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731130814
-
2 # 小宇堂
很多,舉不勝舉,這裡簡單分類列一些吧。
動物透過動作進行交流的例子大多數動物(包括人)都使用“肢體語言”來相互交流。動作也是動物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
蜜蜂的偵察蜂發現花蜜後會在蜂巢中跳舞,從而將其他蜜蜂引導到花蜜的方位;上圖:密封的舞蹈解密。
黑猩猩透過觸控手互相打招呼;
雄性提琴蟹揮動巨爪吸引雌提琴蟹;
白尾鹿透過甩尾巴來表達驚慌的情緒;
狗在想玩耍時將其前腿向前方伸出,放低身體;
大象透過相互纏繞長鼻來表達愛意;
長頸鹿相互吸引時,會將脖子靠在一起;
大猩猩伸出舌頭表示發怒;
馬擠鼻子是表達鍾情的意思。動物依靠氣味來傳遞資訊的例子公貓會在很多地方噴灑尿液,這就是典型的用氣味來傳遞資訊的例子。它的尿液中包含著稱為費洛蒙的特定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在進化上具有特定的目的。強烈的費洛蒙的氣味,向該地區的其他雄性宣告這是他的領地。貓的腳趾之間還有氣味腺,當貓抓撓物體時,它留下的痕跡不只可見,還留下了傳達所有權的標誌性氣味。貓的前額、臉頰、下巴和嘴唇含有特定的鎮靜資訊素腺體。這些資訊素在被塗抹到到它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當然也會包括鏟屎官在內,當貓在你身上蹭的時候,實際上是給你打上朋友或者家人的標記。
上圖:讓貓主子在家裡保持冷靜祥和的費洛蒙揮發劑。主子發怒起來可不是好惹的。
雄性貓的尿液中富含3-巰基-3-甲基丁丹-1-醇(或MMB),這種物質不僅標記了雄性的領土,而且還抑制了其他雄性進入該領土發生性行為的“志趣”,從而捍衛雄性與雌性的交配優先權,這有助於保護其後代。很多動物都具有本能地利用化學訊號發出和接收資訊的行為模式。
資訊素是許多動物物種(可能也包括人類)的重要交流媒介。 化學資訊的廣播是最古老、最廣泛和多樣的通訊形式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嗅覺是第一感覺,而人類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本能處理嗅覺資訊的能力。用生物學家萊爾·沃森(Lyall Watson)的話說,處理氣味刺激可能是“將其(原始魚的)神經索上的一小撮嗅覺組織變成大腦”的進化動力之一。
上圖:不同動物的嗅束的大小。
在春天,公園或者田野的空氣中飄散著滿滿的資訊素。昆蟲之間、植物之間以及植物與昆蟲之間的化學訊號漫天飄蕩:
植物用令人難以忘懷的美麗氣味吸引著傳粉者,人類也會被這種氣味“陶醉”(下次改用“中招”這個詞,所以人類不斷地養花、選育各種芬芳植物的種子,就為了獲得那種香氣,難道不是被“傳遞”[zhao an]了嗎?)。
螞蟻會將資訊素的線索一直牽引到食物跟前,以便蟻巢的同伴能夠順藤摸瓜前來支援;果蠅以及其他昆蟲釋放性引誘資訊素,來尋找異性交配;蛇用分叉的舌頭品嚐空氣,將資訊素分子帶到嘴頂的犁鼻器中的受體,以便了解周圍的環境。透過氣味進行的交流也可以在水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魚類使用資訊素來同步求愛和產卵行為。
鯊魚通常被稱為游泳鼻子。它們的鼻子下面有兩個帶有兩個開口的鼻腔。將水吸入其中一個,然後將其從另一側推出。這種嗅覺系統的設計允許鯊魚追蹤和分析其獵物的資訊素,並尋找可能的伴侶。這個結構不是用來呼吸的,鯊魚的呼吸是用腮來完成的。
儘管資訊素化合物及其使用方式曾經被認為是物種特異性的,但隨著該領域的發展,研究表明,不同物種利用許多資訊素以相似的方式進行交流。例如,對亞洲象和126種昆蟲的研究表明,由於它們採用相同的醋酸鹽混合物作為性資訊素,因此交配儀式非常相似。雄烯酮是在豬和人體內發現的另一種資訊素,但尚不清楚它對人是否具有真正的資訊素作用。在母豬身體附近噴灑這種類固醇,即便沒有公豬出場,母豬也會作出交配姿勢。雄烯酮也存在於松露和芹菜中(這就是為什麼豬可以找到松露的原因)。
用聲音來傳遞資訊的動物許多動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其聽力才能確保生存。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標準是,耳廓越發達的動物對於聲音的依賴就越高。
一般來說,在哺乳動物中,小型動物會發出尖細的吱吱聲,而大型動物會發出低沉的隆隆聲。這是由於動物的頭骨越小,它可以接收和傳播的聲音訊率就越高。但也有例外,一些小頭骨的鳥可以以超低頻的聲音交流。為了確定聲音來自哪個方向,大腦必須區分聲音首先到達哪個耳朵並辨別它們之間的時間差。在所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鯨類似乎是聲音傳播藝術領域的專家,同種鯨類有它們自己的“歌曲”庫,每隔一段時間會重複一次。較小的鯨類(例如海豚)也用複雜的聲音體系來交流,雖然它們的叫聲更像是咔嗒聲而不像大型鯨類是悠長的“歌曲”。當海豚獵食獵物時,這些聲音會發生明顯變化,變得更加迅速和激烈。
上圖:海中典型聲波的頻譜範圍。一些非常小的生物也還是必須與其他同類進行交流,例如死神甲蟲。這些食木者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那些整夜坐在床上照顧垂死親人的人們經常聽到它們敲打房子的聲音。上圖:死神甲蟲。居住在茂密棲息地(例如樹林)中的動物透過敲擊樹木以類似摩爾斯電碼的形式來傳遞資訊。這種交流方式很容易被人類聽到。青蛙的叫聲是最惹人注目甚至惱火的,青蛙和蟾蜍透過使用氣囊作為共振器。它們的氣囊可能位於嘴巴、喉嚨或頭部側面,這樣在聲學上是最有效的。一種美洲樹蛙提供了動物之間交流複雜性的極佳範例——這種蛙發出的聲音分為兩個部分,人類能夠聽到這兩個部分,但雄蛙只聽到聲音的第一部分,警告有雄性入侵者的存在,而雌性則只能聽到第二部分,從而告知求偶者的存在。蚱蜢和蛐蛐則透過“摩擦”來產生聲音——在後肢上摩擦前翅上的“肋條”來發聲。雄性大猩猩將用雙手敲打胸部,就像打鼓一樣,發出一種低沉的錘擊聲。雖然這是營造緊張氣氛的一種手段,但也是一種交流形式。大象透過喉嚨和長鼻發出一系列的隆隆聲來交流,這種低頻的聲波可以傳遞到幾公里外的地方。袋鼠、野兔會把後腿在地上敲擊發出的聲音,作為警告訊號。
響尾蛇透過振動其鐘形的尾巴發出明顯的聲音作為警告,而其他蛇、蜥蜴和鱷魚則會發出嘶嘶聲以警告入侵者。
回覆列表
小狗的撒尿、貓的叫春、狼的嚎叫、河馬的潑灑糞便、猿猴相互梳理毛髮、蜜蜂的舞蹈、座頭鯨的歌聲、等等,所有動物甚至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相互傳遞資訊的方式。
比如:
動作:
1 鹿科動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遇到危險時他們就會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就像搖動著的白色“訊號旗”,以此來告訴同伴:危險,快跑!
2 蜜蜂發現蜜源後會透過圓形舞和“8”字擺尾舞把蜜源的距離和方向告訴自己的同伴。
3 一隻猩猩經過人的訓練,能掌握幾百個用手勢表達的單詞,與人進行簡單的交談。
氣味:
1 一種雌蛾在交配產卵前進能分泌0.1微克的性激素,但雄蛾依靠頭部的觸角甚至在一千米以外都能接受到這種訊號,馬上趕來與其幽會。
2 蜜蜂分群時蜂王離開原來的蜂巢到另一個地方,會分泌一種聚集激素,使失散的蜜蜂聚集在自己的周圍,很快組成一個新的蜂群。
3 螞蟻外出尋物時,能利用它分泌的追蹤激素標誌路線,引導同伴找到食物所在地。
4 蚜蟲發現七星瓢蟲等天敵來襲時,馬上分泌警告激素,告誡其他同伴不要求前來以免被吃掉。
聲音:
據動物學家研究,豬有23種聲音訊號;狐狸有36種聲音訊號;阿拉伯狒狒發出的聲音訊號竟然不少於40種。在模仿聲音能力方面,一種叫庫克尼亞的鸚鵡竟然“會說"上百個單詞和幾十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