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到3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咿咿呀呀語,有時候會發出m的音,讓很多媽媽驚喜異常,覺得寶寶學會了喊媽媽。我寶寶也是在3個月大的時候,經常發出m-ma的音,特別像吳語裡面的“姆媽”,也就是媽媽的意思。但因為我有一定的語言學知識,我知道這並不代表她學會了叫媽媽,這時候的發音是無意義的,只是寶寶在操練自己的發聲器官,練習各種發聲方式。
嬰兒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普遍是媽媽或者爸爸,當然現實中也有先學會說奶奶的,但是的確先學會說媽媽的普遍性更強一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媽媽這個詞語的發音特點。子音m的發音部位是雙唇,不需要用到舌、齒、喉等其他發音部位,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容易實現。我們可以根據學英語的經驗類比一下。英語中有很多漢語中沒有的子音,比如舌齒音/θ/,對很多華人來說是學英語的老大難,因為這個音需要將舌尖放入牙齒中間也就是咬舌,或者至少要舌尖抵住牙齒後背才能發出,要用到兩個發聲部位。而a這個母音對嬰兒來講是一個很自然的發音,嬰兒哭的時候就自然能發出。所以ma這個音對嬰兒來講是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發出的音。同理ba也是如此。
二是嬰兒接觸的聲音環境特點。通常我們在教孩子學說話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媽媽或者爸爸,有輸入才有輸出,在這個過程中,嬰兒不斷受到這兩個詞語發音的刺激,所以普遍最早學會這兩個詞的發音。
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早一點學會喊媽媽,就多跟他/她重複這個詞語吧。
很多寶寶到3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咿咿呀呀語,有時候會發出m的音,讓很多媽媽驚喜異常,覺得寶寶學會了喊媽媽。我寶寶也是在3個月大的時候,經常發出m-ma的音,特別像吳語裡面的“姆媽”,也就是媽媽的意思。但因為我有一定的語言學知識,我知道這並不代表她學會了叫媽媽,這時候的發音是無意義的,只是寶寶在操練自己的發聲器官,練習各種發聲方式。
嬰兒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普遍是媽媽或者爸爸,當然現實中也有先學會說奶奶的,但是的確先學會說媽媽的普遍性更強一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媽媽這個詞語的發音特點。子音m的發音部位是雙唇,不需要用到舌、齒、喉等其他發音部位,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容易實現。我們可以根據學英語的經驗類比一下。英語中有很多漢語中沒有的子音,比如舌齒音/θ/,對很多華人來說是學英語的老大難,因為這個音需要將舌尖放入牙齒中間也就是咬舌,或者至少要舌尖抵住牙齒後背才能發出,要用到兩個發聲部位。而a這個母音對嬰兒來講是一個很自然的發音,嬰兒哭的時候就自然能發出。所以ma這個音對嬰兒來講是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發出的音。同理ba也是如此。
二是嬰兒接觸的聲音環境特點。通常我們在教孩子學說話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媽媽或者爸爸,有輸入才有輸出,在這個過程中,嬰兒不斷受到這兩個詞語發音的刺激,所以普遍最早學會這兩個詞的發音。
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早一點學會喊媽媽,就多跟他/她重複這個詞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