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7年的妹紙問:“你多大了?” 我:“91” 妹紙一臉驚訝:“那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我:“……”
4
回覆列表
  • 1 # 昕原微閱讀

    總有部分華人的思想總是要把結婚和年齡掛鉤在一起,彷彿到了年齡不結婚罪大惡極。父母認為你不結婚是不孝,不結婚變成老姑娘沒人要,丟人丟面。面子比他們孩子的幸福重要,結不結婚明明是自己的事情,卻變成了非要完成的任務。不結婚和單著是兩個獨立的詞,愛不將就,人不遷就。遷就的婚姻懲罰的是三個家庭,可憐的是孩子。單身不代表不願意結婚,時機沒成熟,沒有遇到合適的,恐婚,挑剔等等都有。婚姻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不開心分道揚鑣。他是一種責任,對自己的責任。時間不能成為結婚的藉口,單著不代表我們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 2 # Cuisss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突然喜歡上一個人的生活。

    身邊也越來越多單身的人,他們崇尚自由的人生,崇尚品質的生活,崇尚無拘無束的狀態,不想被婚姻捆綁。

    一個人在城市,活得更瀟灑。

    大多數選擇單身的人,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清心寡慾,四大皆空,更不是有多牴觸婚姻和情感,相反,很多人可能有過轟轟烈烈的過去,有過蕩氣迴腸的情感經歷。他們選擇一個人,不是因為看開,而是因為習慣。

    城市的生活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他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追尋自己的夢想,無暇他顧,慢慢習慣一個人的單打獨鬥。

    大多數選擇單身的人,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來自生活的一些喜怒哀樂,他們能夠解決撲面而來的所有trouble。

    對於我來說,三十歲,選擇單身,並不是身不由己,更不是無可奈何。如果要結婚,大可以透過相親找個不錯的姑娘,從此脫離一個人,組建一個家庭,有個孩子,有個溫暖的窩。可是人就這樣,得隴望蜀,很容易習慣一些事。

    開始單身是無意識,後來的單身是心嚮往之。

    我想,三十歲,大多數人選擇單身,是出於自願。他們不想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不想要別人眼中以為的成功,他們不過是要活出自己。

    人生一世,總要活出自己的價值,以證明自己從來過,曾牛逼哄哄地鮮活過,存在過。

    許多人不敢邁出這一步,在最該折騰的年紀選擇成家,而後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這無可厚非。每個人有自己的軌跡,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有最終的決定權。

    只是有時候我們不該主觀地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別人也無權對我們的選擇指指點點。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別人無從知道。

    所以,三十歲,我選擇單身,至少目前的我是快樂的,幸福的。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足夠養活自己,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有一群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能夠經常相約聚會,看電影,去旅行。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毫無掛礙地早起晚睡,我可以為所欲為地讀書,寫字,去想去的地方,見想見的人。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一個人去世界上看看,也可以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蝸居城市小小的角落,讓想見我的人見到我,讓我不想見到的人從此不再出現。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只要我想,我可以隨時找一個合適的女孩,開始一段戀情。也可以一個人,種花養草,慢慢地感受時光的美好。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大哭,大笑,我可以做自己喜歡吃的飯菜,不用將就任何人。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與另一個選擇單身的女孩做鄰居,年輕時一起喝酒唱歌,老了互相取暖照顧。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我可以好好地愛全世界,我也可以深深地恨一個人,我可以可以悠閒地看碧海藍天,也可以選擇隱居山林。

    三十歲,我選擇單身。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太早給自己一個歸宿。這個世界很大,生命很短,你總該學會一個人出發,徒步或駕車,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很多人也許會說,這特麼太理想化了,不可能,但有人就能把生活過成一首詩,因為他沒有懷疑地去做了,去努力了。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

    如果你三十歲,就信了命,不去嘗試就先妄自菲薄,那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十歲,一個人並不可怕,你可以過得比他們想象中還要好。不信,你試那個屬於你的人總會出現,希望我們都能嫁給愛情

  • 3 # 娛爸爸

    正好我最近看了《單身社會》這本書,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30單著很奇怪嗎?一輩子單著都不奇怪啊。

    整個世界範圍內,單身獨居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可以說,人類已經進入單身時代。

    截至2010年,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

    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

    美國獨居家庭已經成為僅次於無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遠遠超過了其他四種家庭形式。

    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我們要做出改變,讓未來的社會和城市規劃適應這種變化。

    造成大範圍獨居人口增長的原因

    一是個人主義的興起;

    二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女人不再依附於男性;

    三是通訊方式的變革,社交更為方便;

    四是大規模城市化,使獨居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團隊和歸屬;

    五是人類壽命大幅度延長,使得獨居老人日益增多。

    我還說幾點關於獨居和單身人群的新認知:

    首先,獨居並不是造成孤獨的元兇。

    決定孤獨感的並不是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那些擅長交際的單身人士並不一定感到孤獨。而在婚姻“圍城”中的人,可能更有孤獨感。因此,尋找終身伴侶或者找一個人同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孤獨感的問題。

    第二點,單身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相反獨居人士更熱衷於社會交往。

    很多都市專業人士往往有過度社交的傾向。獨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訪朋友或加入社會團體,更喜歡聚集在那些建立充滿活力的城市。社會的機能也在轉變,過去的社會是強調保護人們免受傷害,現在則更多地是轉變為,讓人們把自己的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

    第三點,獨居並不是人生失敗的象徵,社會需要改變對單身人士的歧視。

    過去的主流文化看中婚姻或親密伴侶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而把獨居視為人生失敗的象徵。在很多公司,上司和同事們更尊重有配偶和子女的員工的私人時間,而寧可打亂單身人士的日常生活,這是對單身的歧視,需要改變。

    第四點,很多經歷過婚姻生活的人更傾向於選擇單身。

    許多經歷了失敗婚姻的人士,對婚姻和真愛會拯救他們的神話徹底失望,只有很少人會選擇再次步入婚姻。選擇獨自生活,對女性來說,她們可以擺脫不被感激、不被重視、無報酬的家庭責任,更加關注自身的需求;對男性來說,他們可以擁有更具冒險精神的、更豐富的社交生活。

    第五點,我們都會老去,可能都要面對年老的獨居生活。

    年老會失去獨立性,需要依賴於旁人或機構,所以需要家庭、市場和國家聯手提供各種保障。有一些城市在社會服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紐約市,他們為老年人和獨居者提供慷慨的公共服務,幾乎每個社群都有老年中心,提供午餐,組織社會活動,並幫助老年人參加其他公眾活動,鼓勵老年人在自然形成的退休社群中安度晚年,這都值得其他地區借鑑。

    獨居,和結婚一樣,只是一種生活的可選項,並不是通往重塑自我和個性的唯一途徑。

    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應該受到排斥和歧視,相反社會應該為獨居人群做好服務和保障。

    30歲還單身並不可怕,一輩子單身也不可怕,可是在冷漠的婚姻裡孤獨地活著,在格格不入的大家庭裡隔離的待著,這才是真正的可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劉亦菲哪首歌唱的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