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我腳踩風火輪

    其實主要是自己的心理建設做好。如果英語口語還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過了自己怯怯羞澀不敢講話怕說錯被當地人看不起的心理。當度過了這個心理轉折後,你就會變的自信,做事也不會畏首畏尾。

  • 2 # 小崔不抑鬱

    05年9月,我大學畢業繼續去英國深造。飛機落地的第一天,我忽然有了很多“不適應”

    首先,是語言上的不適應

    我本科是學英語專業的,可到了英國我發現當地人說話我居然聽不懂。 其實想想這也正常,我華夏大地幅員遼闊,方言成千上萬,我們有時都聽不懂母語中的方言。英華人有點方言口音,也是很正常的。而在大學裡,同學們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門。世界各國的口音齊聚一堂,上課發言討論我都覺得理解不了他們說話的內容。

    於是,無論是學校註冊、銀行開戶這等大事,還是日常的購物、問路等小事,我都被口音折磨得要死要活,過了一個月才能將當地人講的英語理解得差不多。這對我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內心受到了一萬點的傷害。

    其次,就是各種生活習慣的不適應

    比如週末和節假日,商場超市也會休息,Bank holiday(銀行日)提款機都關掉。人與人之間邊界感過強的國家裡,休閒生活是比較單調的。喜歡逛街血拼和唱K的,喜歡熱鬧和人氣兒的,到了英國就要忍得住孤單,耐得住寂寞,因為某天一出門,可能走上一兩公里了,路上一個人都沒有。於是,學習之餘的休息時間,如何讓自己樂起來,也是一件需要動動腦筋的事。不僅是在英國如此,歐美國家情況也都大抵相同。

    第三,就是社交面的狹窄

    由於文化和社交習慣的不同,留學生到了國外的社交活動圈是很窄的,很多留學生更傾向於同周圍的同學朋友建立社會關係。

    第四,學校裡教學模式同國內明顯不同

    比磚還厚的全英文課內教材一學期五六本,除此之外導師和教授們還列出reading lis(讀書清單),裡面的書籍和論文絕對可以讓讀到人吐血。從前國內的學校考試,絕大多數題目是封閉式作答,背背書本就能及格。而國外教學注重知識和理論的理解應用,期末考試以小論文或專案設計為主,少數科目的試卷的題目都是開放式作答,這就更要求平平時學習時的閱讀積累。因此,對中國學生來說,適應學校裡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挑戰。

    除此之外,出國後還要學會洗衣做飯、照顧自己,學著去滿是英文標籤的超市裡找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有的學生也許要打零工賺些生活費……總之,留學生要經歷語言環境、人文環境、學習環境等諸多發麵方面的巨大轉變。

    如果你是個適應能力很快的童鞋,那麼真的恭喜你。可我是個粘液質的人,特別不喜歡周圍環境的變化。

    我剛去英國時,又有哪些經歷和感受呢?

    首先,我一到英國就感到心情低落,雖然同學中中國學生不少,一同合租房子的也都是老鄉,但我那時就是莫名其妙地很難高興起來。連我自己都能感到,我每天都是一張面無表情的撲克牌臉。

    其次,我越來越不喜歡出門。 我在英國的第一年,過著學校、公寓和超市三點一線的生活。 我在英國第四大城市愛丁堡讀書,第一年裡居然連世界聞名的景點愛丁堡城堡都沒去參觀過。我當時也說不清自己為什麼會那麼宅那麼懶,就像一臺生鏽的機器一樣,一點動力都沒有。

    此外,我還會有一些神經症症狀,如失眠、胃痛等。這些都不算什麼,最要命的還是我去公共場合時的恐慌:那時之所以不願意出去逛,是因為到了公共場合時,我有時會頭暈、心動過快和冒冷汗。

    回國之後,我在做體驗治療時同我的心理醫生探討過這一段經歷,可由於症狀發生的時間太過久遠,心理醫生只是大概判斷我初到英國時發生了適應問題: 可能是“適應不良狀態”, 也可能是“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

    適應問題,尤其是適應障礙,雖然名字看著讓人怕怕的,但這是一種短期的、輕度的煩惱狀態和情緒失調,常有一定程度的行為方式改變,並不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我們所經歷的很多生活事件,都會引發短期的適應問題出現。

    症狀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以情緒症狀為常見,如焦慮、抑鬱等;青少年和兒童可能會出現品行障礙,如逃學、偷竊等;兒童的尿床、幼稚言語或吮指等退行狀態。

    無論是適應不良狀態還是適應障礙,都需要及時調整和干預,否則會變成長期症狀。我那時的適應問題,並沒有及時得到干預,以致後來產生了一些心理症狀,現在看來有些像社交恐懼症:不想出門,不願意甚至不敢跟人說話,連我媽在越洋長途中,都問我怎麼說話都變得不流利了。這種情況後來隨著自己趕時髦,當揹包客在歐洲四處窮遊時,才逐漸緩解的;而後回國換到自己熟悉的環境,才慢慢自愈的。

    所以,無論是留學生本人還是家長,都要認識並重視情緒問題,因為適應問題雖然是短期的、其程度可重可輕,然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發更深層次的心理困擾,甚至演變為心理疾病。因此,一旦留學生感覺自己在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情緒問題變得嚴重,即可以在當地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也可以在假期回國時,去國內的正規機構進行干預治療。

    最後,筆者想真誠地對留學生和家長說:每個離家千里的孩子都是堅強的。堅強是一種精神,是面對一切挫折的底氣;而能面對情緒問題、努力讓自己治癒併成長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堅強。

    人生的路那麼長,當你累了,停下來調整一下,其實是為了以後能走得更遠。

  • 3 # 英倫攻略UCNEST

    做好自己,並保持開放的心態

    英國留學腐島營

    提起留學生,有人總會說,中國留學生愛抱團,不太願意主動走出自己的圈子。

    但留學之後會發現,不是隻有華人會抱團。事實上,在學校裡,南韓人和南韓人玩在一起,印度人和印度人玩在一起,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每個國家的留學生基本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圈子。

    那對於留學生來說,外華人的圈子很難融入嗎?

    看看留學生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吧:

    @Fan Francis:

    確實比較難,而且出國越晚越困難。這顯然不只是語言問題,更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就是文化問題。好比在國內,因為歷史原因,大多數華人精神層面依然有“跪著”的表象,使得直至今日,“外華人”在中國依然是個高一等的存在。儘管如此,那些極個別真的談得上“融入”了華人圈子的外華人,基本上毫無例外,都是在文化層面已完成或正在完成“皈依”的傢伙。

    @Rotandsun:

    記得以前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三個主要人物最終發生正面碰撞的時候,Tom“提醒”Daisy的那句“remember: I am, you are, and he is"。簡單的六個單詞I am,you are,he is就把所有人物關係都徹底理清了。

    說回問題。往大了講,全世界70億人,內心深處可以說沒有不喜歡抱團的。你出國了之後喜歡抱團,人家在自己家裡就不喜歡了麼?我在大學裡甚至還聽說過好多從小就認識的,直到大學還在一個學校的加拿大當地人。而這只是大背景。

    然後你要談融入,你融進了,可人家沒有融入你啊。換句話說,你這樣的所謂融入其實就是單方面的無限付出罷了。想象成戀愛關係的話,這得要多累啊。

    @知乎使用者:

    大家關心的事情都不一樣啊。

    比如我可以和美國同學討論美國政治, 我可能知道的比他們還多。但我永遠也無法體會他們的感覺,無法體會他們的失望和憤怒。他們對我發洩的時候(有個同學因為希拉里敗選哭了),我只能出於禮貌附和,內心深處還是想著:“這和我有毛關係。”久而久之,他們也能體會到我和他們的差別:我並不真的關心美國的事情,也就不再在我面前說這些事情了。

    另一方面,我也從來不主動和他們說他們不關心的事情。

    我們看不一樣的電視劇,關注不一樣的新聞,情感投射的地方也不一樣。理性探討綽綽有餘,但情感共鳴我做不到,所以沒辦法真的融入。我可以假裝關心,但沒法真的關心。

    現在,我發現不只是美華人,連留學生的圈子我也無法融入了。

    但我不覺得的這樣就一定不好。人的愛好性格各異,不一定要強求和別人接近。

    @Tianyi Yin:

    在美國的第三個年頭,動畫研究生一枚。由於男友是美華人,所以經常能體會到這種華人圈子與洋人圈子的不同點。

    美華人總體雖然熱情好客且不計小節,但除了交流方式(包括語言表達習慣和態度)上的差異,能成為朋友/融入圈子首要的前提是聊得來。“聊得來”表現在人與人交流中同理心的呈現。比如我是北京人,我喜歡鼓樓小吃,後海溜冰,沒事兒打打檯球,窩在屋裡幾個初中好友搓著麻將。

    但是美國佬下了班放了學,喜歡去SPORTS BAR裡面看看球,喝喝啤酒,看看星戰(我到現在都弄不清楚星戰有多少部),和他的美國基友小夥伴打打聯機,或者組團去BAR裡撩妹子。所以生活習慣還是略有不同的。

    再者,這裡就算撇開人種不同的問題,就算大家都是華人,你要硬生生的切入另一個團體中,是不是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一個共同的朋友引薦,然後大家印象還不錯,最後運氣好才能開開心心玩在一起。

    美華人在人際關係上,其實GOSSIP的一點兒不比華人少,所以個人認為,寧可留個神秘牛人學霸的印象,也不要太舔著臉呵呵的去找人玩,成年人社交還是要講究心機的。再有一點蠻重要的,美華人基本上很少聊和錢有關的事情,更不會炫富。所以不要做這種炫耀不討好的事情。

    最後,其實作為留學生,如果你專業夠厲害,或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並且說的頭頭是道,在必要的時候能幫別人一把,以上行為還是能成為很好的友誼切入點的。到時候順理成章別人尊重你賞識你之後,再做朋友也就不難了。

    出來留學,學習事大,社交雖重要,但也不要太費心機的去刻意融入,否則費力不討好還耽誤了時間確實也是不太划算。

    @kaidi Guo:

    一個天然學霸,你讓他開開心心心甘情願融入學渣們熬夜遊戲看淡考試的生活也不簡單啊。這問題問的,彷彿只要是一華人,融入和你不是一類人的圈子就很容易似的……

    @妄明:

    融入圈子,全都是無病呻吟。

    我活了二十多年,我自己家,或者說我父母家,我都從來沒融入過。

    在家從來不主動開口說話,幾乎所有時間都呆在一個小臥室裡,唯有對著網路,才會稍微輕鬆自由一些。

    如果有可能,一年兩年都不想回家。

    我相信,80後,90後,有這種感覺和習慣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吧。

    人生而孤獨,根本無需融入。

    並不僅僅是家裡,上學,工作,其實也是一樣的。維繫社交是非常麻煩,而且並不適合很多人的。

    商業社會是個好東西,那些以前需要社交去維繫的繁瑣關係,現在只需要錢,就可以獲得更好的。

    @匿名使用者:

    假設你是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你有幾個小學同學是公務員,你能夠融入他們的世界嗎?(反過來,你覺得他們會想融入你的世界嗎?)你們的世界本來就如同平衡宇宙一樣毫不相關。就算同樣在中國的華人都不能也不需要融入,這個命題變成跨國之後也一樣。

    @kun yu:

    大多數華人對於融入的要求太高了。

    大多數華人都有社交焦慮。

    整天融入不融入其實意義不大。

    看了這麼多留學黨的體驗分享,相信大家心裡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吧?

    世界遼闊寬廣,人心變化莫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在遙遠的國外,那裡的人們從小講著和我們不同的語言,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

    我們可能會在國外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也可能不會。

    但不管會不會,其實都是生活的常態。

    人際交往這件事其實很複雜。不過無論在哪裡,做好自己,保持開放的心態,逐漸鍛煉出一顆強大的內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不是圈子,永遠是我們自己。

  • 4 # 武漢澳星

    1、有事要預約

      在英國,與人交往時還要注意:拜訪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對方,不速之客會讓人討厭。應當儘量避免在晚上10時後打電話到別人家,而晚上11點後打電話,則很可能被英華人當作有緊急事件。英國的許多服務都需要提前預約,如看醫生、理髮、美容、配眼鏡等。如需要取消預約,就必須提前24小時通知對方,否則可能須支付取消費。

    2、隱私對於英華人來說十分重要

      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戀愛關係、財政、健康等話題,應當避免,除非對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華人喜歡與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國學生可能會被邀請“出去喝一品脫”(go out to have a pint),作為與英國學生社交的開始。

    3、渡過適應期

      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大學生活是他們離開家門後的第一次人生探索;而當這種探索發生在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時,將是更大的考驗。在諾丁漢大學讀經濟的中國學生吳毅說:“我在這裡變得很堅強,學會在完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獨立完成許多事情。”

      英國許多院校都會派代表到最近的火車站或機場迎接新生到學校。各院校還在開學前為新入學的外國學生開設入學介紹課,有些只有一兩天,有些可能會持續一週,一般包含校園參觀活動和學校設施介紹,向學生介紹學校師生、教學方法、教學設施、學校規章和課程註冊等各個方面。學生入學前可向學校瞭解其提供服務的內容,並參加入學介紹課,儘早掌握各方面情況並藉助這些資訊開展學習。

    4、獲取各種資訊及服務

      英國各類院校都有專門的外國學生辦公室,學生可就任何問題向外國學生辦公室徵求建議獲得資訊。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熱情歡迎學生,以幫助他們適應在英國的生活。大學以及許多學院都設有學生顧問,針對學生的生活、經濟和健康等實際問題提供建議;還設有職業顧問提供就業諮詢,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計劃。這些顧問具有外國學生工作經驗,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和需要。在大多數寄宿學校、學院和大學都有專業衛生保健人員在學校為學生提供日常健康諮詢和服務。

      其它免費資訊與諮詢服務的機構還包括提供有關健康和法律問題建議的市民諮詢局、公共圖書館服務等,這些資訊及服務將使初到異鄉的新生得以很快就投入到學校生活中。這套體系非常有效,所以英國學生的退學率(學生未能完成學業的人數)是世界最低的。

    5、融入社群生活

      外國學生會發現加入所在學校的外國學生社團非常有益。這些社團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不分國籍,面向所有學生的社團,另一種是由來自同一國家的學生組成的社團。這兩種社團都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有用的英國資訊,它們也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學生會或外國學生協會還可以提供當地的民族文化組織的資訊,這對外國學生儘快融入當地的社群生活很有幫助。

      此外,由於英國是一個多民族、國際化的國家,有超過8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學生可以有很多機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朋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發展建立良好的社交網路。

    6、吃飯、聊天交替進行

      到英華人家去做客,應準時赴約,不要早到,更不能遲到,並準備一些小禮物。吃飯時,吃完自己餐盤裡的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如剩下食物,在英國意味著客人不喜歡這些食物。

      英華人喜歡在吃飯時聊天,但這時需要注意吃東西和說話應交替進行。吃東西時張大嘴和說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吃飯時,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須張大嘴巴,最好用一隻手遮住它。在英國文化中,飯後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被視為禮貌的行為,因此聚會可能多延續幾個小時。

  • 5 # 琥珀英華教育諮詢

    敢於說話,與外界溝通,不限於中國留學生圈子,多參加活動最重要的還是敢說!敢說!敢說!不要覺得自己口語不好就羞於開口呀!畢竟,你看你的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同學,他們可能英語說的也不咋地但是也聽得懂不耽誤交流還很開心對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中養薰衣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