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51698
-
2 # 嘉會天下
李敖只能是李敖,諸葛亮永遠是諸葛亮。
李敖對諸葛亮的評價,概括起來有三:蜀漢不正統、割據川陝妨礙統一、阿斗降晉不值得。為防止以訛傳訛,此不引用他的說法,讀者見諒。
這個“老小孩”貌似客觀,但其“正統論”有很大的虛無主義缺陷。嚴格說來,誰能修明政治、積蓄國力,最終統一中國,誰就是“正統”。依此看來,曹魏、劉漢、孫吳都不正統。但這三個割據政權,都在自己“國土”上結束了軍閥割據狀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大力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繁榮,是有積極歷史意義的。在這種意義上,曹操、諸葛亮、孫權都是偉大的歷史人物,這無庸置疑。
這樣評價諸葛亮其實遠未接近問題的實質,易流於表面和疏淺。應站在民族心理、文化傳統的高度,正確看待諸葛亮的文化影響。
先說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老謀深算,與孔明半斤對八兩,人們津津樂道的仍然是“失空斬”、“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情節。曹操文治武功卓越、父子建安文彩斐然,強劉備、阿斗萬里,人們津津樂道的仍然是“關張趙馬黃”和“臥龍鳳雛”、徐庶等的忠肝義膽。更有意思的是,成都武侯祠原夲“昭烈廟”,竟然成了“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劉大耳朵也成了擺設!
也就是說,在中華文化史上,諸葛亮的影響遠大於劉備,更高於曹操和司馬懿!純粹從歷史角度評價諸葛亮,是片面的。我們不能不重視諸葛亮在民族文化傳統上的影響力。
中國大陸雖然經歷了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雖然受到了市場經濟興起、金錢現實利益至上的洗禮,雖然時下提起國學就開口大罵孔孟,但骨子裡刻的、血液裡淌的仍然是儒家文化傳統。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人生“三不朽",首推“立功”,其次“立德”,其下“立說”,而諸葛亮都做到了極致。躬耕隆中時,高歌《梁父吟》,是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時逢皇叔三顧,以隆中三分對鼎立漢室,終身以“恢宏漢室”為已任,深入不毛、五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可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論其治學,獨“觀其大略”,乃精通兵、法、陰陽、縱橫諸家的通世大儒。而“養心莫善於寡慾”,治家唯以勤、儉、讀書,達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其《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千載以下仍屬經典。
因此,諸葛亮實際上是儒家的道德完人,是清流士人的偶像。其身上的“忠義”,其“三顧茅廬”的際遇與劉備“草根創業”的勵志故事相結合,可謂中華聖君賢相、忠臣良將的楷模。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莫不以身效攸。反觀曹家、司馬家,就太不是那回事了!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手刃呂伯奢全家;衣帶詔事發,獻帝面前禍害伏皇后的喪心病狂,令人不恥!觀操一生,僅能“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未敢代漢。而司馬懿發動政變濫殺曹爽等人,司馬昭謀弒魏帝曹髦等宮廷血案,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一語,足以讓司馬氏一門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事實上,三國之後,晉室東渡、五胡亂華,南北朝分立,篡位反覆上演;盛世隋唐也面臨內憂外患,安史之亂、四邊不靖;梁唐晉漢周、十國之後宋雖一統,然夏、金、元擾,南宋偏安;蒙元、滿清馬踏中原,明雖統一數百年也海、邊不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君臣同思之追之,築祠祀之;讀書人仰之慕之,作文以效之。
諸葛亮這位奮戰一生、志在興漢的志士,最終成為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超越時代的英雄楷模!人們更願意把“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智謀附著在他身上,讓他成為具有超越時空戰力的智慧之神,就是對他的熱愛!這已經不是歷史意義上的諸葛亮了。
事實上蜀漢政權下的荊州、益州、漢中地區,三國以後,人們對諸葛丞相的敬仰是很高的,並未真正出現對抗中央政府的割據政權。這些地區在抗日戰爭中成為國民政府的大後方,人民英勇善戰。修建滇緬公路時,大理、保山、德宏等地眾多少數民族也許沒聽說過蔣委員長,但一定會自發為“丞相”用鮮血和屍骨開出一條生命通道!
即使“兩岸一統”,在世界大國搏奕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海空邊仍然不會清靜,“諸葛亮”這個精神文化符號,仍然會刻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心裡!
-
3 # 無奈且向上
其實,李敖對諸葛亮的評價並無多少新鮮的東西,如蜀漢能不能代表漢朝的正統,諸葛亮該不該兵伐中原,該不該效忠劉禪等,在學界早有爭論,但各執一詞並無定論。在我看來李敖的評價不太客觀且有失公允。
首先說蜀漢算不算正統。當時的漢朝已分崩離析苟延殘喘,名存實亡。曹操之所以仍抱著漢朝不放,並非其忠於漢室,只不過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發展自己的力量罷了。劉備稱帝也不忘以景帝玄孫的名義,宣佈自己是繼承漢室,而不是改朝換代。只不過是都看到漢朝這塊招牌還有利用價值而已,真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儒家思想在華人中根深蒂固,漢朝一天不亡,它就永遠代表正統,誰能扯起這個大旗就能在名義上代表正義,就更容易獲得多數人的支援,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支援。而這些人往往是社會之精英,他們支援與否會決定一個集團的成功和失敗。所以說劉備自己從心裡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無私的匡扶漢室,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皇帝一定還是劉備,但漢朝不一定還是原來的漢朝。正統之爭沒有實際意義。
其次說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他並非不明白,北伐不會成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第一北伐是劉備的既定戰略,要忠於劉備,必遵守其戰略堅持北伐,其在《出師表》中已有交代。第二是以攻為守,避免戰爭燒到蜀國境內,這一點陳壽的《三國志》也略有說明,如魏軍常犯蜀境,邊民一日數驚等。三國中蜀國最弱,如不謀求主動只能被動挨打。
最後我們說他該不該忠於一個不值得效力的劉禪。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的時代背景,諸葛亮生在以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忠君才是他的價值體現,從後世對他的褒揚也可說明這一點,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被後人奉為最高的道德曲範。在那種社會背景下,要他放棄劉彈,那等於是背宗棄祖遺臭萬年。我們絕不能拿現代的思想理念去評價一個兩千年前的人。是《三國演義》害了諸葛亮,羅貫中不僅把他推崇為道德典範,還把他神化為一個智慧的化身。在《演義》裡他近乎於一個無所不能的完人。既然是完人,人們當然不允許你有錯,有錯了那怕一丁點的錯,那完人的形象就會徹底崩塌。諸葛亮也不會例外。
-
4 # 把歷史當下酒菜
對比一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就明白了。大眾對諸葛亮的印象大多來自《三國演義》,那是文學作品,不是史實。對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魯迅評價的好:幾近妖也!就是說根本就不是人間能有的人,太不真實
-
5 # 雪中風車
如果按照傳統思維定勢,諸葛亮是對的。但《三國演義》並非從客觀公正的觀點來寫的,而是帶有濃郁的偏重情感色彩,即褒劉抑曹。
這種觀點無疑將大多讀者而帶入狹隘的是非誤區,這實乃《三國演義》的一大敗筆。而實際上,真正的聰明是看出了異樣,並從中另有所悟。這一點從某些名人傳記中表露無疑。
如問《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一位名人的後代在延安居然答到是曹操!當時他才十四歲,毛主席問他為什麼這麼認為。他回答曹操能團結幹部大多數!其實他也是聽周圍大人們議論的。主席當即誇讚道,這個娃娃不簡單,長大後能幹大事!
看到沒?智者高於普通人見解的明顯區別!
-
6 # 青年史學家
首先是正統不正統的問題,如果以蜀漢為正統的一般是因為在漢統仍存的情況下,劉備作為皇室後裔、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在政統方面具有優勢;以曹魏為正統的一般認為,曹操作為漢帝國的丞相,即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畢竟是政府的代表,曹魏在三國中實力相當於蜀國和吳國之和,而且繼承曹魏的司馬晉朝最終終結了三國分裂的局面。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我覺得真正的正統在民不在鼎,必須要有仁德之心和英雄之能的才能身居正統,後者大家都有,而且劉備白手起家,比曹操和孫權更不容易。前者似乎只有劉備更具備,從火燒新野即可見。
其次是妨礙統一的問題,這種邏輯實際上是一個以曹魏為立場的政治正確,孫權就沒有妨礙統一了?曹操就沒有妨礙統一了?只要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得利,就都是進步的。再說阿斗,很多人說阿斗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言過其實,“樂不思蜀”其實是個半截話,劉禪在後半句實際上還是淚流滿面的表示對故國的懷念,司馬炎感念其真誠就沒有殺他。而且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一代不如一代,國力和魏國、吳國本就懸殊,即使有姜維的主力軍隊,也改變不了整體的戰略態勢。突然反抗,只會使得生靈塗炭,自己也不免身死國滅,這個時候求得最小的犧牲乃是明智之舉。
-
7 # 大道有垠
對歷史進行的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洩我們的情感,而是還原事實以資借鑑,唐太宗所謂“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而現今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建立在小說的基礎上的,小說的作用就是宣洩情感。所以,根據小說得出的對諸葛亮的評假就是名過其實。這種評價快則快矣、與人無補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諸葛亮的實際能力和作用遠低於評價。隆中對也只是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不是統一天下的策略;失街亭都謂馬謖之過,但馬謖是你用的,何來料事如神知人善任?明明是自身之過卻因斬了替罪羊反成功勞;劉備在時實際權力有限,說明掌控力有限。到劉禪大權獨攬卻無建樹。羅貫中冠以劉備的正統性是偽命題,用來為小說立基調騙取讀者情感。朝代更迭在古代有時候看起來充滿殺戮、殘忍、不道德,但其本質就是以實力保證族群的有效統治,也確保族群的活力和延續。就如動物的獸王爭奪一樣,古代沒有哪個朝代更迭是道德的。現在社會越來越文明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少,但也沒徹底根除。否則就會遭到外辱。
理性看待問題比宣洩情感更重要。弄清了這個問題,李敖評價諸葛亮就是準確的,而且是以古喻今,影射臺灣的統一問題。
-
8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自己的團隊中,擁漢獻帝為皇帝,而做為淪落到織蓆賣鞋的漢室宗親支系的劉備並不承認漢獻帝是正統,否則他會加入曹操陣營擁護漢獻帝。劉備想效仿劉秀打出一片新天地。可他比不了劉秀,劉秀的老爸還是個縣令呢。諸葛亮為了建立功名加入了劉備陣營,經過創業割劇了Ill陝一帶。這段時期歷史上承認以曹操為丞相的漢獻帝是東漢的延續。後來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下臺,自此進入三國時期,歷史上沒有承認蜀漢是東漢的沿續。我認為這也說明劉備在漢獻帝沒下臺之前自立門戶有不當之處,然而他畢竟是漢室宗親,他所建立的蜀漢還是應該算東漢的沿續。
回覆列表
李敖對諸葛亮評價的主要觀點是:
1,劉備集團在法理上和情理上不能代表國家正統性,它只是一個割據的地方軍閥集團。
2,諸葛亮以其才智在幫忙一個破壞國家統一的軍閥集團,並且連連發動戰爭不但打不贏魏國集團,反而勞民傷財,於國於民均不利。
3,諸葛亮幫助的劉氏集團奮鬥一生,祖孫三代為了劉氏集團而捐軀,而劉阿斗卻降了魏國,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不值得提倡。李敖還認為明知不能敵,投降也是可以的,這樣不但保全子孫後代,也使人民從水深火熱的戰爭中解脫出來。
李敖評諸葛亮的觀點,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1,以當前的小民百姓的眼光來看,李敖說的不無道理。在三國形成後,原來的漢朝實際已經滅亡了,人民也不再認同前朝,在天下人心思安的大背景下,諸葛亮以疲弱的蜀國國力逆勢而去爭天下,是為不智。它不但根本無法奪取天下,反而使人民陷入戰火之中,破壞國家早日統一。
2,但從一個政治軍事集團的角度和傳統道德觀去看問題,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無可非議。首先諸葛亮為報先主(劉備)知遇之恩,而為劉氏集團奮鬥終生是符合傳統道德觀的,另外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集團不因弱小或處於弱勢而放棄事業的追求和奮鬥的精神也同樣是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