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非夢妙文

    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入夥梁山前是二龍山的三位寨主。其中魯智深與楊志聯合打下了二龍山,魯智深坐了頭把交椅,楊志坐了第二把交椅,武松由於入夥較晚坐了第三把交椅。弟兄三人情同手足,都是武功高強、光明磊落的好漢,不存在誰控制誰的問題。

    其實三位好漢並不是權力慾很強的人,不會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而爭執不休,三人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在重大的事情的決策上,哥仨共同商量研究拍板。比如在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的時候,在面對如此重大的事情上,哥仨也是意見高度統一,並沒有出現任何分歧,這說明平時魯智深、楊志、武松三個人已經達成了高度的默契,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才會出現意見統一的情形。

    拋開武松不說,我們單表魯智深和楊志,這兩位好漢是不打不相識的典範。當時倆人的處境都非常落魄,都急需一個安身落腳的地方,而且倆人都看中了二龍山。楊志是因為丟失了生辰綱流亡江湖,魯智深是因為打死鎮關西,又為了救林沖大鬧野豬林遭到高俅迫害四處逃亡,倆人處境都非常艱辛且兇險。

    當時在二龍山下的樹林子裡,楊志與魯智深狹路相逢,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楊志使用朴刀,魯智深使用鑌鐵水磨禪杖,倆人你來我往直鬥了五十餘回合不分勝負。雙方都佩服彼此的武功,大概是魯智深聽出了楊志說話口音與自己一樣的緣故,他賣個破綻跳出圈外,住了手。

    魯智深跟楊志一聊居然都是了不起的好漢而且都是關西好漢。於是倆人成了朋友,在曹正的幫助下魯智深與楊志殺死了原二龍山寨主鄧龍,哥倆佔山為王算是有了安身立命之地。魯智深當了大寨主,楊志當了二寨主,後來落難的武松在孫二孃張青夫婦指引下投奔到二龍山當了三寨主。

    憑藉三條好漢的高超武功和聲望,桃花山的頭領李忠、周通;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都認魯智深、楊志、武松為帶頭大哥,甘願做他們的小弟。後來孫二孃張青夫婦、施恩、曹正都投奔到二龍山而來,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三山系力量。

    後來三山系入夥梁山,成為梁山實力最為強悍的重要力量。在整部《水滸傳》原著中魯智深、楊志、武松三兄弟和睦相處,從未有過魯智深控制不住楊志的任何蛛絲馬跡和細節。

  • 2 # 愛跳的球

    上梁山後,楊志好像有點脫離大眾的意思。這與魯智深能否控制他無關,主要還是因為其他人的問題。

    二龍山之前,楊志大放異彩

    楊志這個人有點倒黴,遇到正事幾乎沒有順利過的,比如:

    押送花石綱,結果在黃河遭遇大風翻船,因此莫名其妙的戴罪逃亡。

    後來遇到特赦了回東京,結果被小小的潑皮挑釁引發鬥毆,最終害了人命,楊志因此被髮配北京大名府充軍。

    在大名府,楊志又一次翻身。有一身好武藝的他在校場比武中大發神威,最後得到梁中書賞識。下來呢,楊志被安排押送生辰綱,又是押送東西!果然,楊志又一次失手。

    雖然楊志的這些經歷主要的還是倒黴事多一些,但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倒黴事還是正經事,楊志有很多表現機會,包括校場比武,先後與林沖、魯智深的較量,充分說明了楊志是響噹噹的人物,不是誰輕易就能惹得起的。

    與魯智深能和諧共處

    失手生辰綱之後,想想自己一直這麼倒黴,楊志開始也想過自殺了事。怎麼說命才是最重要的,後來想通了的楊志索性流浪江湖,於是誤打誤撞之下認識了魯智深。

    兩個無家可歸的人湊在一起,故事就有了精彩。後來,在曹正等人的協助下,魯智深與楊志聯手打下了二龍山,從此稱霸一方。魯智深當仁不讓的坐上了大哥位置,楊志做了二當家。雖然兩人武功基本不相上下,但相對於性格內向的楊志來說,魯智深畢竟豪爽外向一些,說話聲音也夠大,做大哥是理所當然了。

    在二龍山,楊志和魯智深的關係一直是不錯的,比如打青州那段,魯智深並沒有獨斷專行做出決定,而是很耐心的與楊志交流著。另外,武松在答應幫孔亮爭取救兵的時候也沒有單獨提魯智深的名字,而是強調了“二位頭領”。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魯智深和楊志在二龍山的相處是很好的。

    上梁山後,楊志“消失”

    上了梁山之後,楊志整個人好像“消失”了一樣,不僅沒有體現出和其他好漢關係的露面,有關他如何殺敵的表現也是少得可憐,有關他的內容幾乎都是一筆帶過。除了排兵佈陣時偶爾能看到他名字,其他場合就沒有看到楊志身影。楊志上梁山後的表現,簡直無愧於他“天暗星”的榮譽稱號,黯淡無光毫無生氣。

    凡事都有個因果,上梁山後的楊志之所以這樣,我覺得是他被人有意冷落在先,自己賭氣在後。比如晁蓋在的時候,留守山寨的往往會有楊志名字,別人都出去搶功了,他反倒落了個清閒。到了宋江時代,他在排位上更是被人算了一把。到了最終排名時,原本二龍山三當家的武松反而高出楊志三位。武松是頂天立地的人,排名反轉當然和他沒關係,這主要的還是宋江或者吳用的問題。

    結語

    雖然楊志排名第17已經不低,但莫名其妙的被老部下超越,他多少是有些不開心的。既然梁山人如此待他,那麼他索性就得過且過了,在後來的各種軍事和日常活動,幾乎就沒有楊志的什麼表現了。這應該是他有意為之。

  • 3 # 靈魂的感觸

    二龍山是當初以魯智深和楊志二人為首加上曹正等一眾人合力奪取的,當時大家推魯智深做了二龍山的大當家,楊志為二當家,後來又加入了武松,張青孫二孃夫婦以及金眼彪施恩等人,共計大小頭領七人,手下嘍囉數千人,成為了僅次水泊梁山的第二大山頭!魯智深在江湖上的名氣很大,所以被大家公推為二龍山的大當家,但魯智深卻一直難以對二當家楊志進行有效的掌控,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打虎英雄武松都對魯智深敬佩有加,聽從魯智深的安排調遣,為什麼楊志卻能特立獨行,不受魯智深控制呢?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楊志之前的家庭背景和官職遠在魯智深之上

    楊志是,宋朝著名的楊家將後人,自己又是武舉出身,曾擔任殿帥府制使,而且還是楊志做的還是京官;而魯智深呢?只是在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當差,任經略府提轄;有句話叫做“官大一級壓死人”楊志這比魯智深的官職可不是大一級兩級啊!

    楊志比魯智深更富有謀略

    其實魯智深和楊志這兩個人物在水滸一百零八好漢中都是富有一定謀略,有自己獨立思想,不容易受他人控制的,和李逵,王英那樣的人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但兩人相較起來,還是楊志略勝一籌!從押送生辰綱時的小心謹慎,到鬥殺牛二時的沉著冷靜,最後在攻打青州時的冷靜細緻,都能體現楊志的智謀還是比魯智深較高的。

    楊志孤傲的性格特點

    水滸中楊志這個人最大的特點便是孤傲了!這是他後來在梁山上沒什麼知心好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之前走投無路,落草為寇的原因!

    魯智深之所以當上二龍山的大頭領,主要是在武功上略勝楊志一籌以及江湖上的威望比楊志高,像楊志這種一心只想著仕途的人,並不受當時草莽好漢所看好的,所以魯智深坐了第一把交椅

    由於楊志這種孤傲,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加之自己出身,之前的官職,謀略都在魯智深之上,所以楊志並不受魯智深管制,往往在一些大事的決斷上,魯智深還聽從楊志的意見。而武松幾乎在以上幾個方面都不如二人,所以往往還是聽從這二位哥哥的。

  • 4 # 何殊我

    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魯智深是二龍山老大不假,但是按照他的脾性和做派,不會對武松有管的行為,更不會想著去控制楊志。

    魯智深與武松必然會惺惺相惜

    先說魯智深與武松的關係,他們之前並未互相見過,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以後,沒有出路,經人介紹,去二龍山投奔魯智深和楊志。

    在金聖嘆眼中,這兩個人都是上上人物,武松比魯智深還要受好評,在金聖嘆看來是天神一般人物。因為魯智深還在桃花山捲過金銀器,武松一直磊落。

    二人的共同點一是對官府和朝廷已經徹底死心,不再抱任何幻想。二是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主兒,魯智深搭救金翠蓮,一路幫助林沖,武松幫助施恩,都是一個性質。

    再者,他們都是沒有出路以後,做了掛名的出家人,再後來都到了梁山以後,認清了宋江替天行道實際上是真招安的目的以後,也站在統一戰線上,成了不合作派。

    綜合來看,魯智深、武松兩個人必然是惺惺相惜的英雄好漢。怎麼會是魯智深控制武松呢?

    魯智深與楊志之間不會有情義基礎

    首先,這倆人出身不一樣,魯智深草莽出身,做了個提轄,覺得不會有前途,藉著打抱不平的機會,逃離了。已經對社會絕望的他,絲毫不會抱希望了。

    楊志是楊令公後人,一直是世襲的官職,對官家、朝廷一直殘存希望,為了官復原職找盡了機會。

    結果還是因為只唯上不認下的態度,生辰綱丟了,楊志還把人得罪光了,徹底斷了再回去做官的希望。

    魯智深是決絕的落草為寇。楊志是心懷不滿而不得不落草,落架的鳳凰不如雞的感覺。因為沒能去梁山,到了二龍山,認識了魯智深,聯手做了山寨寨主。這樣的兩個人到了一起,能有共同語言?

    魯智深那麼聰明,大家只是一起落草吃碗飯,又不是創業開公司,能維持下去就行了,誰控制誰啊?有用嗎?

  • 5 # 兮兮說事兒

    首先,我要說的是,武松、魯智深和楊志在二龍山上,地位相差不大,根本沒有誰控制誰的意思。

    尤其是魯智深和武松。雖然在《水滸傳》裡面,施耐庵沒有用過多的筆墨來描寫武松與魯智深的關係,但是二人彼此敬重是顯而易見的。

    魯智深與武松互相敬重

    就以二龍山的情節為例。有一次,白虎山的孔明被青州兵馬抓走,孔亮向二龍山求援。當時山上的主要負責人楊志、魯智深和武松提出召開一次會議。

    在會上,武松首先說,我們今天要以義氣為重,一起攻打青州,活捉呼延灼,然後奪取府庫錢糧。這句話顯示出了武松的聰明才智,武松將重點放在了搶奪府庫錢糧,其目的是為大家謀取利益。這自然是很好的出兵理由(其實,武松和孔亮有私交)。

    魯智深作為形式上的二龍山首領,自然明白武松的意思。但是魯智深立即表示,我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便吩咐人手準備攻打青州。由此可見,魯智深和武松彼此都是心懷敬意,留有面子。

    這時候,楊志出來說青州城池堅固,人強馬壯,不如聯合梁山一起行動。魯智深說,正是如此,並想借機與宋江一見。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首先說明,魯智深並沒有壓制武松,也沒有打算管武松。

    2、魯智深很有可能嫉妒楊志

    那麼,魯智深對於楊志呢?這兩個人以前都是“公務員”,魯智深曾經是個“提轄”相當於邊區的一個小警察。楊志呢,以前可是東京的“制使”,也就是首都殿前司所屬的軍官,相當於禁衛軍的官員。

    當楊志因為生辰綱被劫之後,看到魯智深,曾經有過一次交鋒,兩個人誰也不服誰。雖然最後兩人冰釋前嫌,但其中一段對話就是問曾經各自的職位,報上自己的光榮歷史(比如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由此可見,二人雖然表面友好,但是骨子裡卻有互相攀比的嫌疑。

    因此到了二龍山,楊志雖然經常出謀劃策,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魯智深因為嫉妒楊志,經常會不自覺的壓制楊志。

  • 6 # 宅在月亮的狗

    歷史,特別是個人的歷史,均與自身的性格有關。

    特別一提的是青面獸楊志,你根本無去評脈的一個人。他一出場似乎從楊令公的塵埃中,挑著一小擔金銀財寶去跑官。制使中十個,他唯一翻了船,跑了!想官復原職,高都笑曰:你滾吧,一個無擔當的人!鬱悶之下,殺一牛二,實四六不著調!梁中書暗有心機,生辰綱未送,江湖傳遍,劉唐一愣子都知道了,梁又再踹楊志一涼腳,禮品無了,好在曹正——林沖徒弟,和花和尚奪了二龍山!

    楊志的一生,真正性格決定命運的一生!有起伏有波瀾,不會管理,不同情下人,認人不明,看勢不清,始終無法從第一次失敗中成長,不能認清自身的原因,他永遠是個逃避的孩子!

    反觀魯達武二,在社會低層中,看情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該出手時即出手,剛正不阿,實是水滸中一等人才。在二龍山,書中雖未有細節描寫,但三人應該歷經波難,應是三人人生中暢快的日子!楊志的性格,肯定尊讓魯達,敬重武松,而魯武二人也對楊家後人楊志一定多是同情。因此,小編這問,純是無中生有了吧?

  • 7 # 飲水君

    把不同的人捏合在一起的,是希望,現在叫願景。

    一個人服另一個人,大多數時候,是那個人能夠提供更好的願景。

    比如魯智深和武松。兩人同為草根出身,都做過低階小吏,還幹過掛名和尚,兩人性格都極爽快,嫉惡如仇,價值觀趨同,願景也基本一致:替天行道!兩人都反對招安,厭惡官場。

    武松是在血濺鴛鴦樓後,投奔二龍山,他與魯智深惺惺相惜,兩人都是光明磊落、行俠仗義的好漢,武松對魯智深是敬重加感激,兩人關係就比較融洽。

    楊志則大為不同。

    他和魯智深差別太大。論出身,楊志是老將楊令公的後人,算的上名門世家;論官職,楊志中過武舉,做過殿帥府制使;論志向,楊志算個官迷,曾經N次被從體制內踹出來,又N+1次哭著喊著要進入體制。只是,這哥們運氣實在不好,熱臉貼到了冷屁股,辦差不利,幹一次砸一次,最後,著了梁山的道,弄丟了生辰綱,實在走投無路,只好落草為寇上了二龍山。

    楊志的志向絕不是當什麼山大王,舉什麼替天行道的旗子。他對朝廷還是有幻想的,“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戀”,即使落草,在他也是“曲線救國”,他夢想的是有朝一日,欽差大臣拿著聖旨來招安。

    這樣的兩個人,出身、性情、脾氣、志向、願景完全不同!楊志到二龍山做第二把交椅,完全只是個過渡,是個跳板,這讓他怎麼聽魯智深的呢?

    思路決定出路。兩人思路完全不一樣,尋找的出路也絕不會相同。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 8 # 泊圖泊途

    一個胖和尚一個青臉大漢、一個行者都不是尋常人物,武藝也不是尋常手段。非要說控制不住楊志,那他也控制不了武松,或者說不想控制。要知道,魯智深是俠客,不是傳銷。

    二龍山是兄弟互相敬重的地方,沒明顯等級制,這與魯智深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雖然魯智深是大頭領,但是也不會強行要求武松做什麼。楊志的情況和武松差不多,也是個武藝高強的人,而且大局觀也不錯。早些時候,魯智深與楊志有過交手,二人從意氣用事再到旗鼓相當最後到惺惺相惜。

    魯智深天生就是當大哥的料,他也有那個義氣和氣質。魯智深在自我介紹時經常會說,我不是他人,正是那怎樣怎樣,滿肚子底氣。楊志雖然和魯智深同自稱為“灑家”,氣勢上輸了一截。

    在史進被官府抓住後,魯智深想去攻打,此時武松勸,說他們的實力不夠,最好不要去,朱武也說這樣不行。最後的結果就是魯智深偷偷一個人去的,結果就是被抓下獄。

    可以看出來,魯智深雖然是大頭領,但沒強迫別人幹什麼,如果題主的邏輯,說魯智深控制不住楊志,那他同樣也控制不住武松。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楊志不同於另兩位的地方在於他喜歡當官,願意為朝廷效力,在某種意義上他不辨是非,早壓花石綱,後壓生辰綱,這都是欺榨百姓獲得的諂媚之物,楊志並沒覺著這很不義,或者說他麻木了。

    兄弟情義水到渠成,但是思想去難以控制。沒錯,楊志與魯、武二人的目標不一樣,話說思想是沒法控制的,魯智深又不是傳銷。

  • 9 # 田獲三狐

    魯智深控制不住楊志?何出此言?難道楊志四處咬人了嗎?還是每天踢寡婦門挖絕戶墳了?魯智深除了用根鏈子拴住他,別無他法?好像沒有吧!

    相對於後來梁山泊等級森嚴的制度,二龍山的三位當家人魯智深、楊志和武松之間更像是鬆散的合夥人關係。

    魯智深生性豁達,不拘小節,楊志雖然腦子缺根筋使但是根正苗紅,功夫也好,武二郎更不用說了,殺伐果斷,快意恩仇,一系列的戰鬥取得了巨大的江湖名聲。

    他們三人實力相當,短期目標一致,之間也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

    魯智深和楊志是隨機結合在一起的,當時楊志丟了生辰綱,走投無路。

    恰好碰到魯智深也被高俅追殺,無處可去,上二龍山是兩個人共同協商的結果,誰也沒有賺誰,誰也沒有求誰。

    談何而起的誰控制誰呢?需要控制嗎?難道楊志是個燈泡,非要給他安個電門根據需要讓他亮或者滅。有的同學會說楊志是個官迷,總想撈個一官半職弄個封妻廕子,這和魯大師和武行者的志向不同。

    沒錯,楊志以前就是那樣想的,哪怕他上了二龍山也是那樣想。

    但是,魯智深也沒有攔他啊。

    他當不了官,不是魯智深中間攔著或者起壞作用,完全是“運蹇時乖”,他當不成。

    他謀個一官半職為國效力的想法最後是“冷臉貼了熱屁股”,當時來運轉的時候他又沒把握住機會,被吳用等人算計,丟了生辰綱。

    這時即使朝廷再次赦免他的罪責,他也沒臉去央求人家給個官當啊!

    如果說他上了梁山以後,成了支援招安的一份子的話,比較靠譜。

    因為大的環境變了,梁山有了逼迫朝廷不得不招安的實力,楊志此時投入其中名正言順。梁山一百單八將聚齊後,原來各個山頭的人馬進行了重新的洗牌,組合,這時候楊志要幹什麼,支援哪條路線,其實已經和魯智深無關了,魯智深也不想去控制他,道不同不相為謀啊!

  • 10 # 一哥於一

    且看:一哥“俗人讀水滸”之――也說關西二提轄

    話說關西出了兩個提搳,一個魯達一個楊志,二人像極,一則同是關西之人、同領提轄之職;二則同殺一無賴,一個鄭屠一個牛二;三則同愛說個人來頭,一個老經略相公門下一個楊門之後;四則同是天涯淪落人,二龍山下苦相逢。細想也不盡然,魯以軍功領提轄職,楊以梁中書賞識領提轄職;魯殺人為救弱者,楊殺人出於憤怒;魯表軍功楊表先祖;魯為救弟兄而淪落,楊為失髒銀而無奈;噫,有差距啊!

    再說楊志是個內心複雜的人,船沉花石崗落荒逃到西安,手下兵士去向不詳,真不仗義;窮途末路,手刃牛二,官府自首,實在“仗義”;黃泥崗失去生辰綱,撒手而去,全然不顧眾人,眾人也用“不仗義”的汙告對之。 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在楊志內心始終未忘自己是將門之後,沙場上一刀一槍搏得個封官蔭子,在被動的失誤之後選擇了逃避,在主動的過犯之後選擇了自首,是英雄複雜的無奈的真實寫照。

    楊志的一生夢想是當官,一生的命運是背運,每每不忘自己是令公之後,應過武舉(不知中否),年輕時當了制使,卻因沉了一塊石頭獲罪潛逃,幾年後弄了點錢又去京城活動,錢花光了事沒辦成,就這事高太尉真是堅持了原則,老楊鬱悶貧困憤怒中手刃了牛二獲罪,遇梁中書恩賜,比武破格升任提轄,卻失了生辰綱,窮途只得吃霸王餐,官夢也只好跟著老宋招安來做了,可又偏病死軍中,真是倒黴蛋一枚!

    而魯智深則任性得多,雖說鎮關西老鄭來歷不詳,老魯說他是投靠小種經略相公(渭州軍分割槽司令)的,定然非親即故,殺豬賣肉很快成為集團公司壟斷市場,封有副總(手),錢不在話下,三千貫賣個二奶,一怒敢單挑魯中隊長,關係可見一斑,老魯後臺是小種他爹(史實為兄)延安前敵總指揮、大軍區一把手,來幫小種的,連小種都說逮住老魯咋辦自已也做不了主,就這樣兩個主,為了一個虛無的名號黑吃了黑。

    魯智深更兼真性情,被逼剃度,三月雖不淨心誦經,倒也收斂了些,然日久舊性情發作,二打山門,為何?一則此寺何來淨地,賣酒的送來說是送與寺中打雜人等,可能嗎?你懂得;二則老魯舊性情,嗜酒成癮是真,然寺產莊園中亦飲酒成風,叫人如何把持住?飲酒當逐,打人當罰,損神當死,然長老僅另薦他處,有明言:趙員外薦來,後臺硬;打不過人家,本領強;終得正果,前途好。嘿嘿,和尚醉得你醉不得。

    再說老魯甚是可愛,李忠周通要送老魯些盤纏,傾巢出動下山行劫,老魯卻捲了二人的金盞銀碗滾下山不辭而別,這和尚可愛,一是嫌棄人家吝嗇,走就是了;二是嫌人家去路上劫的不地道,桃花山上恐怕連石頭也不是乾淨的;三是金銀酒器踏匾了,有點盜三噸礦泉水連夜倒水天明賣瓶之嫌;四是後山滾下揚長而去,全無一點江湖義氣。義薄雲天、醉打金剛、赤身婚床、賊窩行竊、廝養潑皮,可愛的和尚只為那人出場。

    這二人組建二龍山“搶劫公司”發展乏力。二人殺了鄧龍,收擾人員、盤活資產重組了新公司,好處一是戰鬥力明顯提升,二是靠孫二孃夫婦、曹正等好部資訊暢通,三是改變“董事長”社會形象。但在發展上地盤易守難擴,兵馬難以擴招,二人形象力倍增,戰鬥力增強,但領導力、親和力、管理能力嚴重不足,智囊集團缺失,無明確的發展方向,一二把手出身、能力並行,缺乏核心,其最終必被聯合、兼併。

    噢,二人不同啊,其實連同武二三人是個合夥公司罷了,三人誰也不會“尿”誰啊。

  • 11 # 邏輯文史游

    這個問題問的就很尷尬,縱觀小說,絲毫沒有任何文字表明二龍山內部有什麼矛盾,況且二龍山三暴力男非嚴格意義的座次順序完全是按照上山順序定的,大家都從良民落草為寇了,還糾結什麼文體兩開花啊。

    那麼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之間彼此的關係也沒什麼好糾結的,既然都是不得已在此落草的人,那麼首先要一視同仁先都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了,所以三人在沒併入梁山時基本上三觀都是一致的。那麼為什麼大家覺得相比較於楊志,魯智深和武松走的更近呢,我想大致原因可能有三點:

    一、從兵種來看,魯智深與楊志都屬於馬步全能,但是魯智深是從步兵的方向培養自己的,楊志走的是更加炫酷的馬軍路線,而武松是純粹的步兵,這樣一來無論是上山前後,由於兵種因素魯智深和武松會走的更近些。

    二、從身份來看,魯智深和武松都有僧人的影子,當然,人家倆也是想破戒就破戒的人,所以從“連連看”的角度,大家更願意把相同屬性的人整理在一起。楊志是將門之後,由於自身的原因先後丟了花石綱和生辰綱,但人家屈身綠林也是有很大的不甘心,所以沒出家的他自然感覺和其他二人有點“格格不入”。

    三、從對朝廷的態度來看,魯智深和武松已經是嚴格意義上的自由人士,他們身上沒有家族光環,自己活好就行。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楊志是將門之後,是要面子之人,他並不會想要一直屈身綠林,有機會的話還是要繼續走官路,耀祖宗。所以在二龍山加入梁山後,楊志是絕對的招安支持者,魯智深和武松是絕對的反招安派(同樣的,張青、孫二孃、施恩也是反對招安的人士,曹正會更偏向於支援招安的林沖),所以當武松和魯智深公開的反對招安而楊志無動於衷時,我想不少讀者對楊志會瞬間產生偏見吧。

    所以,二龍山的頭領其實不存在誰管誰的問題,只是大家立場不同,所以結局不同罷了。

    你楊志這種官迷能頓悟嗎,我看難!

  • 12 # 步武堂

    這是一個很莫名其妙的問題。魯智深為什麼要“控制”楊志呢?

    熟悉《水滸傳》的讀者都對水泊梁山的“三山派”瞭如指掌,在“三山派”當中,魯智深,楊志,武松是二龍山的代表,但是這三位在二龍山的地位基本相當,小說當中也只是籠統的稱他們為“三位首領”,並無哪位是“寨主”哪位是“副寨主”一說。應該說這三位是誰也控制不了誰,誰也不想控制誰,大家在二龍山上只是“搭夥過日子”而已。

    二龍山上的這三位首領,在小說《水滸傳》當中是除了宋江和林沖之外有獨立故事的“主要人物”,這三位也是水泊梁山好漢當中除了林沖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魯智深是“低階官員”的代表,楊志是沒落的“名門之後”的代表,而武松則是“社會人(市井平民)”的代表。

    從人物的個性上來說,魯智深和武松實質上都算是“江湖人士”(魯智深儘管是個提轄,但是骨子裡卻認同自己的江湖特性),而楊志儘管也是一個地級武官(制使)但是他的出身卻讓他一直是致力於在主流社會“頑強打拼”。這三位的個性沒有太多的交集。

    在中國特有的以封建制度為基礎的的社會形態當中,“江湖”一直是一個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被主流社會“默許存在”的一種社會形態,在江湖的社會里,核心的價值觀大概可以用“是非善惡,恩怨情仇”來概括,江湖人士的追求和處事原則大體上都以這個核心價值觀為準則。

    楊志這個人物,在上二龍山落草之前,完全不屬於“江湖社會”,並且是一個以混跡於江湖為恥的主流社會的堅決擁護者,楊志投奔二龍山落草,成為一個標準的“江湖人士”,對他來講是一個“萬般無奈”的選擇,所以,落草二龍山之後,楊志所追求的最高準則,其實就是“先活著,然後找機會回到主流社會”。

    和楊志不同,魯智深是一個身在主流社會卻對主流社會由失望到絕望最終主動脫離主流社會,迴歸江湖社會的“江湖好漢”。生活在主流社會的魯智深,沒有遭到過歧視,打壓,迫害,相反在主流社會,甚至是犯法之後到了“世外社會(寺廟)”,魯智深依然是招人喜歡的好人,依然沒有被拋棄,被迫害被打壓。

    歸根結底,魯智深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好人”,無論以主流社會的“仁義禮智信”的標準,還是江湖社會的“是非善惡,恩怨情仇”的標準來看,魯智深都是好人。

    同樣是“江湖人士”,魯智深的追求和處事原則和武松應該說是完全不同。魯智深的追求是以“是非”為準繩,“善惡”為基礎。而武松則是以“恩怨”為準繩,“情仇”為基礎。

    武松這個人物,深受讀者喜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標準的只認“恩怨情仇”的江湖好漢,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坦坦蕩蕩,直來直去。有“江湖情結”的人們對武松真是“喜歡得緊”。著名的書評家金聖嘆對武松推崇備至,奉為“上上人物”,驚為天人。我們可以從金聖嘆本人的生平當中看到在金聖嘆的骨子裡是滿滿的“江湖情結”。

    在水滸一百單八條好漢當中,以“是非善惡”為標準和基礎的好漢,我認為僅魯智深一人而已。而武松則是江湖好漢當中的第一人。楊志僅僅就是暫且棲身江湖等待時機重返主流社會,為自己和自己的祖宗爭的“封妻廕子光宗耀祖”的“江湖機會主義者”。

    楊志和宋江的理想應該是不謀而合,在水泊梁山派人邀請二龍山三位當家的共聚水泊梁山“共圖大業”的時候,楊志最初的牴觸情緒實際上是來自於水泊梁山的以第二代首領晁蓋為首的那幾位“好漢”,當年劫取他所押運的生辰綱,再一次斷送了他在主流社會“一刀一槍”的拼出一個為祖宗爭光的前程的大好機會的怨恨而已。

    所以,二龍山的這三位首領,理想不同,價值觀各異,性格特點有各不相同,並且能力相當,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控制其他兩位,因此不會出現“二打一”的局面,只有“三足鼎立”的格局,才是二龍山最穩定的局面。

  • 13 # 沐嵐爸爸

    楊志是個擅“御”上,而難治下的人,類似這類人,只有他“控制”你的份。魯智深想控制他?就真的是難比登天了!

    梁山好漢大約可分為4種類型,其一為“難御上而善治下”型,比如林沖,他就很難處理好與自己的上級高俅之間的關係,以致被其陷害到“誤入”白虎堂而刺配滄州。然而,在對下上,他卻有自己的一套,比如他曾救助過的李小二夫婦,自己的徒弟曹正,以及妻子張氏、岳父張都頭等,就都念他的好。

    其二為“上下難治型”,比如武松,起初人們還被其“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的外表,以及驚人的個人能力所折服(比如武松打虎),但深入互動後,很多人就不怎麼待見他了,例如嫂嫂潘金蓮就覺得他“裝”,明明喜歡自己,卻不敢上手;施恩覺得他“煩”,在揍蔣門神這件事上老惹事,非得過一個酒店吃一次酒,一點都不利落,以致於後來武松因得罪張都監被關入大牢後,都不想救他出來。還多虧施恩他爹施管營提醒他,不要忘恩負義:“他是為你吃官司,你不去救他,更待何時。”

    到後面在二龍山落草時,魯智深不待見他;上梁山後,宋江也不待見他。須知道,之前宋江可是對武松極好的。

    其三為“上下通吃”型,最典型就是宋江,比如宋江殺害閻婆惜後,鄆城縣令一心周全他,竟拉了“唐牛兒”來替他頂罪;你想想他為何能拉那麼多人上梁山?離得開下面好漢技持嗎?

    最後一種便是類似楊志這種“擅御上,而難治下”型。

    楊志的個人能力很強,而且能展示出來,不像我們這個社會里的很多人,“悶葫蘆”一般,有能力卻倒不出來。這樣即便有貴人抬舉你,你使不出來,人家還怎麼抬舉你呢?

    書中第12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中,身在梁中書府上的楊志“殷勤聽候使喚”。

    於是梁中書便“有心要抬舉他,欲要遷他做個軍中副牌,月支一分請受。”意思跟他講明後,楊志直言:“……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雲見日一般,楊志若得寸功,當效銜環背鞍之報。”

    不知大家怎麼看,反正我聽楊志說這話,真覺舒服。說什麼“撥雲見日”“銜環背鞍”,這詞聽起來爽極。果然,“梁中書大喜,賜與一副衣甲”——這裡便是楊志的第二個特點:會說話。

    很快,“東郭比武”順利舉行,楊志一舉戰勝大名府留守司副牌軍周謹、五十回合戰平正牌軍索超,被梁中書任命為“管軍提轄使”,既升了官,又進了級——這裡便是楊志的第三個特點:會來事!領導需要你表現時,你能表現出來。

    時光荏苒,眼見得岳父蔡太師六月十五日生辰將至,梁中書便準備選人護送生辰綱往東京了,最後選中了楊志。不料,楊志對此早有準備:“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一把黃旗,上寫著賀歲太師生辰綱。每輛車子再使個軍健跟著。三日便要起身去。”

    “非是小人推託,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遣英雄精細的人去。”

    梁中書道:“我有心要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跟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來。如何……不去?”

    楊志道:“恩相在上:……今歲途中盜賊又多 甚是不好。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崗、白沙塢、野雲渡、赤松林,這幾處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以此去不得。”

    ……

    楊志又說道:“若依小人說時,並不要車子,把禮物都裝做十餘條擔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也點十個壯健的廂禁軍,卻裝做腳伕挑著。只消一個人和小人去,卻打扮做客人。悄悄連夜送上東京交付,恁地時方好。”

    注意:這裡是梁楊二人首次談及護送生辰綱事宜,之前楊志並不知情,但從楊志對生辰綱如何運送,途中面臨危險如何處置等細節看,楊志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不然,他也不可能說出那麼多細節來——這裡便是楊志的第四個特點了,即“打提前量”。這正是一個人才會辦事的具體體現了。

    梁中書一看,既然你已經想得如此周到了,那就依你吧?遂採納了楊志的方案。

    綜上所述,楊志是個殷勤、會說話、會來事、會打提前量的人才,這種人別說梁中書喜歡;即便生在現代,也會被很多領導所喜愛吧?所以,大家看,這押送生辰綱的過程,分明是楊志在引導梁中書了。

    說到“御”上,可能就有朋友不服了:你說楊志是個人才,那他咋不受高太尉待見呢?

    只能說是高俅太重利了,嫌楊志送得少,就不給機會了。

    (高俅)大怒道:“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崗,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崗失陷了……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

    反之,若是高俅用了楊志,就憑他的本事,林沖還能活過野豬林?

    那為什麼楊志如此有才,護送生辰綱時反而失敗了呢?

    這就是金幣的另一面了——楊志“治下”不行!

    按楊志意思,“只消一個人”和他去,然而等到第二天時,梁中書卻又“特地再教奶公謝都管,並兩個虞候”和他一起去。如此一來,原來楊志一個人說了算的情形被打破,是不利於楊志的團隊管理的。

    梁中書如此安排是何意圖?

    表面上的理由,是這三人要負責押送一擔禮物,“另送與(蔡太師)府上寶眷”,但其實是梁中書對楊志不放心,令此三人於路上監視楊志行蹤。不過,這也不怪梁中書,人家花費十萬貫置辦的生辰綱,可是好大一筆財富,就交到楊志一個人手上?萬一這小子中途貪財起意,將生辰綱捲走了怎麼辦?不得不防啊!——從之後生辰綱被劫,楊志走脫,梁中書釋出文書對其進行緝拿來看,他就是這麼想的。

    見此,楊志也不好說什麼,只是提了一個小要求:“……如今又叫老都管並虞候和小人去,他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門下奶公,倘或路上與小人彆扭起來,楊志如何敢和他爭執得……”

    “這個也容易,我叫他三個都聽你提調便了。”

    雖然梁中書答應了楊志,但到了路途之上,楊志還是管不住這三人,以致於被其調撥兵士關係,而壞事,而弄丟了生辰綱……

    回頭看,若是楊志能和老都管等人處好關係,這水滸故事恐怕就會變調了吧?

    生辰綱失竊後不久,楊志便去到“二龍山”落草了,而此時的大當家正是花和尚魯智深。就對上而言,魯智深並非梁中書那樣的官場中人,自然好對付。後邊兩人處著處著,竟然是魯智深在聽楊志的意見了。

    比如雙鞭將呼延灼率領青州軍攻打桃花山,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將李忠頂不住而向二龍山求救,魯智深有意相救,卻並未下令。不料,楊志卻順意做了主:“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山寨,俺三個親自走一遭。”於是二龍山兵馬一路小跑趕去救人……

    不過,楊志雖然做了主,魯智深卻並未怪他。

    再比如“三山聚義打青州”後,也是楊志建議二龍山人馬投奔梁山,魯智深也表示贊同。

    說到底,楊志之言要麼深合魯智深之意,要麼就是言之有理,你還怎麼控制他呢?

    大家,以為然否?

    參考:《水滸傳》

    (網圖、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天,你的偶像結婚了,你會選擇微笑著默默祝福還是哭到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