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R英語觀

    AMD才是高通。

    高通用的是AMD的GPU技術。adreno的就是radeon——ati的顯示卡系列,即現在amd的顯示卡系列——的字母順序變換。高通的adreno gpu技術和ati—amd的gpu技術是一脈相承的。

    主流遊戲機(索尼,XBOX,小霸王等)用APU蘋果MacPro用的A卡AMD推出高效能、低功耗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在一體機計算中激發超越超高畫質標準的創造力。蘋果最新21.5英寸和27英寸iMac採用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可提供非凡計算體驗,包括令人驚歎的遊戲,在部分機型*上提供沉浸式VR體驗和流暢的內容創作。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在Mac平臺上一系列創意應用程式中透過OpenCL支援GPU加速,提供卓越效能。這些應用程式包括Adobe Premiere Pro、After Effects、Photoshop、Foundry Nuke、Mari和Modo等等。此外,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為逼真的光線跟蹤渲染技術Radeon™ ProRender提供加速效能,目前,Autodesk® Maya®和Maxon"s Cinema 4D已經支援這種光線跟蹤渲染技術。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浮點效能高達5.5 TFLOPS,釋放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電影製作者、視覺專家和工程師的創意,讓他們在最流行應用程式所提供的高解析度畫布上揮灑自如,驅動要求最高的遊戲,並在虛擬現實當中帶來夢幻般世界。Radeon Pro 500系列顯示卡採用備受讚譽的"北極星"GPU架構,實現了效能和操作效率完美平衡,使其成為一體機電腦理想選擇。AMD 點亮時代廣場最大螢幕AMD公司今天公佈了位於紐約時代廣場,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顯示牆背後細節。這塊超高畫質數字標牌位於紐約曼哈頓第45和第46街之間百老匯1535號,由AMD FirePro™專業顯示卡驅動,面積達到驚人的25000平方英尺,內建將近2400萬畫素,提供令人驚歎的視覺效果。這塊超高畫質數字標牌內建播放系統,由多元化傳媒集團設計和管理,是一個單一顯示屏長度覆蓋一個街區,高度有八層樓高,由三張AMD FirePro專業顯示卡採用AMD寬域技術驅動,每張顯示卡驅動其中6個顯示部分,合併畫素數量達到10048 x 2368個,顯示部分使用FirePro™S400同步模組跨顯示卡和區域進行同步。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我英語8級

  • 2 # 九樓僱傭軍

    說法不對,英特爾確實很強大,但是AMD也不弱啊,都是頂級晶片製造商,專利技術上各有所長,尤其AMD開啟了多核的時代。相比高通和聯發科差異就很大了,聯發科從未對高通形成過威脅,從技術能力上看聯發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從技術進步來看聯發科比海思還有不足,只是聯發科價格低廉市場,市場佔有率還過得去。

  • 3 # 鷹的家園

    不一樣,銳龍是實實在在慫了i7一把,聯發科只是價格低。

    amd在銳龍上扳回一局,在同等價格上遠超intel。多核心更是完爆i7。因為是架構更新,所以amd在di市場上最新的佔有率已經超過40%。intel狂發新品,一改牙膏廠的形象。

    聯發科早年曾輝煌過,但是在gpu上遠低於高通,在基帶上上更是沒法比。所以ov拋棄了以後,日子極為難過。

  • 4 # 靖2021哥

    兩家剛剛公佈3季報,都很不錯。但從市值上來看,intel是2000億,而amd是110多億,差了快20倍,所以全面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但在區域性領域還是可以分析一下。

    amd的顯示卡比intel好,intel甚至還沒有獨立顯示卡,遊戲主機市場幾乎是amd通吃。挖礦也是amd顯示卡的菜,nv都玩不過它。桌面cpu,amd憑藉ryzen剛剛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價效比很有優勢,diy市場可以和intel分庭抗禮。

    除此之外,amd和intel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伺服器和筆記本市場,amd份額幾乎忽略不計。企業辦公pc,amd份額也很低,這幾個可是intel盈利的重頭。intel還有ssd儲存,雖然比不上三星,可optane黑技術前景光明。另外,intel還介入自動駕駛,大玩ai人工智慧。除了憑藉cpu外,一系列收購還帶來了fpga(altera),vpu(modivius),nnp(nervana)技術,這都是amd沒有的。

    intel有自己的工廠,掌握最先進的半導體制程技術,這點很重要。雖然這些年已經被臺積電和三星趕上,可實力依然不容小覷。amd把工廠賣了,目前只能藉助gf,這貨有時候是很坑爹的。

  • 5 # 步入科技圈

    Intel和AMD是一對老冤家,現在的intel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如果要評價Intel和AMD,還得從他們建立之初說起。

    intel起家

    1968年,intel公司在矽谷成立。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看來只是一家小公司,人數少生意小,並且產品低端。與當時代表處理器水平的公司IBM等差距很大。

    還記得8086 16位處理器嗎?intel這款產品的面世,在今天看來,可以算得上是處理器的重要一步,但是在當時依舊被認為低效能的產品。也正因為如此,還沒有明確市場壓力的intel,迫於各種壓力,只是儘可能的促銷自己的產品。IBM當時也算是Intel的一個客戶,IBM為了儘快推出PC產品。懶得自己設計處理器,就直接用上了intel的8086.結果,intel一舉成名。

    隨後intel推出80286,也用在了IBM PC上。這時候很多PC相容機也逐漸開始面世,為了保持與IBM相容,處理器也就用了intel的。自此,intel便開始崛起了。簡單提一下就是,隨後的80386,80486除了效能上的改進,也逐步鞏固了自己在PC市場地位,到了1993年,很多人都聽到的奔騰處理器面世了,intel也因此甩掉了低效能處理器的帽子。

    AMD的出現

    AMD比Intel面世晚了幾年,AMD與Intel競爭的方式很奇怪。別的企業間相互競爭,都會推出自己的產品進行PK。但是AMD卻是一直不斷推出與Intel相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

    瞭解一下AMD的基因:①AMD與Intel都是從快捷半導體公司分出來來的,與Intel一樣,從半導體儲存器做起,方向看來是一樣的;②其次,AMD創始人是搞銷售的,而一般技術公司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這種基因,從根本上就決定了AMD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市場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AMD建立不久,就開始分析Intel的處理器,參考intel的晶片架構,生產了自己的晶片。到了intel的80386,AMD還在模仿,但是intel不允許AMD生產問世不久的80386,便把AMD告上法庭,但是仲裁結果卻是,允許AMD克隆intel的晶片,之後的AMD更是名正言順的開始克隆之路。

    到了2000年,處理器市場,基本是intel和AMD的天下。這時的AMD率先出擊,早一步研發64位處理器,並在高階市場挑戰intel,之後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伺服器市場快速增長,對64位處理器需求大增,這時的AMD的處理器市場份額不斷上升。與此同時,AMD在各地狀告intel的壟斷行為,而且還打價格戰。2007年,AMD業績達到頂峰,而且壟斷官司也勝利不少。intel才發覺,這位之前靠克隆而生的AMD不容忽視了。

    但是intel畢竟是有技術根本,酷睿雙核處理的面世,效能優於AMD同類商品,同時也開始迴應價格戰,intel再重新奪回地位。2006年,都在AMD和Intel都在使用65nm的半導體的技術,但intel在45nm技術已經有所斬獲,並且還在研發32nm技術。之後,intel對AMD一直有著絕對的優勢。

    還記得有一個笑話:有一天,intel的人遇到AMD的同行,便問道:你們的處理器什麼時候做出來?AMD迴應:等你們新的處理器出來了,我們才有活兒幹。

    從intel和AMD的發展史上來看,AMD只是一味仿製,靠更低的利潤來競爭,這就相當於命運始終掌握在intel手中。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反壟斷的存在,恐怕現在就不會有AMD了。

  • 6 # 超能網

    再過半個月英特爾就要迎來50週年紀念日,只不過英特爾這次的50週歲生日可能會有點苦澀——前CEO因為私人醜聞離職,給英特爾留下了一地雞毛,50歲的PC巨頭如何保持工藝優勢、推動PC創將對未來的CEO是個極大的考驗。還好,英特爾前路不寂寞,小兩歲的AMD跟它相愛相殺了將近50年,未來還會繼續糾纏下去。

    在英特爾、AMD的競爭歷史上,AMD一直是弱勢的那一方,不論營收規模還是產品研發、生產上,雙方的差距都極大,大部分情況下AMD都是被英特爾壓著打,不過雙方競爭的數十年裡,“鬥士”AMD也對處理器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英特爾一不留神的話也會被AMD打的人仰馬翻。

    Tomshardware網站就做了一個有趣的小統計,評選了AMD在處理器創新史中10次高光時刻,看他們是如何在創新上擊敗英特爾的。

    ·2000年,AMD贏得了1GHz處理器頻率大戰

    在大多數處理器還在500-850MHz頻率下執行時,AMD的Athlon 1000處理器成為首款1GHz消費級處理器,代號Magnolia的Athlon 1000使用的是K75架構,0.18um工藝,集成了2200萬個電晶體,TDP 65W,使用Slot-A插槽,執行電壓僅為1.8V。

    ·2003:Athlon 64及64 FX首次整合記憶體控制器

    AMD並不是第一家在處理器中整合記憶體主控的公司,全美達的Crusoe系列處理器才是第一款,不過AMD的Athlon 64及後來的64 FX依然憑藉整合記憶體控制器擊敗了英特爾,整合記憶體主控有助於降低系統記憶體延遲並提升效能,英特爾在2008年的Nehalem架構上才首次整合記憶體主控。

    ·2003:AMD Athlon 64"大錘”處理器首發64位指令集

    在AMD之前,64位指令集處理器主要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領域,AMD推出的Athlon 64 FX-51打破了這一局面,代號Sledgehammer大錘的它是一款2.2GHz的單核處理器,基於0.13um SOI工藝生產。

    ·2004:AMD Opteron為雙核X86鋪平了道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任務變得更加複雜,這推動了對更高效能處理器的需求。AMD早在2004年就意識到了兩件事——你只能從單核處理器中擠出這些效能,而單核遲早會遇到頻率牆,解決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製造多核處理器。

    AMD在奧斯汀的工廠向全球推出了雙核Opteron處理器,基於90nm SOI工藝製造,Socket 940插槽,電晶體數量2.33億個。

    ·2011:AMD的FX-8150曾是全球最快的處理器

    無論你是否為Bulldozer推土機架構的粉絲,它都給AMD帶來了多個第一。早在2011年AMD推出了推土機架構的FX處理器。AMD還組織了一支精英級超頻專家團隊,將FX-8150處理器推向了新高度,最終創下了8429MHz的超頻頻率,吉尼斯世界紀錄組織也向AMD頒發了“計算機處理器最高頻率”的記錄,並保持至今。

    ·2011:FX-8150成為世界首款消費級8核處理器

    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AMD的FX-8150不僅成為頻率最高的處理器,還是核心最多的消費級處理器,這是全球首個消費級8核處理器,125W TDP功耗,基本頻率3.6GHz,加速頻率可達4.2GHz,Globalfoundries公司使用32nm SOI生產,電晶體數量高達12億個。

    ·2011:AMD APU使集顯玩遊戲成為現實

    在AMD APU問世之前,集顯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大家並不能用它玩遊戲——至少不能以讓人滿意的幀率、解析度玩遊戲。AMD的Llano是第一代APU(PS:應該是針對桌面市場來說),整合了2-4個HD 6000系列顯示卡的核心,不過它的遊戲效能雖然比英特爾集顯更好,但是CPU效能並不能讓人滿意,直到2017年Raven Ridge家族的Ryzen APU問世,才可以在720p下提供穩定的遊戲效能,設定得當的話1080p解析度也可以。

    ·2013:FX-9590奪回5GHz冠軍

    2013年AMD推出了FX-9590處理器,在頻率戰爭中再次贏過了英特爾,基礎頻率4.7GHz,加速頻率5GHz,這是第一個商用頻率達到5GHz的處理器。5年後英特爾才透過釋出Core i7-8086K達到了5GHz的頻率。

    不過馴服FX-9590處理器也不容易,TDP功耗高達220W,只有有限數量的主機板支援這個處理器。

    ·2013:Temash、Kabini成為全球首個X86 SoC處理器

    2013年平板電腦處理器市場競爭很激烈,市場上大多數產品都使用ARM處理器,AMD當年在CES上展示了Temash、Kabini APU,這是首款X86 SoC處理器。其中Tesmash為2核、4核APU,主頻1GHz,TDP分別是4W、8W,主要用於Windows 8平板及混合筆記本。Kabini也使用2核、4核架構,頻率1GHz到2.2GHz,TDP也更高,最低型號也要9W,最高超過25W。

    ·2017年:Ryzen Threadripper 1950X為HEDT平臺帶來更多核心

    這個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AMD去年推出了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最多16核32執行緒,是全球首款桌面級16核處理器,其中旗艦1950X頻率3.4GHz,加速頻率4.0GHz,180W TDP,支援四路DDR4記憶體通道及64組PCIe 3.0通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裡珍藏已久的,特別喜歡的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