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澤葉酸
-
2 # 江湖小曉生
漢武帝最喜歡的就是小舅子,前一個小舅子衛青,幫助他橫掃漠北,奪回河西走廊控制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後一個小舅子李廣利,幫助他在西域楊威,兩次出征大宛,獲得了好馬數千匹,增強了大漢王朝騎兵的戰鬥力。
不過這倆小舅子的成就其實差別很大,結局差別也很大。尤其是李廣利,落得個逃亡匈奴的結果,成了不折不扣大漢逆賊,老李家因此也被漢武帝血洗。
李廣利兩次征討大宛,打造了強大的漢朝騎兵。漢武帝早年跟匈奴打仗的時候,每打一仗就能夠俘獲不少戰馬。匈奴人的戰馬,比中原地區飼養的戰馬就是強壯。
嚐到甜頭的漢武帝,自然是樂得跟匈奴多次發生戰爭。越打戰馬就越多,戰馬越多漢朝的騎兵就越強大,騎兵越強大,在草原上,漢朝獲勝的機率就越大。
在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後,漢武帝發現西域諸國當中,大宛國的戰馬是最出類拔萃的。於是就派人前去通商,希望大宛能夠賣點好馬給他們。
結果大宛國不僅不賣馬,反而把使者給宰掉了。受此奇恥大辱的漢武帝,怎麼可能會放過大宛呢?所以小舅子李廣利就出場了。
第一次出征,李廣利損兵折將。李廣利被封為貳師將軍,帶著6000騎兵還有幾萬步兵前去攻打大宛,目的是為了在貳師城奪取大宛名駒。
可是西域實在是太遠了,糧草供應基本靠沿途的搶掠。當時李廣利路過西域的時候,那些小國家緊閉城門,不願與漢朝大軍交流,更不願意提供糧食給漢朝大軍。
李廣利的人馬必須要一路攻城略地,那才能有足夠的吃喝。這麼搞哪裡行呢?一路打下來,到了大宛的時候,士兵也剩下沒多少了,不是餓死了就是戰死了。
貳師將軍與左右計:“至鬱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而還。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飢。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天子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因留屯敦煌。---《漢書》
等到人馬只剩下幾千人的時候,他們終於到了鬱成城,結果打了很長時間,連鬱成城的門口都沒摸進去。
李廣利終於感覺到了害怕,這才寫信給漢武帝,希望撤軍。結果漢武帝卻派人擋在了玉門關,誰敢撤回來,就當場斬殺。李廣利嚇得脖子一縮,只能駐守在敦煌等待漢武帝的支援。
第一次攻打大宛國,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把漢朝大軍計程車氣都給打沒了。西域諸國也有點小瞧漢朝的意思,這麼下去不利於漢朝統治西域這些小國家。
第二次出征,透過談判奪取了大宛名駒。連一個小小的大宛都打不下來,將來西域諸國該怎麼看待漢武帝?恰好這邊又要跟匈奴作戰,所以朝中不少大臣都認為,應該把重心轉移到對付匈奴上。
可是漢武帝不這麼想,他覺得李廣利的失敗,那就是大宛人在打自己的臉,漢武帝是個要臉面的人,他絕對咽不下這口氣。
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計以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不許,則堅守,而康居候漢兵罷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罷而引歸。---《漢書》
所以漢武帝這一次算是下了血本。他給李廣利搞來了六萬多人馬,而且糧食、軍械不計其數,可謂是物資充沛。這架勢看樣子明顯是要滅國來了。
由於隊伍十分強大,跟上次完全不同,所以路過的小國家紛紛開啟城門,給漢朝軍隊供吃供喝,希望他們不要攻打自己的小國家。
李廣利終於嚐到了甜頭,遇到輪臺小國不肯投降出來迎接,李廣利直接把輪臺給滅了。再次到了鬱成城後,這次李廣利索性繞開了鬱成城,轉而攻打大宛城。打了40多天還是沒能打下來,大宛內部明白,漢軍打下大宛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所以他們必須要想辦法爭取主動權。在大臣們商量了一番以後,決定拿國王的人頭和戰馬作為代價,以此換取大宛的和平。當然了和談是建立在有戰鬥力的情況下,大宛在和談的同時也請來了康居的援軍。李廣利明白,這個時候透過和談得來的勝利成果,絕對比打下來的成果要多得多,所以他便答應了和談,得到了三千多匹大宛名駒。
有了這些大宛名駒,漢武帝又有了對付匈奴的野心。衛青和霍去病死後,對付匈奴的事業一直停滯不前。匈奴人也沒辦法,不南下搶點吃喝,大冷天的誰受得了?當時又沒有暖氣。
是時,治巫蠱獄急,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數有譴,使巫祠社,祝詛主上,有惡言,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有司奏請案驗,罪至大逆不道。有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將軍妻子亦收。貳師聞之,降匈奴,宗族遂滅。---《漢書》
漢武帝厲兵秣馬之際,也打算把小舅子李廣利再次培養成衛青那樣的名將。出征大宛獲勝以後,漢武帝便讓李廣利帶領三萬大軍出兵酒泉,與匈奴大戰。
可惜這場大戰讓漢朝丟盡了顏面,本以為得到很多戰馬以後漢朝的軍力會得到提升,結果李廣利依舊不是匈奴的對手,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漢軍死亡過半。
與此同時,公孫敖這邊也是無功而返,李陵帶著5000人就去衝鋒陷陣,結果被人家俘虜,主動投降了匈奴,簡直就是老李家的奇恥大辱。漢武帝為此殺了老李家全家,李廣要是活著真得活活氣死。漢武帝對小舅子還是比較寬容的,他不斷給李廣利機會,希望李廣利能夠成長。兩年後,他又讓李廣利帶兵13萬出征匈奴,結果依舊無功而返。7年以後,匈奴大軍再次南下,李廣利再次得到重用,帶兵7萬在五原與匈奴激戰。這次李廣利表現不錯,打得匈奴丟盔棄甲。可見透過引進大宛名駒,漢朝的軍力在十多年後,得到了一個長足的進步。所以我認為,當時從大宛奪來的好馬,其實並沒有立刻都派上戰場,而是在漢朝飼養繁衍,等到它們生出了若干後代以後,再派遣這些戰馬上戰場,這樣就不需要再依靠從大宛引進戰馬了,而這需要時間。
總結:漢武帝老糊塗了,李廣利投降匈奴,他要負很大責任。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沒有人敢比皇帝大,所以李廣利依舊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前一年太子劉據被漢武帝逼死了,第二年李廣利就想著聯合丞相劉屈氂一起,將李夫人的兒子昌邑王劉髆立為太子。
結果有人告密漢武帝,說劉屈氂的媳婦兒在家用巫術詛咒漢武帝,而且把他們商量立昌邑王的事情也抖了出來。
結果漢武帝大怒,腰斬了丞相劉屈氂,又將李廣利全家給抓了起來。要知道人家李廣利在前線拼死作戰,你在後方抓了人家全家,他會怎麼想?他嚇得二話不說就投降匈奴了。
晚年失策的漢武帝,為此不僅丟了一員大將,而且讓朝中大臣人人自危。這可不是大宛名駒能夠彌補的。
參考資料:《漢書》
李廣利第一次出征甚至都沒到了大宛國就敗退回來了,漢武帝卻給他了第二次機會,這回成功帶回來大量的寶馬。假設歷史上漢武帝沒給他這次機會的話,那會影響漢朝的騎兵組建嗎?換句話說,會影響歷史程序嗎?
回覆列表
不怎麼樣,只不過是換個人而已。當時漢朝對匈奴的政策就是打,而打仗就少不了好的戰馬。但聰明的漢武帝不會換的,李廣利的失利不是他的原因,只是時機和力量不對罷了,加上李廣利經過此次失敗後,後有所反思,加上對當地的熟悉,派他是最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