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館閒聊

    如果“才”指的是文才,那大部分確實如此;但如果指的是治國之才、造福百姓之才、安邦之才,那就不一定。

    真正身懷大才而不被重用的有很多,例如白居易、蘇軾、陸游等。

    而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也有不少。比如曹植,文才傑出,卻非治國之才。

    《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曹植在文學方面,確實才高八斗,後人多數難望其項背。但說到治國之上的能力,卻十分糟糕,這從兩件“自己作死”的事件上可見一斑。

    第一件事,可以說是曹植人生之路走向下坡的開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完全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曹操得知後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從此,曹植告別了昂揚奮發的人生階段,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

    第二件事,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釋出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後悔,不再重用他。

    如果這樣的表現都能得到重用,那統一三國的就不是曹魏了。曹植的不被重用,其實並不冤枉。

    所以,不被重用的詩人,是真的壯志難酬還是自以為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能一概而論。

  • 2 # 千千千里馬

    我們古代的詩人,大多數都是才華橫溢,也是非常求真務實的。 因此往往很有樹建功成名就。例如,唐代的張說,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黃庭經,辛棄疾,文天祥,元代的虞集,趙孟頫等等。不過,詩人也容易意氣用事,往往有不太適合官場明爭暗鬥的一面,所以,與同事的合作溝通往往不夠,因此,招來種種非議,傳到皇帝的耳中,引起皇帝的疏遠。中國古代的皇帝,並不是什麼事都要親自調查研究的,他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別人的彙報總結,這就形成一種官場暗箱操作的潛規則,你如果要想得到皇帝的賞識,必須有人在皇帝面前舉薦你,這就如同今天的旅遊,本來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有人對你一說,你肯定動心,結果到此一遊,不過如此而已。皇帝的權威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上的,大部分皇帝是不民主的,極少數情況下在某個階段會有一些民主的皇帝,但這樣的機會只能說可遇不可求。因此,詩人往往很難得到皇帝的賞識。除非詩人是一個具有偉大政治才能的天才,又有很大的社會知名度。

    我們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都不是政治家的天才,因此,儘管他們抱負遠大,忠君愛國,但是,皇帝還是不能重用他們,這是現實的悲劇,但另一面,也成就了他們文化上的巨大成就。

    成功學不符合藝術家的成長,也不符合藝術家成功的道理。可以用升官發財與藝術偉大是兩條路來說明,為什麼詩人總是得不到皇帝的欣賞,但詩人的民主初心沒有改變,他們把民主自由的精神用詩歌藝術的形式保持得非常完美,所以,詩人又是人民心聲的代言人。這也是世界給詩人的一份獎賞。從屈原到李白杜甫,都是這個道理。

  • 3 # 孤星寒16

    感覺詩人大多數都是事業上,官場上失意的

    不一定都是皇帝看不上,也可能是各種原因導致

    畢竟如果事業上很得意,也麼有那麼多精力去創作詩詞,不論古代還是當下,大家可以對比,很容易想到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更願意看連載小說還是完結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