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靜姐
-
2 # 黑海有隻原無鄉
高中以前喜歡探索,之後越來越喜歡發呆也不去求知,現在畢業工作了又想探知求問。而立之年並不是分界線,只是忙於生活追求物質少了許多個人時間來探求,對很多東西有了固定思維,懶於去分辨。如果可以沒有顧慮的停下來思考,會發現很久沒有照顧到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又會慢慢回來吧。不然怎麼一直不缺探險家呢?
-
3 # 幻熙顏
不這麼認為,我今年34歲、目前在國外留學、三十歲以後、考慮事情會更加全面、沒有了年輕時的草率和衝動、更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想做什麼。保守和固執只是一些人的託詞、其實只差那麼一點點勇氣、人生苦短、一輩子不長、再長的壽命也超不過八九十年的、既然我們決定不了生命的長度、那就來決定生命的寬度吧、多學東西、多經歷一些、會讓生命有更加寬廣的定義。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得多了自然會識廣。
-
4 # 雲水心語
人到三十,特別是女孩子,若還沒有談婚論嫁,大人見到都會問,自己也著急,所以人們都認為到三十就應該成家立業了,但是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提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孔夫子說這些話時,與我們已經相距甚遠了,如今這個時代,很多人求學已經快要到三十了,而更多的人因為房價高企,自己工作不穩定等原因,三十未婚已是很普遍的事。加上現在很多青年是獨生子女,覺得自己還沒玩夠,哪裡還顧得上娶妻生子,所以三十五歲左右結婚是很正常的。
再說,孔子的時代與如今已大不相同,古代人壽命短,知識掌握得也沒現在這麼豐富,業餘愛好和興趣特長更不用說。多數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連皇帝也不可以隨便溜達,更沒有現代化的電子裝置和發達的朋友圈。古代的科舉考試也有很多人考了許多次,中年得道,大器晚成的也非常多。
從人的自身發展來看,青少年是求學的最佳階段,俗話說,出名趁早,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是這個時期也是人生經驗很缺乏的時候,即使有碩士博士的學位,或者已經在某個崗位幹得出類拔萃了,也會因為為人處世過於偏激而得罪很多人,所以需要歷練。
歷練這個詞很好,既表示自己需要經歷,也要在過程中不斷地鍛鍊自己。這裡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被動地參與,也是一個過程,但缺乏你自己的思考和辨別,容易隨大流,沒有獨立性和主見,必然不能成大器,也就是說也許是小兵,經歷多了慢慢地當個大官,但沒有領袖風範。而主動地參與,是有很多準備的,在心理成熟度、物質條件、人員儲備和活動目的等方面都有充分的準備。
前者比如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雖揭竿而起、一呼百應,但就像我們很多自媒體一樣,粉絲來得快,去的也急。後者如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就回到故鄉,變賣家產,召集弟兄,然後勤王定都,假天子以令諸侯,最終成就一世霸業。
所以,三十而立早已經變成三十起立,在原來十幾年求學的基礎上再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從未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回覆列表
二選一的話是後者,可能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安穩慣了而已,沒有目標又害怕失去現有的。蹉跎的年紀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