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成剛
-
2 # 包大人玩科學
無論是在美國、英國還是加拿大、澳洲,華人留學生往往都會結成自己的小圈子。許多人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踏出國門前多數家長往往也會像讓自己的孩子“去了多和外華人交朋友”。那麼,如何看待這種“扎堆”的現象呢?其實這取決於你交朋友的目的。
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我們華人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邏輯與生活方式,這令華人留學生與外華人特別是西方人交往起來有一定的障礙。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經常就能看到本地學生抱著一個冰冷的三明治或者紅菜頭沙拉當作學習間歇的午飯,而大多數中國同學寧願餓著肚子也要抽時間去亞洲快餐店吃一口熱飯。如果能習慣國外的生活飲食方式自然不用多說,如果不習慣,真的沒有必要刻意勉強自己。其實留學生根據國籍扎堆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僅僅出現在華人圈;仔細觀察會發現其實在美英的南韓人、日本人甚至德華人、法華人,都有扎堆的現象。留學的意義其實只是教育質量本身和在不熟悉環境中生活對人的提升,每個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沒有高低之分,需要包容而非融入。
不過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無論你是哪種人,都不要為了和外華人交流而交朋友,不要把和一個人交朋友的動機歸為“TA是外華人”。出國留學的同學大多已經成年,價值觀已經完善,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圈子裡選擇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刻意和一群聊不來的外華人“硬聊”或者“尬聊”,自己成了群體中的邊緣人不說,還耽誤了自己和真正合得來的朋友間的社交生活。
八九十年代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出去的中國留學生往往都會給自己起一個常見的外國名字並努力融入希望文化,卻忘了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本來就是極具包容性的,導致在向外華人講出自己英文名字後往往得到“What’s your real name?”的回答。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赴外留學,也有更多華人留學生在國外用自己中文名字介紹自己。所以如果你交外國朋友的目的是為了融入當地文化,那大可不必,因為保持自己文化的同時瞭解並接受他人文化才是留學生應該做的。
當然,習慣的不同不能影響你與外華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如果遇到興趣相投的外華人,不要因為對上述語言、文化、習慣不同的畏懼而退縮,大方利落的說出你的看法。就像你在中國碰到中文一般的外華人也會耐心交流一樣,哪怕你對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夠自信,也不用有任何擔心,只要你是一個有趣的人,大多數人都會有耐心並且也願意和你交流的。與其擔心自己落入一個“華人圈子”,不如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包容心,這樣自然你就會交到更多朋友,不論國籍。在異國他鄉打拼,需要的是無論中外的真朋友,而非單純的外國朋友。
以上。
-
3 # 粵娛樂粵精彩
我沒有出國留過學,所以講一些身邊人在國外遇到的事情吧。
首先我有一個學姐,讀的是2+2,就是在國內讀兩年,去法國讀兩年。她在法國讀書期間有一次放假,就是有一陣子法國巴黎恐怖襲擊那段時間,法國那時候還挺亂的,她遇上了警察打球迷+球迷互相殘殺+罷工+堵車+洪水,那是歐洲盃期間,在法國里耳,兩個國家的球迷之間產生了衝突,場面一度不可控制,最後警察被迫使用了催淚彈。
當然了罷工是“浪漫的法華人”的傳統,你要是在法國時間待長了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後啊,這個學姐趕在了Nice暴亂回了國,當初2013年填志願時法國和現在分明兩個模樣啊,現在真的讓人擔驚受怕,不過學姐還是堅持申請了巴黎的碩士,讓人佩服她的勇氣啊,反正我是做不到,不管怎麼樣,還是生命最重要啊。
再說我一個朋友的閨蜜吧。她是去印度交流一個學期,著名的印度理工,超級好的一所學校。天哪,你是不知道她去了之後過得什麼生活,她說那些印度同學好像沒怎麼見過華人,跟看到寶了似的,她的桃花旺到不行,天天有人跟她表白,約她吃飯,去圖書館自個習也被人搭訕,搞得她也很無奈啊,那段時間是她一生中桃花最旺的時候啊。
後來她還和一個“校園風雲人物”談了一段跨國戀呢,真的很風雲啊,首先長得挺帥的,高中在美國上的,還參加一些什麼很高階的會議,後來那個男生總是很久也不找她,可能文化差異吧。後來他們第一次出去旅遊時那男生還帶了安全套!!震驚!她以大姨媽來了混過去了,但我不知道她怎麼表達的。不過聽她說感覺印度其實也沒那麼恐怖,只要你自己注意點安全就行啦。
最後是我的前女友,她最近去了匈牙利留學。她在那裡遇到一個師哥,是個華人,這位哥算是個奇葩了,今年38歲,已經有兩個孩子,都在國內,自己離了婚跑去國外留學,把孩子丟給自己父母照看,這還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這哥們來了匈牙利之後不好好唸書,成天出去花天酒地,給自己買了一套很貴的西服裝大款,專門去學校附近的酒吧騙那些剛從國內過來的留學生,那些小姑娘都被他騙得七葷八素的,騙完色還騙錢,這幾年在國外浪的錢都是花人家的。
據說後來有一次把人家一個姑娘的肚子搞大了,這姑娘有個男朋友,在法國留學,當天晚上直接開車過來把這位師哥狠揍了一頓,後來當然是雙雙賠款了事,要說起來這幾年國外還不如國內太平呢,所以出門在外一定要小心為上。
-
4 # 大阪超哥
我想說的是,熱衷於扎堆並不是中國留學生特有的現象。在留學生群體中,來自於同一國家的學生扎堆很普遍。例如在美國校園,會發現不少來自於阿拉伯國家的學生總是喜歡聚在一起。
導致扎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語言,而在於文化和階層。首先,這幾年國內一線城市,如北上廣,常常聽到老XX人和新XX人之說。既然大家都說同樣的語言,為何有新老之分?
類似的現象在美國也有,雖然種族隔離在美國早已被廢除,但是不同的種族扎堆在不同的區域並不新鮮。例如,對於新來的留學生,我們常說不要去的XX區不安全,就是由於(非強迫)隔離而造成的。
米叔找出了芝加哥(圖1)、底特律(圖2)和紐約(圖3)的城市種族分佈圖,可以發現不同種族的居住地涇渭分明。兩張圖中綠色代表黑人,藍色代表白人,紅色代表亞裔。
美國的很多少數族裔就是土生土長的美華人,語言不存在任何障礙,但扎堆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大學食堂裡,常常可以看到同種族的學生坐在一起吃飯。
米叔物件在美國任教超過五年,語言早已過關,但很多時候遇到美華人還是覺得“不知道該聊什麼”。美華人在一起,可以聊他們家鄉的球隊,他們感興趣的美劇,或者他們關心的社會現象,要聊這些,都需要文化的支撐。當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的時候,需要學語言,學知識,並沒有很多機會去深入的學習美國的文化,因此會造成交流困難。反之,擁有相似背景的同胞,自然是很好的交流和相處物件。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並不是留學生的鍋。
題主在國外上大學,講真,要是能多交點朋友我當然不介意,可為啥總感覺咱華人的小圈子扎進去就出不來了?完全是全封閉式的圈子啊!如果都是張口閉口除了交作業都是中文,大學四年,頂多再讀個研又回國了,這留學生圈子呆得是舒服了,可是出國的意義呢?
回覆列表
留學生扎堆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校園現象,不僅華人留學生喜歡扎堆,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多多少少也有這種現象,即使同樣都是華人,大陸的、香港的和臺灣的留學生也會分成不同的群體,事實上即使是本土的學生,白人黑人和華裔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成群結隊。我認為,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人以類聚的一種表現,背後是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的,其中就不乏文化、政治和地緣的因素。華人留學生扎堆的現象有時候特別顯眼,一是因為華人留學生人多勢眾,二是他們自身的實驗性和冒險性不夠,三是相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會感覺更加安全舒適。就我個人觀察而言,我們需要從兩方面去看待這個現象,從正面看,留學生扎堆可以幫助用最直接最親切的語言進行深入的交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社會環境,瞭解校園文化,掌握生存的法則以及職業發展的一些路徑,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踏實,萬事心中有數。從負面看,這樣代代相傳的留學生經驗容易變得相對單一,缺乏開放性和多元性,甚至導致我們變得狹隘。因為留學生活是多方面的,既有課堂內又有課堂外的內容,既有本民族的交流,又有和其他民族的融合,還有中外文化、政治、科技、社會和價值觀的碰撞和體驗,涉及留學生知識、眼界、能力和思想等方面的提升,可以說是我們生命中一次極其難能可貴又不可替代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講,留學生過分扎堆,或者說只管低頭讀書,對外部世界缺乏興趣,不聞不問,那麼我們的留學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也將是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