄女嫁給了劉表的次子劉琮。所以,蔡氏是堅定支援劉琮接班的。

    如此一來,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就開始圍繞著接班人的資格,展開了競爭。

    劉琮雖是次子,但有蔡氏和蔡氏身後的蔡家支援,一時間反倒是佔了優勢。而身為長子的劉琦,反倒是落了下風。沒辦法,劉琦自然也只能去找外援了。找了一圈之後,劉琦發現,最適合做自己外援的,就只能是當時依附劉表的劉備。

    大名鼎鼎的劉皇叔,此時其實相當地落魄。自從衣帶詔事件後,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先是投奔了袁紹,後來見袁紹勢微,又跑去投奔劉表。到了荊州這邊之後,劉表表面上對劉備倒是以禮相待,但暗地裡卻對他有所防備。

    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而劉備在投奔劉表的同時,麾下還有一部分直屬軍隊。要是任由劉備在荊州隨意發展,難保不會出問題。所以最終,劉表將劉備安排到荊州邊緣,去給他站崗放哨,儘可能地把劉備邊緣化,同時削弱他的力量。

    劉琦去找劉備的時候,劉備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兩人一拍即合。

    此後,恰逢荊州江夏郡太守黃祖戰死。劉琦便主動請命,去擔任新任江夏太守。此時的劉琦,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覺得就算不能繼承荊州牧的位置,好歹還有江夏郡棲身。而劉表則是欣然同意。於此同時,曹操正式決定南下,然後劉表病重。

    就是在這樣一個局勢下,曹操來了,劉表死了。

    劉表死後,蔡氏擁立劉表的次子劉琮上位,成為新任的荊州牧。對此,身為長子的劉琦,自然不買賬,荊州一時間便有了分裂的跡象。而南下的曹操,則是趁機派人勸降劉琮,希望劉琮能夠投降。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剛剛上位的劉琮,根本沒有任何抵抗的心思,所以直接投降了。而劉琮投降的時候,並沒有將這個訊息同時告訴劉備和劉琦,而是自己單獨投降。

    等到劉琦和劉備發現,劉琮已經投降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到了新野,帶了幾十萬大軍。而劉備當時則只有幾千兵馬,駐守在樊城,雙方只有一百多里的距離。

    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時的劉備,終於迎來了人生當中最艱難的一次戰鬥。堅守樊城,肯定守不住。投降,肯定也不行。因為當年劉備曾在衣帶詔事件當中,刺殺曹操,兩人有深仇大恨,投降之後,劉備大機率必死無疑,而且投降也不符合劉備的信念。

    唯一的選擇,就是暫時撤退,撤往江陵城。江陵地理位置特殊,而且還有大量的軍用物資。佔據江陵,和劉琦掌控的江夏郡聯合,或許還有一戰之力。

    而在撤退的過程當中,劉備曾率軍路過襄陽。當時投降的劉琮,就在襄陽城內。諸葛亮曾建議劉備,或許可以不去江陵,而是進攻襄陽。一旦拿下襄陽,便能控制大半個荊州,戰略意義更大。但最終,劉備卻放棄了這個選擇。

    《三國演義》當中,對於劉備放棄進攻襄陽的解釋,是劉備過於仁義,認為劉琮是劉表的後代,如果他進攻劉琮,是對劉表的不敬,實在不忍。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回到當時戰局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劉備的考慮可能不一定僅限於此。

    因為當時襄陽城內,防禦也算是極強的。憑劉備這幾千人馬,能不能打得下來另說,就算打下了襄陽,戰鬥剛剛結束,曹操估計也就到了,劉備還是守不住襄陽。所以,進攻襄陽,對於劉備而言,不管是在道義還是在戰略上,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過,在劉備路過襄陽的同時,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帶走了大量的老百姓。

    據史書記載,當時劉備撤退的時候,劉琮麾下很多將軍,包括老百姓,都自發地跟隨劉備一起逃難。等逃到當陽縣的時候,已經有十幾萬人跟著劉備一起逃命了。

    這就很有意思了。

    老百姓為啥要跟著劉備一起跑呢?

    如果說,劉備戰敗了,逃跑了情有可原。但是那些荊州的老百姓,家鄉就在那裡,曹操又不是衝著他們來的,他們為什麼要和劉備一起舍家撇業的逃跑呢?

    究其原因,其實有兩個。

    首先,劉備在荊州的這幾年,一直很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廣施仁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注意輿論宣傳,讓老百姓都知道他這位劉皇叔是個好人,願意跟著他混。

    其次,是因為大家之前聽說,曹操來了之後,會屠城。

    曹操屠城這件事,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他確實這樣做過。當年曹操打下徐州的時候,曾因為早年自己父親被徐州牧陶謙手下的人殺死,開始了血腥的屠殺。對於曹操在徐州到底殺了多少人,史書上一直沒有定論,但毫無疑問,肯定很多就是了。《三國志》說是幾萬人,而《後漢書》則說是幾十萬人。

    不管殺了多少人,屠城這個惡名,曹操顯然是洗不掉的。

    曹操屠戮徐州,發生在公元193年。而曹操南下荊州,則是公元208年。也就是說,那場駭人聽聞的屠殺,對於當時的荊州老百姓而言,就是十幾年前的事情。曹操的那場屠殺,就算在東漢末年那個戰亂頻發的時代,仍是極為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再經過劉備、劉表先前一宣傳,大家自然對曹操感到恐懼。

    曹操來了,對當時的荊州老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很恐怖的詞。所以,老百姓跟著劉備一起逃難,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那麼,從劉備的角度來說,劉備為什麼要帶著老百姓一起逃命呢?難道劉備就不知道,光帶著軍隊逃跑,速度會更快,會在更短的時間內抵達江陵嗎?

    劉備當然知道。

    但相比之下,帶上這些老百姓一起逃命,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第一,人口在東漢末年,是個相當重要的資源。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原人口大多集中在北方,而荊州在南方,整個荊州才不到一百萬人。就是這不到一百萬人,也大多集中在荊州北部。像荊州南部的幾個郡,加在一塊也沒多少人。

    沒有人,就算劉備有地盤,拿什麼去打仗?

    所以,將這些老百姓一起帶到荊州南部的去,無疑是最佳選擇。就算曹操佔領了荊州北方,佔領的也是一片空城,意義不大。

    第二,一旦曹操追了上來,這十幾萬老百姓,也可以作為劉備逃跑的屏障。要說起來,這招劉備還是和曹操學的。當年,曹操和袁紹戰鬥的時候,雙方曾在延津打過一場大戰。那場戰鬥當中,就發生了著名的斬顏良誅文丑事件。後世提到這一戰,大家首先想起的,自然是關二爺的勇猛。但同時,真正導致袁紹軍隊大敗的主要原因,其實並不在於關二爺,而是因為當時曹操令人放棄隨行的百姓和輜重,減緩了袁紹軍隊衝鋒的速度。

    所以,才給了關二爺可以斬殺文丑的機會。

    當時劉備就在袁紹那邊,對於這件事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劉備知道,一旦曹操追了上來,完全可以放棄這些百姓和輜重,給自己創造一個逃離的時間,甚至可以趁機反殺曹軍。

    果不其然,後來的事情發展證明,劉備猜對了。

    在得知劉備已經棄城逃走之後,曹操當即命令麾下輕騎,以最快的速度追殺劉備。最終,曹操在當陽追上了劉備,然後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張翼德喝斷長坂坡’。但實際上,劉備真正能夠逃出生天的關鍵,其實是在於他既是放棄了那些老百姓,降低了曹軍的追擊速度,所以才得以逃脫。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劉備逃出生天之後,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軍,然後迅速拿下了荊南四郡。而後又以荊南四郡為基礎,入主益州,終成三足鼎立之勢。

    至於那些和劉備一起逃命的百姓,大概會在落入曹軍手裡之後,發現自己的錯誤。當年曹操確實是在徐州搞過屠殺,但那主要是為了報殺父之仇。如今則不然,曹操大軍南下,只是為了拿下荊州,並非為報仇而來。而且當時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荊州名義上已經是曹操的地盤了,曹操自然不會對自己治下的百姓揮動屠刀。

    這些老百姓,其實就算原地不跑,曹軍也根本不會殺他們。

  • 12 # 四川達州人

    不會。北方已經安定下來的曹操不會屠殺這些百姓。

    新野及襄陽百姓為何要跑?

    曹操的歷史記錄確實不好,屠徐州,屠殺袁紹八萬降軍等。

    重要的是,自192年劉表進入荊州,荊州就相對安定,北方逃難者與荊州官方肯定宣傳曹操是屠夫,是惡魔。

    同樣,劉備駐軍新野7年,不僅小恩小惠於百姓,劉備及關羽張飛等人還有部曲佃戶與眷屬,這些人率先就要跟隨劉備大軍出逃。人都是從眾的,劉備軍隊及佃戶這幾萬人南逃,新野及路過地方的百姓必然被驚動,被蠱惑著一起南下。

    劉備一路煽動百姓

    新野及沿路,甚至襄陽幾十萬百姓盲目跟隨南下,劉備是正中下懷。

    不說多了,百姓到達江陵,開啟倉庫就能武裝三萬青壯。曹操如果追擊,誤傷百姓就更能坐實曹操屠夫的罪名。

    可是,曹操是誰?

    親率5000輕騎追擊。在長坂坡輕鬆擊敗了劉備,然後,劉備拋棄跟隨自己的百姓們帶領張飛趙雲幾十騎跑了,跑了...留下一路的哀鴻遍野。嗯,兩個女兒被俘,曹操賞給了曹純。

  • 13 # 無懶不賀zzj

    劉備“攜民渡江”的真相絕非《三國演義》小說中宣揚的那樣是受劉備的仁義感召而自願跟誰。這裡面既有必然,也有巧合,更有劉備腹黑的裹脅行為。

    不論是新野還是襄陽的百姓,留在原地等候曹軍到來,只要不幫劉備抵抗曹操大軍,都不至於受到屠殺,因為曹操並無必要屠殺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雖然曹操有過屠城的惡例,但那也都有特殊的誘因才導致的。

    (曹操)

    新野是個小縣,新野百姓的特點在於都是劉備治下的屯田百姓,而且每家每戶都免不了有在劉備軍中服役計程車兵,因此新野百姓類似於劉備軍隊的隨軍眷屬。他們早已被劉備洗腦,因此深信曹操大軍會傷害他們,更何況火燒新野已經把他們的家園燒成火海白地,他們除了跟隨劉備南下,其實已沒有別的選擇。

    (火燒新野)

    襄陽幾十萬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渡江,卻是劉備的意外之喜。襄陽百姓的特點在於,他們是荊州水軍(也包括關羽所領1萬水軍)的主要兵源提供者。而荊州水軍沿江駐紮,襄陽百姓南下就是為了依附自己的子弟兵荊州水軍以獲得保護,而劉備也要率軍南下和關羽劉琦匯合,這些百姓就正好跟隨他。這讓劉備得了大便宜。

    首先,百姓的跟隨更加彰顯了劉備的仁義愛民的形象,成為他在赤壁之戰後能夠迅速將荊州收入囊中的民意基礎。

    (劉備南逃)

    第二,新野和襄陽百姓的跟隨,給曹操挖了一個大坑。當曹操率領5000精騎晝夜不停的追趕上來後,這些百姓成了劉備軍的人肉盾牌。此時的曹操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正是驕狂不可一世的時候,他對於混在百姓中的劉備軍採取了最為簡單粗暴的辦法。當曹軍不明所以、不管不顧的一頓馬踏刀砍,讓百姓傷亡累累的時候,茫然不知他們砍殺的其實正是荊州水軍的父母妻兒。長坂坡的暴行不但坐實了曹軍的殘暴不仁,也讓劉琦和關羽所領的部分荊州水軍從此對曹操同仇敵愾,誓不兩立,堅定的跟隨劉備抗曹。而且那些跟隨劉琮已投降的荊州降軍,也因此對曹操離心離德,這些因素都成為後來曹軍赤壁兵敗的敗因。

    (火燒赤壁)

    劉備豈能不知,如果他脫離百姓迅速南下,這些百姓也就不會受到曹軍的屠戮。但他卻堅持和百姓混在一堆,別人一再勸說而不聽,名為不捨百姓,但實際是在故意的裹脅百姓當自己的籌碼。劉備把人心民望留給了自己,把殘暴不仁贈給了曹操,讓荊襄百姓傷亡累累,他自己不但沒有留下罵名,還因此凝聚了軍心。可見劉備不但有偽君子的一面,還真有多智狠辣的一面。

    也許這就是劉備“攜民渡江”的真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波維奇說現役教練只有史蒂文斯讓我心服口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