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蘭中醫學社
-
2 # 中醫朱旭陽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白芍藥(白芍)和赤芍藥(赤芍)均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藥物,二者雖然名稱相似,但是針對的病證方向卻大不相同,大家應該如何區分呢?實際上,二者的相同之處僅是同一科屬的植物根莖(白,赤同屬毛茛科植物),而在外形性狀,作用原理,性味功效,臨床應用方面卻大不相同。接下來,朱大夫結合中醫藥學理論從芍藥的歷史沿革到性味作用,為您做全面的區分鑑別和解答分析。★漢代時赤芍與白芍混用在古代,白芍和赤芍曾一度混用,成書於漢代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芍藥”的性味功效,請注意,那個時期白芍和赤芍並沒有做分類,根據文中描述功效應用可判斷當時未做分類,例如,《本草經》說“芍藥益氣”,符合當下白芍偏補的功效,又說“芍藥主邪氣腹痛,通血痺,這又與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近”。讀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可以發現,芍藥用於營弱衛強,所謂營弱是陰血不足,補營弱用白芍藥;婦女血脈凝滯,仲景也用芍藥,這個芍藥可能就是赤芍藥。由此可見,漢代赤,白芍藥是混用的。
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神農本草經》
★至唐宋種植芍藥產生了白芍藥由於芍藥花具有觀賞價值,至唐代逐漸的產生的種植芍藥的習慣,如《芍藥花頌》中說:“曄曄芍藥,植此前庭”。唐宋時期,芍藥種植品的出現使其性狀形態發生了改變,原本野生在陝西,四川的赤芍藥,轉移到安徽,浙江,江蘇等地,使種植品發生性狀氣味的改變。《本草經集註》首次提出了赤芍藥和白芍藥的區別。種植品芍藥根莖顏色較野生品淺淡一些,呈棕黑色,皮部和木部逐漸緊實,根莖斷面較野生芍藥緻密,就形成了現在的“白芍”。野生芍藥保持著根莖黑色,質地疏鬆的特點,與現在的“赤芍”接近。宋代《證類本草》將白芍叫做“金芍藥”,赤芍叫做“木芍藥”。實際上,朱大夫透過觀察發現,很多同一品種的藥材,野生品和種植品的外形差異較大,如蒼朮野生品氣味大,切開斷面棕黃,硃砂點明顯,種植品,氣味較小,斷面白且無硃砂點。白芍藥就是因種植後發生改變而產生的。種植品氣味形態發生改變,藥物功效必然也有不同的體現。《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說“古今名實互異,地土殊產,氣味不同”,芍藥的氣味產生變異,藥物的升降浮沉就會發生改變。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證類本草》
★白芍的藥性狀性味和作用原理白芍藥,古稱“金芍藥”,現主產地是安徽和浙江,亳州的白芍產量大,規格分類多,藥材外形是呈圓柱形,顏色棕紅色或棕黑色,去皮後色白,質地沉重,斷面平坦緻密,呈明顯的放射狀紋理(菊花心),具體作用原理如下:①白芍味道苦酸甘,《內經》說“酸苦湧洩為陰”,酸苦的藥物性主沉降,善於養陰,沉降屬寒,藥性性寒,寒能清熱。酸入肝,苦入心,肝膽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白芍可作用到肝膽,以及心與小腸,可清洩肝膽火邪,酸寒味甘的藥物可實現酸甘化陰的作用,本品能柔肝養血,可用於肝血不足,肝氣條達氣機不暢,出現的疼痛,所以白芍可柔肝養血,緩解止痛,亦可清心與小腸的熱邪鬱滯。此外,白芍入肝,量大時,亦能活血,因肝藏血,可調節血液容量。洩小腸可以實現利水的作用。止血虛之腹痛,斂血虛之發熱——《本草正》
②白芍,藥材質地沉重,顏色色白,沉重主降,色白屬金,金能制木(肝),肝屬木,加之味酸入肝,稟賦沉重的金氣。剋制肝陽之上逆,柔肝養血也可調肝陽上亢。白芍(專入肝),有白有赤,白芍,味酸微寒無毒,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本草求真》
白芍的功效可以總結為: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和營,平抑肝陽。臨床上,多用於肝血不足之疼痛,眼病,眩暈,甲亢的配伍調治。★赤芍的藥性性狀和作用原理赤芍藥,古稱“木芍藥”,現多為野生品種,主產於內蒙,黑龍江,河北,質量較好。陝西,四川有“山赤芍”亦可入藥,少數地區有種植赤芍的情況,但藥效不穩定,上市的藥量不多。赤芍的性狀特點為外皮顏色黑色或深棕黑色,且有縱紋不光滑,質地較白芍疏鬆,有裂紋空隙,味道苦味大,酸味小,這一點與白芍不同。皮部和心部(木部)較松。具體作用原理如下:①赤芍藥,味道苦酸,苦中酸輕,苦能洩熱,藥性屬寒,寒能清熱,苦能入心,因心主血脈,心火獨亢,必然血分受熱,血與熱結,所以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②赤芍藥,味酸入肝,藥性性寒,能清肝瀉火,臨床上,中醫師多用於肝火旺盛的配伍。赤芍藥,味苦能洩,味酸入肝,專洩肝火——《藥品化義》
-
3 # 本草世界
白芍與赤芍本為一屬,唐朝以前,白芍與赤芍,統稱為“芍藥”,人們論芍藥不會分辨哪種芍藥功效更為強大,《神農本草經》中也沒有對於芍藥的嚴格劃分。自唐朝以後,潔白優雅的白芍成為當時仕人們的普遍喜愛的物件,從野生芍藥中經過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並沒有受到格外的喜愛。不同於白芍藥苦寒柔肝斂陰養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於苦寒入肝經,而能夠達到清熱涼血而成為一位較為重要的清熱藥。
赤芍味道苦寒,性涼,能夠人肝經,這與白芍的入肝經的作用幾乎一致。所以,很多人對於白芍藥和赤芍藥往往是一種傻傻分不清的狀態。
《本草求真》幾乎是研究赤芍與白芍藥物功效最為到位的一部書,其中書中一段話認為“白芍藥則能與土中洩木,赤芍藥行血中瘀滯”,一言以蔽之,白芍走氣分而赤芍走血分,具體體現在藥物治療功效上來看,白芍由於苦寒能夠入肝、脾兩經,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其苦寒斂陰養血的功效是助肝陰緩急止痛的重要藥物,特別是柔肝養血的功效使得白芍能夠養肝血,治療血虛肝鬱而導致的脅肋疼痛;而赤芍藥直走肝經血分,善於清肝瀉火,對於由於溫熱疫毒而導致的血熱出血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赤芍又是能夠入肝經,清熱瀉火,治療目赤腫痛,瘡瘍癰腫的重要藥物。這與赤芍苦寒能夠入肝經,散熱治療肝風目赤腫痛的關係有關。《原機啟微》中的方劑“芍藥清肝散”是治療肝經風熱,目赤腫痛的著名方劑。而由於赤芍清熱涼血,散血中淤熱,故赤芍治療瘡瘍癰腫又是最好的選擇。
赤芍雖然在許多方面的治療功效與白芍有較大區別,但對於肝鬱血瘀而導致的女性月經行經疼痛,小腹疼痛感覺有較好的療效,這可能就是這兩種中藥之間最親密的聯絡了!
-
4 # 中醫有奧妙
白芍藥和赤芍藥就比如丹參與黨參,只是名稱比較相近,其他諸如顏色、形狀、作用都有很大不同。
白芍是常用的補血藥,白芍有養血斂陰、柔肝安脾、緩急止痛的作用,和血瀉肝補脾胃,可用來治血虛崩漏帶下虛汗等證,與柴胡、枳殼等治脅痛,如柴胡疏肝散。能柔和剛悍之肝氣,使脾胃得安,故常與甘草同用治肝脾不調及腹痛攣急瀉痢等證。白芍有養血的作用,四物湯中與當歸、地黃、川芎同用補血養血,可治面色萎黃、沒有光澤。
赤芍是常用的活血藥,有涼血清熱、活血消腫的作用,多用於血熱血瘀之證,如月經困難,經閉,產後瘀血積聚成塊而痛,以及癰疽腫痛之證,應用時往往配理血行氣藥如川芎等以活血行瘀,配清熱涼血藥如生地、丹皮等以治癰疽瘡瘍。桂枝茯苓丸、通竅活血湯中用赤芍活血化瘀以行血中之滯。炒赤芍偏於活血止痛,多用於瘀滯疼痛;酒赤芍偏於活血散瘀,多用於閉經或痛經。
白芍與赤芍功用的區別主要是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白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滯。”白芍養肝陰,赤芍洩肝火,白芍補而不散,赤芍散而不補,二藥配伍可應用於陰虛夾瘀有熱之證。
“諸參辛芍叛藜蘆”。無論是白芍還是赤芍都不能與藜蘆同用。
回覆列表
在中藥當中很多藥物雖然同出一物,但是要是藥用部位不同那麼它的藥物作用也會不同,比如生薑和生薑皮。有的是同出一物,藥用部位相同,但採摘季節不同,藥物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橘紅和青皮。但是同出一物,藥用部位相同,摘季節也相同,如果顏色不同,依然會有藥物作用的不同,比如今天我要講到的赤芍和白芍。
中醫認為,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作用。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就記載道:“芍藥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用於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等病證。煎服用量為6~12g。血虛無瘀之症及癰疽已潰者慎服,反藜蘆。
赤芍是一個性寒的活血藥,有很好的涼血活血作用。可以用於治療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等證,常配伍一些清熱解毒和涼血止血藥物。赤芍的活血散瘀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瘀血證,如治療血熱瘀滯,出現痛經,可與益母草、丹參等藥物活血調經藥物同用;如治療血瘀癥瘕腹痛,可與桂枝、牡丹、茯苓粉等活血消癥藥物同用。
赤芍藥還可以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及熱毒壅盛、癰腫瘡瘍等證。而且赤芍專入肝經,可以清瀉肝經火熱,用於治療肝火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或目生翳障等症。
中醫認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斂陰止汗、平肝潛陽的作用。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病症。煎服用量為6~15g。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反藜蘆。
白芍既是補血藥又是調經藥,對於血虛證和月經不調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如治療血虛出現面黃、月經不調,可與熟地、當歸等補血藥物配伍;又如對於治療經行腹痛,可配伍止痛藥延胡索同用;還如治療陰虛血熱的月經過多、崩漏,可與阿膠、地骨皮配伍。白芍味酸能收,可斂陰止汗。配伍解表、補氣、清虛熱等方面的藥物,可以治療表虛止汗、氣虛自汗及陰虛盜汗等汗證。
芍藥的止痛作用,是養血、柔肝作用的結果,治療血虛肝鬱,脅肋頭痛每與當歸、白朮、柴胡等藥物配伍;治療血虛肝所失養出現的筋脈拘急疼痛,常與甘草配伍;治療肝脾不和,腹痛洩瀉,常與白朮、防風等藥物配伍。最後白芍還能治療肝陽上亢,對於肝陽上亢的眩暈頭痛,常與地黃、牛膝、赭石等藥物搭配使用。
講完了這兩個藥物,最後補充一個文化小知識,芍藥,古代也稱為“離草”,董仲舒曾說:“芍藥一名可離,故將別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