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發現,春秋和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其文化氛圍和文化培育體系都各有不同,感覺就是從傳說到歷史的一個過渡的感覺。我看的書中很多關於春秋禮法的地方很奇怪,比如,戰爭失敗,但是不被滅國。比如說各國貴族在戰車中的比試都是帶有一種論輸贏不論生死的感覺。
15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觀點,春秋時期是滅國的。

    先放一張分封圖等到戰國還剩幾個?因為很多國家太小,所以史書往往一筆就帶過去了,根本留不下什麼印象。你看下面楚國的發家史。滅國是肯定滅的,不過因為勞動力寶貴,一般都是直接吞併,避免傷亡過大。你看到的那些不滅國的戰爭基本都是大國和中等國家之間發生的。比如魯國,鄭國,宋國,雖然在書中一直被欺負,但是在春秋初期它們都是中等偏上的國家。根本不可能被人直接滅國。都是被人一次一次的蠶食。

    其次,禮儀是有的,但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高尚,大多都是出於自身的考慮。所謂“春秋無義戰”,統治者要真有那麼高的覺悟,孔子也不至於流浪六國了。

  • 2 # Sevens飛龍

    1.春秋時代滅不了的國都有強大的後臺,要麼禮法上要麼盟友上。

    2.周天子還有很高的權威,周禮的約束力也強。

    3.春秋時代有文化素質的諸侯比較多,經過文化洗禮,沒有那麼野蠻

    4.春秋中前期各諸侯的親戚關係還比較近,後期關係疏遠多了,戰國更加疏遠。

    5.經過春秋的混戰,很多諸侯都已經野心爆棚,復仇心理日益增多,斬草除根意識形態鬥爭增強。

    6.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武器更為先進,不滅國沒有辦法獲得土地人口資源。

  • 3 # 品談客

    就這個問題,筆者重點講講春秋時代的戰爭禮儀和有趣的規矩。

    春秋時代的戰爭,並不是完全不滅國,小國還是要滅的,它跳脫不出“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生存定律。但確實遵循一定的禮法原則來進行,這是一箇中國的“騎士時代”,充滿騎士精神和俠義情結。諸如:不鼓不成列、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不擒二毛、不逐北...等等,非常講究公平、信義!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有時候也充滿趣味。

    春秋戰爭基本都是戰車對戰車。戰車由四匹馬拉動;兩匹居中,另外兩匹從戰車的兩翼機動前進。戰爭的前期,讓我想起上學時候打群架的情景。

    戰前“禮儀”

    先派個使者去下戰書,約好時間地點,言辭謙虛恭敬;接戰一方盛宴厚待使者後,答應開戰。

    有甚者,一諸侯國攻打另一國;開戰前,被攻一方有時會派人送糧草給敵方。目的就是為了顯擺、挑釁和虛張聲勢:“儘管來!哥不怕你!讓你一招半式! ”

    陣前規則

    如時如地,雙方陣勢擺開。不擺好不開戰,正所謂“不鼓不成列”,可見宋襄公故事。陣勢擺好,也要拼個畫面。如果對方人少戰車少,人多一方認為是恥辱,有勝之不武之感;會要求對方可以擇日再戰。如晉、齊之戰前,齊侯派使者請戰,說:“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大意就是說你帶領的軍隊士兵人數太少,我們不以多欺少。你們可以再碼碼人,明天早晨我們再幹。最後,真的就改在第二天開戰了。

    有甚者,其中一方為顯示實力,開始裝x模式:正式開戰前會派一輛戰車飛奔到敵方陣前,非常囂張的叫罵凌辱對方、做出各種挑釁的樣子。

    更有甚者,裝X裝得更徹底。開戰前派一個勇士到陣前,當著敵軍的面把自己喉嚨用刀拉開,血漬呼啦!以這種方式告訴敵人:“老子死都不怕!來開戰吧!”

    開戰的決鬥“套路”

    雙方戰車一字排開。戰車對戰車,戰旗對戰旗,榮譽對榮譽。一輛戰車只對和自己相對的戰車衝鋒。雙方相交一合就算一次衝鋒,撥馬回頭再戰。

    有甚者,雙方勇士在衝鋒中認出彼此時,會互相致以問候。如果一方勇士在戰鬥中受傷了,另外一方則要停止攻擊,讓對手回去療傷。自己則原地等待,不參與別人的“捉對廝殺”中。

    更有甚者,如果在交戰中,遇到對方國君則需要下車行禮。如晉楚鄢陵之戰中,晉國大夫郤至在戰鬥中三次遇見楚王,都急忙下車行禮。

    戰爭結尾的“禮讓”

    這個時期基本上也是小規模戰鬥,一般都一天之內決勝負。如果有一方逃跑,勝者一方追五十步就不再追了。所謂“五十步笑百步”。

    有甚者,戰爭前後,雙方勇士們還能在一起喝酒,甚至互相交換武器。

    更有甚者,如果一方逃跑,勝者一方不但不追,有時候會幫助對方逃跑。晉楚交戰,晉軍敗逃。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與其捉對廝殺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停下問晉軍:“兄弟,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答:“我他媽車壞了!跑不了。”楚國戰士幫其修好戰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接著追。跑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楚國戰士停車問:“你咋又不跑了?”晉戰士答:“車又它媽壞了。”楚國戰士再次下來幫忙把戰車修好,繼續追到第50步停下,目送對手遠去。

    戰爭的代價

    有意思的是春秋戰爭並不主要以侵略土地,消滅國家為主要目的;當然,也有兼併和滅小國的情況存在。戰敗一方往往卻是要被迫與戰勝國締約結盟,表示屈服或者承認其霸主地位。這和戰國時代的戰爭有本質區別。

  • 4 # 迷彩虎

    舉個例子來說,宋襄公和楚國打仗的時候,楚軍在渡河他不攻擊,楚軍渡河後整理部隊的時候也不偷襲,宋襄公要堅持士大夫的禮數而白白放棄大好的作戰機會,最終被楚國所打敗。這種行徑被主席稱作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是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卻是打仗通行的法則。可以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更像是儀式化的體育運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至少在春秋以及之前的時期,諸侯國打仗都很講禮貌。比如兩國起了邊界矛盾,最後不得了了發展成了非得用戰爭解決不可的時候,並不是一上來就大打出手,而是兩國元首互通書信,約好時間地點,各自叫上一幫人過去茬架。因為先秦時期部隊戰鬥力的核心是圍繞戰車展開的。評價國家軍事力量強盛與否,要看有多少乘戰車。部隊作戰就得找能夠讓戰車部隊展開的平整戰場。而各自的部隊規模也沒有大到形成戰線,只能在一個點上形成對抗。所以得雙方約定某某時在某某處,各自帶著部隊過來正面剛。像偷襲、迂迴這樣的戰術想法不是沒有,而是缺乏實現條件。

    但後來,事情逐漸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中學講過的《曹劌論戰》,齊魯打仗要兩軍同步向對方開進,而平民出身的曹劌,沒有貴族那麼注重面子守規矩,偷奸耍滑用兩通擊鼓讓齊華人白跑了兩個來回,等到第三次體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出動魯國主力打敗齊軍。《孫子兵法》被譽為軍事的聖經,但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並不算出奇,而《孫子兵法》的最大意義在於告訴領導者可以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來贏取戰爭的勝利。為了獲取情報,可以派間諜。要保證軍隊給養,可以在敵國劫掠。當人力不足的時候,甚至可以使用火攻這樣陰損的做法。這都是以前戰爭中從未出現的打法。

    而到了戰國中期,又發生演化了。孫臏透過桂陵之戰打廢魏軍主力,在馬陵之戰擊殺魏軍統帥龐涓。後一場戰爭的勝利是透過伏擊實現的。伏擊啊,現在根本不跟你玩正面剛了,陰的損的手段只要能夠獲勝就用。各個諸侯國看了之後大跌眼鏡,說原來打仗還可以這樣操作啊。等到了秦滅六國的時候,在長平一次就坑殺二十萬趙國降卒,沒有所謂的禮數,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這麼一種狀態了。

  • 5 # 子系22

    春秋時代很長,最早從西周開始分封諸侯王,各自為國。他們稱王稱霸不稱帝。因為相當長的時間上面都有周天子在位,所以即使後來被架空渺視,但總還有一張虎皮。各國之間的打鬧無非就是爭老大,爭地盤。不是爭位子,所以只要打服了就達到了目的,不用殺了你,如果真滅了一個國,不光別的小兄弟心寒,就是周天子也會號召各路諸侯痛扁你的。到了後來,周朝氣數已盡,各國國君頻頻更換,後輩們也沒有前輩們那種顧慮了,隨心所欲,以強凌弱,就大開殺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有賈斯汀比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