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笑臨風

    〖演變〗

    (1)漢朝

    ①沿襲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

    ②漢武帝有意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頻繁更換丞相;

    ③漢武帝時期設中朝(內朝),特意從一些身份低微計程車人中,特別是皇帝身邊的親信、侍從或近臣中破格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階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這個決策班子被稱為“中朝”;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為“外朝”,被拒於核心決策之外,淪為執行機構,相權削弱,君權加強。((1)漢朝——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利用推恩令,解決漢初分封造成的王國問題,實行郡、縣兩級制;東漢時州“刺史”發展為“州牧”,轉變為州、郡、縣三級。)

    (2)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①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了決策失誤,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分割了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2)隋唐——道、州、縣三級。)

    (3)北宋——分散相權的措施。

    ①內容: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設樞密院掌軍政,長官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

    ②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在中央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元朝的相權相對於宋朝有所擴大,尤其是後期,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室的繼承;另外設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和統領宗教及西藏事務的宣政院。

  • 2 # word86

    漢至元的政治制度演變應該從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個方面來談。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這部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央官制。漢承秦制,所以漢朝中央的基本制度也是三公九卿制。但到漢武帝時,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開始起用自己身邊的人,讓他們擔任侍中、尚書等職務,有什麼事情不予丞相商量辦理,而是交給這些侍中、尚書們辦,這樣就在皇宮裡又形成了個小朝廷,我們稱這種制度為中外朝。

    但是時間久了,崛起的中朝官員,雖無丞相之名,卻又丞相之實。所以這種架空丞相的方式並不能真正的解決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削弱相權的方法,就是增加相的人數。根據這樣的策略,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三省制度,到隋唐時發展成為三生六部制。分別是中書省,負責起草文書政令;門下省,負責稽核;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是吏戶禮兵刑工。三省各司其職,互相牽制,互相配合,大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因為三省的正副長官都是宰相,所以相的人數大大的增加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獨自挑戰皇帝的權威,所以實際俄決策權力收到了皇帝手中。

    到了北宋,為了進一步削弱相權,北宋又開始分割相的權利,因此又設了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權。在三省六部的基礎上又增設了了這三個部門,稱為兩府三司。

    到了元朝,蒙古人快馬彎刀征服了中原,蒙古人比較單純,想不明白宋朝這些機構裡的彎彎繞,所以統統廢除,只設一中書省,作為中央的最高行政機構,形成了中書省獨大的局面。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情況。

    中央集權

    劉邦建立漢朝,錯誤的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他認為當年淳于越說的對,秦朝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子弟為諸侯,以至於各路諸侯紛紛起義時,沒有子侄叔伯來來幫忙。所以,劉邦逼大臣斬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於是,劉邦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王,形成了郡國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情況。

    但好景不長,漢景帝時,諸侯王勢力做大,威脅了中央集權。景帝下令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好不容易平定了下去,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王國的隱患。

    到了漢武帝時,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主義,叫做“推恩令”。就是說各王國,老國王死了,嫡長子繼承他的位置享有封國,這沒問題,但你啃骨頭吃肉了,也得讓你的兄弟們喝點湯吧,所以新王繼承封國之後,要分出一部分土地來給其他的兄弟們做采邑,是謂“推恩”。但關鍵是分割出來的采邑是歸郡管轄的,這樣一來,王國死一個王就要減少一部分封地,所以王國越分越小,滿滿的王國問題就被徹底解決了。

    到了東漢末年,漢武帝時設定的刺史成為地方一級行政長官,改成州牧,東漢將天下劃為十三州。

    魏晉南北朝處在一個分裂的時代,此處不提。

    到了唐朝,將郡這一行政級別去掉,在州之上設定道,形成道-州-縣三級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唐朝中期,由於兵制的改變,地方上的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最終尾大不掉,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的威脅了中央集權。是中央集權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情況。

    到趙匡胤建立北宋,吸取了唐王朝滅亡的教訓,再加上自己就是兵變起家,所以對地方的控制更加嚴格。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並設通判監督,收了地方的行政權;地方精壯全部編入禁軍,收了地方的軍權;地方留下用度,其餘財稅全部收歸中央,並設轉運使負責監察轉運,收了地方財權。

    元朝建立後,由於國土面積巨大,所以對地方的行政制度進行了創新,實行行中書省制,簡稱行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一直沿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了與日本共同開展經濟活動,俄羅斯為什麼要在爭議領土設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