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春一川
-
2 # 保健時報
中藥湯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核心方法,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治療效果,如何才能正確服用湯劑呢?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別過夜服用
中藥裡含有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藥汁裡。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機器煎煮的湯劑由於密閉包裝,是可以過夜服用的。
搖勻再服用
每味中藥都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有些成分在加熱時溶於水,但是冷卻後又析出沉澱;有些成分經水解、氧化、聚合等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不溶物析出;還有膠態成分或混懸微粒,經凝聚後也能產生較多的沉澱。所以,湯劑在服用時應搖勻服用,且勿只服上清液。
喝藥不吃糖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加些糖來降低苦味。其實,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這是因為:1.蔗糖屬於溫性,摻入寒性中藥會緩解其寒涼之性,能降低某些退熱藥的藥效。2.某些藥物就是藉助於苦味或其他刺激而起作用的,如果加糖,則失去了其藥效。3.糖可解除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如糖可解除極苦的中藥馬錢子的部分藥效。
-
3 # 小茴香姐姐
現代人在服用中藥湯劑時都不太注意用藥時間和方式方法,以為早一頓晚一頓,有時候中間加一頓就完了。其實服用中藥湯劑的講究還真不少,根據不同的病症服用方法都是不同的。
臨床一般均為每日1劑,每劑分2或3服。一般情況下,湯藥多溫服。
一.在心腹以下的疾病宜飯前服藥。
1. 對於胃腸道疾病,宜飯前服藥。因為飯前胃中空虛,藥物能較快進入小腸以保持較高濃度,這樣可使藥物不為食物所阻而充分、及時發揮藥效。
2. 滋補藥亦宜飯前服,以利消化吸收。
二.病在胸膈以上者,作用於上焦的藥,宜飯後服用。
1.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飯後胃中存有較多食物,可減少藥物的刺激。
2.消食健胃藥,宜食後及時服,以使藥物與食物得以充分混合,最大地發揮藥效。
3.發汗藥也宜飯後服用,以防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服用發汗解表藥後,還要注意避風保溫,使全身微微發汗,才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三.其他時間
1. 對於驅蟲或瀉下的中藥,如番瀉葉等宜空腹服。空腹時,胃及十二指腸均無食物,服藥後可避免藥物與食物混合,能迅速進入腸而奏效。
2. 其他如安神、鎮靜類中藥,宜於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才能及時發揮作用
3. 早晨發病的五更瀉,宜在晚間服藥。
四.用藥頻率
1.頓服。一次將藥用完,迅速發揮藥效者叫做頓服。多終於重病或者腸胃病患者,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比如通便、活血化瘀等藥物。
2. 頻服。指的是分數次頻頻飲用或者含咽,治療咽喉病、嘔吐病、均應採用頻服。這樣會讓湯藥充分與患部接觸,儘快見效。
3.沖服。沉香、木香等貴重藥或者芳香藥,久煎影響療效,有時要衝服。即先將藥物放在杯中,趁熱將藥湯衝入,溫浸片刻即可服用。肉桂、藏紅花等藥物用熱水浸泡後應馬上服用,以免長時間煎煮使得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或者受損。
五.用藥注意
1.一般解表及滋補藥宜溫服,實熱症、躁狂不安者,藥則宜冷服。解表藥宜趁熱服用,以達到發汗的目的。驅寒、通血脈藥物也適合熱服。
2.對於有些服中藥後而嘔吐的人,可在藥液中加少許薑汁,或用鮮姜擦一擦舌頭後再服藥,就能夠防止嘔吐。對丸、散等中藥製劑,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
六.服用禁忌
1. 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瘻、癰癤患者忌辛辣。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
2.脾胃有病,尤其是過敏體質著忌食魚腥。
3.喝中藥忌食“發”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4.脾胃寒涼素體陽虛者忌生冷。
5. 凡外感疾病、黃疸、洩瀉者忌油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
6. 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酸澀食物。
7.服用中藥時,忌茶飲;服用人參等補藥忌蘿蔔。
8.孕婦用藥謹遵醫囑。
回覆列表
我見過許多中醫生,有些醫生沒有醫德,但有些還是要說的。其實中藥禁忌東西要根據病理和藥物的配伍來決定的。古曰: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洛.臭惡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