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大哲說
-
2 # 關東俠客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秦國滅亡最大原因是秦二世胡亥圖亨樂,用趙高誤國。公元前207年陳勝,吳廣起義時侯僅八九百人農夫而矣,假如秦二世胡亥勒於政事,政令上下暢通,秦軍反映迅速,陳勝吳廣那點人一戰可滅也,根本不會有什麼陳勝王啦。周文打入函谷關,,打到咸陽附近的戲還是全軍覆沒了。章邯把囚徒組織起來就有如此強大戰鬥力。如果秦國此時反映迅速調秦軍長城兵團和百越趙倫兵團到六國之地佈防,六國貴族不可能有復國機會。滅六國者,六國也。亡秦者,秦也,shu卒叫,函谷舉,楚人一怒,可憐焦土。
-
3 # 三十年的老果農
謝謝邀請!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卻匈奴七百餘里。”(見《過秦論》)不可謂不強。座四關之中,擁沃野千里,不可謂不富。然而,十數年之後,出身於“氓隸之人,遷徙之徒”的陳涉、吳廣,率數百之眾,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則天下響應,到項羽火燒阿房宮,大秦天下,二世而亡。所以人說:“滅六國者非秦而六國自滅;亡秦者非楚而秦自亡”。
秦朝如何二世而亡?千百年來人們有說亡於修長城勞民傷財(孟姜女哭長城);有說嚴法苛稅的;有說李斯進讒言,驅逐人才的;有說“焚書坑儒”動了國家根本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更有甚者把秦之亡歸罪與商鞅變法。
秦孝公繼位以後,立志改革,廣招賢士。商鞅自衛入秦,提出“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設郡縣”被孝公採納,從公元前356年開始至前350年,兩次實行變法,徹底廢除了井田制,有力的推進了農業生產。實行軍功制,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到戰國末期,把一個弱小的秦國,變成一個雄視六國的強大的秦國!所以說,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是正面的,是功不可沒的!把一百多年後的秦國滅亡,歸罪於古人是不公平的!
那麼,大秦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史記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始皇十年,“大梁人尉繚來,……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於繚同。繚曰:秦王為人,……居約易出人下,得志易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久與遊。乃亡去。”(《史記》秦始皇本紀)。這個故事說的是,尉繚投秦,秦始皇對尉繚言聽計從,不以君臣而以平等相待(亢禮),吃同樣的飯,穿同樣的衣服。而尉繚卻看出了秦始皇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性格。並斷言嘗使得天下,會以天下人為奴!更不會體查民情,傾聽民意。這樣的開國之君豈有不亡國之理!
假使秦始皇平定東方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大秦王朝之後,能夠感知天下已經百年征戰,需要修養生息。不再窮兵黷武,南攻百越不毛之地。北趕匈奴七百餘里。讓老百姓有喘息的機會。既就是後繼之君有些失德之處,國家有反覆。也不至於被幾百苦力揭竿而起就亡掉萬里江山的道理。總之,秦朝二世而亡,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而民心盡失才是造成滅亡的根本所在。
回覆列表
我收藏了一句話,不過記不清是不是史記出處了: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
還有一句: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我覺得刑法嚴酷,並不是衰亡的原因,也不是興盛的理由。國家強盛時,法律嚴明能使百姓臣服,孟子公孫丑記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法律就是力,而國家或者說政府和軍隊就是力的保障,當國家強盛,軍隊強大,法便能服人,而當二者衰微,法便不能服人,一些人便會以嚴明的法律為藉口,激起百姓心中的怨念,所以,不會只依法治國,還有以德治國,二者相結合,這樣既有力的保障,又能減少甚至消除百姓心中的怨念。