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倉門開在前首裝甲上會大幅降低前首裝甲的效能,為什麼還要採用這種設計。
7
回覆列表
  • 1 # Tiger鐵騎

    毛子的 t34前置炮塔 除了首上也沒別的地方啊 斯大林也是前置炮塔 但他根本沒有駕駛員艙門 駕駛員要從炮塔上的門進去 的駕駛員艙門都不在車首上 也基本都是中置炮塔 所以說駕駛員艙門不是大多數在首上而是在車體前部頂裝甲上 老毛子坦克那是車頂沒地方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想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解釋,拿出真東西一看就知道了。

    比如虎式坦克,它並沒有將駕駛艙門開在首上前甲處,而是放在了坦克的炮塔前部,呈水平狀安置。但即便如此,虎式的觀察窗也絕不小。

    四號坦克也是如此,首上垂直裝甲,安置航向機槍與觀察窗,艙蓋開在肩處。其它如3號、虎王等等都是如此設計,德華人在坦克設計上確實比五大三粗的蘇聯人更細緻,但也形成了設計慣性。

    豹式坦克一定程度上學習了T-34坦克的設計,但德華人依然貫徹了自己的裝甲理念,將炮塔放在全車最中部安置,炮塔前方肩部作為艙蓋開口。這種做法保證了車體前部裝甲的結構完整,儘量不留出破綻。

    英華人的瑪蒂爾達坦克雖然也在前方開了個碩大的艙口,但他們的理念與德華人其實相當接近,都藉助水平面安置的方式化解了艙蓋正面迎彈的問題。

    如出一轍的還有丘吉爾坦克,不過你可要瞧仔細了,這東西其實不止這幾個能鑽進鑽出的蓋子。

    克倫威爾坦克一直被認為是很“德風”的一輛車,這佈局基本上誰也沒話說吧?4號,你過來比一下。

    這輛索瑪S-35坦克定能讓精法狂喜,果然不愧是大陸第一,知道把門開在側邊。

    還有AMX-40,小鴨子渾身光溜溜的,要不是腦袋上歪長了兩個把手,還真不知道門開在哪裡。這貨硬啊,精法繼續狂喜。

    日系坦克倒是真喜歡將艙蓋開在前面,或者說他們的紙皮裝甲無所謂那點防禦能力。其實這類設計要麼是車型太小,沒法進行設計發揮,要麼就是理念太陳舊,將坦克的對手當成步兵,壓根沒考慮坦克對坦克的戰爭。

    美華人的“謝爾曼”就很好的反映了這個問題,哪怕美華人對裝甲設計再不在行,他們也明白不應該在正面設定薄弱環節,況且M4坦克牛高馬大,根本不缺位置。

    美國總結戰爭經驗後設計出來的M41“鬥牛犬”就表現的更好了,裝甲佈局玩得溜熟。畢竟二戰是個比較倉促的年代,有時候容不得你沉澱和厚積薄發,但戰後就不一樣了。

    蘇聯堪稱首上開門的主力軍,但很顯然這屬於設計餘裕問題,蘇系坦克很早就具備了傾斜裝甲概念,但相比炮塔中置的德系,蘇系更喜歡重心前置,避開配重環節,讓車輛獲得佈局上的平衡。這種做法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沒地方給駕駛艙開門了,只能選擇首上,而且他們還都是首上迎彈,這是中為貫徹突擊理念設計的構型。

    KV這類坦克體積龐大,重心中置,結構空間相當多,所以它也很自覺的選擇了肩部開艙,可見並非蘇聯人要硬犟,他們很明白問題,卻只能在設計上讓步。

    到了IS-2坦克上場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到前方開門的設計了,蘇聯人只給IS-2留了個小觀察窗,人員上車可透過車長艙口和底部艙口進行。

    可以近距離看下這個觀察窗的細節,它其實也是焊上去的,比艙蓋堅固,但也可靠不到哪兒去。與其說蘇聯人醒悟了,不如說他們是在想盡辦法壓縮成本和出廠時間,畢竟IS-2之前是有活動窗版本的。

    IS-3上面迎甲開口的事情就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透過兩個傾角切面,IS-3的胸口多了塊能提供開艙的位置,畢竟像IS-2那樣搞並不方便,影響人員逃生和戰術反應時間。

    說白了,坦克的前方就那麼點地方,受限於早期的坦克設計理念和科技水平,人們不可能做到如後世這樣盡善盡美。況且正面開口的坦克實際並不多,相信大部分這種觀點都是鋪天蓋地的T34坦克所帶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痘痘源源不斷的長,和護膚品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