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野狐狸
“荒年養兵”就是每逢發生饑荒的時候,朝廷開始招募士兵,讓大量災民入伍。這項政策是宋太祖總結五代亂世經驗,為防止災民犯上作亂而制定的國策。
趙匡胤定下“荒年養兵”之制後,募兵制成為宋朝的主要兵役制度。自此,宋朝軍隊,無論是中央禁軍還是地方廂軍,大都採取招募的辦法來補充兵源。
事實上,趙匡胤為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曾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比如禁軍三衙分立、收回節度使權力等等。但是,他唯獨對“荒年養兵”的政策最為滿意。正如他自己所說:
“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按照趙匡胤的意思,“荒年募兵”可以讓沒飯吃的饑民、流民有口飯吃,避免他們鋌而走險,而且還將“反抗危險”轉化成了“鎮壓力量”,保證了軍隊力量的及時補充。
“荒年募兵”政策一直為北宋各位君主所遵循,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弊端不斷顯現。
一是“荒年募兵”導致軍隊建設缺乏了計劃性。國家災荒不斷,就募兵不止,容易招兵太濫,士兵素質良莠不齊。而且,所募士兵終身在軍隊服役,從二十歲直到衰老,一個士兵國家要養四十餘年,但其中可用的只有二十餘年,這樣的體制最容易讓人驕惰,使軍隊戰鬥下降。
二是“荒年募兵”導致士兵數量不斷激增,如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所述,北宋軍隊士兵數量太祖開國時為20萬,太祖開寶年間為37.8萬,太宗至道年間為66.6萬,真宗天禧年間為91.2萬,到仁宗慶曆年間,已經達到125.9萬,短短80年,軍隊數量增長近6倍。宋朝士兵除了有常規俸祿外,還延續五代傳統享受額外賞賜,尤其是每三年一次的郊祭,可以得到不菲的額外收入,這樣就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負擔。
三是“荒年募兵”使得強壯的人更容易參軍入伍,瘦弱的人卻留下來務農,壯勞力都從農村流向軍隊,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越到後期,宋朝的荒年募兵政策越顯現出弊端。但是,由於時代侷限和積弊太深,北宋歷朝君主都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回覆列表
宋朝給人的感覺就是經濟發達,軍事虛弱。北宋軍隊有百萬之眾,但是就是不經打,經不起戰爭的考驗,最後連皇帝都被金國擄走了。實則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和宋太祖趙匡胤的“荒年募兵”政策有關。
古代中國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非常有限,適逢大災,如若賑災不急,農民變成饑民,饑民變成流民,流民變成流寇,國家政治經濟勢必受到重大影響,玩不好國家滅亡也是常事。
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說:“豐收的年景,百姓有的吃,所以有叛兵而無叛民;災荒的年景,軍隊有的吃,所以有叛民而無叛兵。所以災害之年,將百姓招募為兵,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南宋人吳做對荒年募兵的解釋更為簡練,“大災之年先不要防民造反,而應該將饑民招募為兵,饑民有了吃食,心懷不軌的人,倡導反叛,也沒人跟著幹,上可以足兵之用,下可以去民之盜,一舉而兩得之。”
宋朝慶曆八年河北水災,朝廷令州縣募饑民為軍。當時富弼任京東路安撫使,上報朝廷:“河北水災,農民流入京東者三十餘萬。臣既怕其餓死,又防其造反,遂募身體康健者健為廂兵,教以武技,戰鬥力可以比肩禁軍。而且廂兵的軍費用還少於禁軍,簡直是一舉而多得。 ”
正因為一逢災荒,就招民為兵,宋仁宗時禁廂軍高達125萬9千人,張方平上奏指出:“今禁廂兵有百萬人,當兵吃飯,沒有退役時間,七八年間,天下都養不起了。”宋神宗此後感嘆:“窮吾國用者,冗兵也。”
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為禁軍,由皇帝掌握。各地方政府招來的災民就是地方武裝,叫廂兵。廂兵就是饑民組織的部隊,相當於“丐幫”,戰鬥力可想而知。屢次災荒後,地方的廂兵已經多於朝廷的禁軍,試想金兵圍城,各地方節度使帶著這一群廂兵勤王,靖康之變,二帝被擄走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