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謎團
-
2 # 雲深知楚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為了謀取本國的最大利益,真可謂不擇手段,連以前不屑一顧的“離間計”也時常被運用,特別是秦國對六國,簡直是屢試不爽。而六國對秦國也用過幾次,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敗多勝少。
秦國對六國離間成功的案例:長平大戰時,趙國大將廉頗以攻為守,堅持不出戰,秦國為了早日結束戰爭,用離間計讓趙國換了主將趙括,而秦國主將也偷偷換成了白起,最終才取得了勝利。
另外還有秦國為了破合縱,離間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關係,最終使信陵君失去信任,鬱鬱寡歡而死。
還有王翦滅趙時,秦國離間李牧和趙王的關係,最終順利滅了趙國。
六國離間秦國失敗的案例:南韓將亡時,為了苟延殘喘,派韓非去秦國,本來指望秦國可以重用韓非,然後韓非就可以為南韓謀得一線生機。結果韓非裝清高,不願為秦國獻策,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被秦國殺害了。
另外還有南韓派水工鄭國去秦國,本想疲秦,結果卻給秦國修成了戰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秦國因此得到不少實惠。
六國離間秦國成功的案例:長平大戰後,如果白起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一定會就此滅亡。就在這時,丞相范雎卻強力主張退兵,最後秦昭襄王聽信范雎建議,讓白起退兵。因為此事,白起和范雎之間就產生了隔閡,後來白起又跟昭襄王產生隔閡,最終白起被殺。之所以范雎一反常態主張退兵,也是中了他國的離間計。
從以上幾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六國使用離間計屢屢成功,而六國對秦的離間往往失敗,主要原因在於各國國情不同,國君的開明程度不同導致的。就拿魏安釐王來說,他並不是不知道別人有意離間他和信陵君的關係,但他原本就擔心信陵君權利太大、功高蓋主,所以將錯就錯了。而秦國的國君相對比較開明,所以離間計這種簡單的伎倆在秦國就很難施展得開了。
-
3 # 哈士不是奇
戰國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
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一開始趙國雖然稍遜一籌,但是依舊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秦昭襄王看一時間無法拿下趙國,便派人到趙國去散佈謠言,說秦國害怕的莫過於趙括了,這才有了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
這實際上就是離間了廉頗和趙王的關係,也就是反間計。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秦國經常對其他國家施行反間計,那麼其他國家為什麼也不反擊呢?他們為什麼不對秦國施行反間計?
秦國君王賢明,別國君王昏庸大家對秦國最感到好奇的,莫過於秦國的六世之餘烈了。所謂的六世之餘烈,是指秦國自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這六代,幾乎都是明君。而這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是否賢明,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是否強大。這在現在依舊適用,一個公司是否能夠發展壯大,跟領導者是否有能力幾乎脫不開關係,尤其是在公司的草創階段。
言歸正傳。秦國自秦孝公開始的君王,都十分的賢明。君王賢明就意味著他不會輕易地被人蠱惑,尤其當蠱惑物件還是自己最重要臣子的時候。
而其他國家的君王也未必就沒有使用反間計離間秦王和臣子的感情,只是沒有起作用罷了。比如秦昭襄王和白起的關係。
白起的存在令各國聞風喪膽,你說其他國家的君王沒有對秦國使用反間計嗎?我看未必,只是這些反間計都沒起作用,對歷史影響很小,所以就沒被記載下來。這才造成了他國沒有對秦國使用過反間計的錯覺。
反過來也是一樣。他國的君王昏庸,所以被秦王使用反間計破解,以至於損失慘重,這樣的歷史性時刻,自然值得被特寫特寫。比如長平之戰的失敗。
這從另外一個例子也能證明。
樂毅伐齊之戰。樂毅伐齊之戰,樂毅連破齊國五十餘城,幾乎滅亡了齊國,可是最後卻功虧一簣,被田單以火牛陣富國。
而田單富國的過程中,用得關鍵計策,就是反間計。田單使用反間計,離間樂毅和燕惠王,使得樂毅逃走,燕惠王換上騎劫,最後被田單擊敗。
由此可見,其他國家未必就不會使用反間計,只是他們對秦國使用沒有奏效過罷了,也就不值得被記錄。
秦國強大,他國弱小戰國中後期,說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當時中原的格局就是一超多強。秦國為超級強國,而齊、楚、趙等國則是相繼崛起後又衰弱的強國。
必須明確是,離間計的原理,是敵人利用臣子功勞太大的特點,四處散佈謠言,最後引起君王的忌憚,從而造成君臣決裂。
對於秦國而言,其他國家是弱小的,以至於秦軍在和他國作戰的過程中幾乎少有失敗,就算有失敗也是因為對面是聯軍。而且這個失敗機率越靠近戰國末期越低。
也就是說,對於秦國士兵而言,勝利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軍統帥除非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戰績,幾乎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
既然這個將軍無法作出太多的波瀾,那麼他的威望也不會那麼高,秦王自然也不會太過忌憚他。
事實上,在秦國這麼多將領中,能夠引起秦王忌憚的人,在我的認知中應該只有兩個,一個是白起,一個是王翦。
所以白起最後死了,而王翦因為情商高,躲過了一劫。
反之同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打敗秦軍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於戰國四大名將就是以能否正面抗衡秦軍為標準選拔出的。
因此,對於他國士兵來說,打敗秦軍是一件足以自傲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統帥士兵擊敗秦軍的將領,自然能夠獲得十足的威望,比如說李牧。
因此,君王猜忌臣子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
4 # 天晴愛睡覺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推崇告奸,推崇連坐,君主對手下人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而且秦法嚴密,對職權要求的很嚴格,手下人想越權行事基本是不可能的;
制度的限制讓秦國君臣各安其位,彼此深信不疑!同樣的,制度的鬆軟讓六國的君臣權責不明,中間隔了許多不透明不能明說的東西,給流言蜚語創造了生存的空間!
回覆列表
怎麼不用?一樣用,只是起不起到效果的,以及起怎樣的效果之間的區別。
南韓派間諜鄭國為秦國修渠,想以修渠來耗費秦國的國力,以此阻止秦國對南韓用兵。這一計謀後來被秦國發現,鄭國說修渠能讓南韓苟延殘喘幾年,但對秦國卻是萬世之利。當時的秦王嬴政聽說後,不但讓鄭國修完了水渠,還將水渠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
秦國任用外來的人才最多,不可能沒有間諜,秦國的宗室以鄭國為南韓的間諜為藉口,勸諫秦王驅逐所有的外來人才,結果李斯一篇《諫逐客書》,讓秦王繼續任用外來人才。
外來的人才為秦國的強大和統一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如商鞅、張儀、李斯、尉繚等。
用間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是正奇兩道中的一道,你很少聽說政治清明、君主英明的國家被離間,只有國君昏庸、政治混亂的國家才能被離間。奇計只能配合正計使用,用間也只能用於上下離心、互相猜防的地方;上下團結、用為一心的地方,奸邪是“無由入的”的。
你可以看到趙王遷被秦離間,齊王建被離間,卻看不到秦王政被離間,也看不到唐太宗、明太祖被離間。所以,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因為他內心是明察的,不好的東西難以去影響他,制人而不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