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是世界上古塔最多、最豐富、藝術文物價值最高的國家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歷史上遺留在全國各地的古塔有3000多座,這些遺留下來的古塔,可說是千姿百態,不僅富有歷史、考古、建築和防震抗震的參考價值,而且是一座座珍貴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中國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塔有哪幾種,你知道嗎?
12
回覆列表
  • 1 # 優農優品

    塔,又稱“佛塔”,是公元一世紀前後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塔在印度原稱為“率堵坡”,或稱“塔婆”,中國古代則通常把它稱作“浮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

    佛塔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佛塔的雛形來源於印度,據史料記載,古代印度王公貴族去世之後皆入土安葬,用土、石建成半圓的拱形墓。佛教高僧圓寂之後,這種拱形墓建得更加高大壯觀,以後就逐漸演變成了佛塔。另一種說法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弟子們將其遺體火化,並得到了神秘的“舍利子”,信徒們便虔誠地建造了高大、雄偉的塔形墓以供奉“佛舍利”。後來,這種安葬佛教高僧骨灰的方法一直延用於各地佛教寺院,於是佛塔越來越多,越建越高,成為佛教寺院的聖地。

    塔在中國是佛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光緒二十七年印發的《大清統一志》記載,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東漢明帝信仰佛教,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用白馬馱載佛經來到中國洛陽。第二年,東漢王朝在首都洛陽為他們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公元二世紀末,徐州建有浮屠寺,下累金盤,可稱得上是中國樓閣式塔的萌芽。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之世的長達400年間,中國曆代統治者為了長治久安,多半提倡佛教,許多佛教建築應運而生,中國曆代的建築大師先後吸收了印度、犍陀羅以及西域的佛教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高層樓閣建築藝術,獨創了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式寶塔。這些寶塔往往和寺廟連在一起,當時是有寺就有廟,有塔便有寺。晚唐詩人杜牧在題為《江南春》的詩中就有這樣膾炙人口的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北魏時期將佛教作為國教,正光(公元520年-524年)以後,在其統治區域內竟有佛寺3萬多所,僅北魏都城洛陽就有1367所佛寺。從有寺就有塔的情況看,古塔之多也就可見一斑了。

    中國早期的佛寺平面佈局大致和印度相同,塔內藏有舍利,是教徒崇拜的物件,塔居於佛寺的中間,是寺的主體。按型別可分為樓閣式塔、密簷塔、亭閣式塔、花塔、覆缽式塔等。      

    1.樓閣式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儲存數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這種塔的每層間距比較大,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層的樓閣。形體比較高大的,在塔內一般都設有磚石或木製的樓梯,可以供人們拾級攀登、眺覽遠方,而塔身的層數與塔內的樓層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還有意製作出仿木結構的門窗與柱子等。

    2.密簷式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數量和地位僅次於樓閣式塔,形體一般也比較高大,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而演變來的。這種塔的第一層很高大,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特別短,各層的塔簷緊密重疊著。塔身的內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臨眺覽。有的密簷式塔在製作時就是實心的。即使在塔內設有樓梯可以攀登,而內部實際的樓層數也要遠遠少於外表所表現出的塔簷層數。富麗的仿木結構建築裝飾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層。  

    3.亭閣式塔      

    亭閣式塔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於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於修造,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所採用作為墓塔。

    4.花塔      

    花塔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它的主要特徵,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複的花飾,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可能是從裝飾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簷式塔的塔身發展而來的,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它的數量雖然不多,但造型卻獨具一格。 5.覆缽式塔      

    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於元代以後。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平面圓形的覆缽體,上面安置著高大的塔剎,下面有須彌座承託著。這種塔由於被西藏的藏傳佛教使用較多,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喇嘛塔”。又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子,還被人們俗稱為“寶瓶式塔”。

    6.金剛寶座式塔      

    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徵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簷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流行於明朝以後。

    7.過街塔和塔門   

    過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透過:塔門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經過,不行車馬。這兩種塔都是在元朝開始出現的,所以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則是三塔並列或五塔並列式。門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徵,那麼凡是從塔下門洞經過的人,就算是向佛進行了一次頂禮膜拜。這就是建造過街塔和塔門的意義所在。  

     

    除了以上列舉的七類古塔之外,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並不常見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閣式塔頂上分建九座小塔的九頂塔;類似於漢民族傳統門闕建築形式的闕式塔:形似圓筒狀的圓筒塔;以及鐘形塔、球形塔、經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見於埋葬高僧遺骨的墓塔。還有一種藏傳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臺式列塔,即在一座長方形的高臺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缽式塔。另外,還有一些將兩種或三種塔形組合在一起的形制,如把樓閣式塔安置在覆缽塔的上面,或者把覆缽式塔與密簷式、樓閣式組合為一體,這樣一來使古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樣了。   

    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中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到了唐代,在寺院的中心另建大殿,供奉佛像,進行佛事,出現了塔與殿並重的局面。後來,供奉佛像的佛殿逐漸成為寺院的主體。直至宋代,又出現了將塔建於佛殿之後的佈局方法。再往下發展,則終於打破了寺塔一體的局面,出現了有塔無寺,有寺無塔的情況,甚至佛塔已經不獨為佛祖一尊所享,出現了雙塔相伴,三塔影足,兩相顧盼,五塔爭雄,乃至眾僧人公墓形式的塔林和塔山。

    中國的寶塔,歷盡滄桑,久經風雨,它溶注著令人神往的經歷和動人的傳說,使人回憶起那一去不復返的遙遠古代,使中國蔚為壯觀的古建築藝術煥發出更為燦爛的光輝,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豐碑。

  • 2 # 看鑑地理

    您見過比比薩斜塔還斜的塔嗎?在中國上海,有一座古塔比比薩斜塔的斜度還要大,塔身曾遭到過嚴重破壞,但卻依然千年不倒,聽說是塔中的舍利使得古塔斜而不倒,難道,真的有神秘力量在保護古塔嗎?

    這座古塔名為護珠塔,距今已經一千多年,在《幹山志》中記載到,護珠塔建成時,塔身周正,宋高宗還曾賜五色佛舍利藏於此塔內,但是公元1788年的一天,護珠塔燃起了一場大火,有人還趁火打劫,把塔中的舍利偷走了,沒有舍利的護珠塔,失去了神靈的保護,護珠塔依舊斜而不倒,並且持續了上千年,這又是為什麼呢?

    專家在對護珠塔研究時發現,護珠塔是建在一個山坡上的,塔基的土層兩邊硬度不一樣(一半山崖淺,一半在泥土深),一邊深一邊淺,加上大火對護珠塔的破壞,使得護珠塔向東南一邊傾斜。而且在護珠塔的磚牆中還發現了米、石灰等材料,原來,古代在建造護珠塔時,是用粘稠的米燒成粥,打成漿,和石灰、沙子拌在一起,這樣的材料很接近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除此之外,護珠塔的結構也十分特殊。塔身是一個八角形結構,每隔一面開一個塔門,而且每層的門都沒有開在同一個方向的牆面上,這樣就使沒開門的牆面,像四條腿一樣支撐著每一層塔身,每層牆面之間既相連又不承受上一層的壓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勻,即使發生了傾斜,也依舊可以保持不倒。正是這種巧奪天工的手法,使得護珠塔在歷經了千年的風雨滄桑後,依然屹立不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是獅子座男生真的很難挽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